标签:
杂谈 |
特约评论员 徐立凡
出乎很多人的预料,央行突然在11月21日启动了2012年7月以来的首次降息: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
出人意料,既说明央行动用政策工具越发能体现出灵活性,也表明降息所要实现的目标具有紧迫性。降息要实现什么目标?央行的回答很明确:缓解企业“融资贵”问题,同时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而实现这两个目标背后的急迫性,是宏观经济面已经反复提醒过的。
企业融资贵融资难,一直是让管理层颇为头疼的痼疾,而迄今没有大的改观。尽管此前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实施了“定向降准”,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资金支持,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就“定向降准”的覆盖面和力度而言,都有不足。而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出现了受主动调控和实体经济疲软双重掣肘的影响,下行压力越来越大的迹象,不采取更大力度的措施,下行惯性就可能有增无减,对尚在合理区间运行的经济形势构成更严峻的挑战。
银行作为经济的造血者,有义务就此作出符合管理层和企业期待的回答。但事实并非如此:一方面,主要银行作为不完整的市场体,在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方面仍有许多欠缺,自身还时不时发生钱荒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存款利率上限还没有真正放开,也制约了银行间展开真正竞争,与实体经济更好契合的步伐。就此而言,央行降息的主要目标,不是单纯刺激经济,而主要在于通过小步改革,积累金融与实体契合的所需能量。
那么,央行降息能否实现预期目标?应该说,存款基准利率下调的同时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高,对银行有直接的“刺激”作用。存款利率下调会让普通储户利益受损,并有可能导致银行“存款搬家”,最近两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存款搬家”的事已不止一次发生。留住储户,银行必须拿出更多的蛋糕来。而调高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就是蛋糕。银行只有用足上限,才能留住储户。降息后多数银行迅速将存款利率上调至上限,已经说明此举事半功倍。
但是,缓解融资难的效果,很难通过降息直接显现出来。每次降息,大企业和金融机构总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而不是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这一点没有真正改变。大企业本来就能够以低于中小企业一倍至数倍的成本拿到贷款,降息扩大银行的放贷能力以后,这种待遇差距不仅不会缩小,反而会进一步凸现。降息后股市上大金融板块的活跃,就是这一受益格局的呈现。这是因为,大企业本身就有更高的信用等级,而且与银行的关系也更为紧密,这种紧密关系不仅仅是市场所决定的。
事实一次次证明,除非货币政策离开中性立场走向刺激,否则降息不会对缓解企业融资难起到直接作用。在强刺激政策已经没有大的运作空间的情况下,缓解企业融资难,需要更实质性的举措。配置资源,市场总是最有效的方式。即使今后继续降息、降准,其效果也没有推动银行及信贷政策进一步市场化更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