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报评论员 涂建敏
11月11日晚,金华浦江人民路上一珠宝店举办“光棍节”热吻抢钻戒活动。十几对情侣热吻正酣,来了城管叫停。原因是围观群众太多,挤倒了路牌,还有人爬上了树,影响了公共秩序。
这些年,各地热吻大赛算不得什么新闻了。光是金华一地,最近就举办过两次了。只不过,这一次却出了意外。当城管到现场喊停时,热吻不停的“鸳鸯”们,有人作出委屈无辜状,有人还意犹未尽,令人哭笑不得。
不过,笑过之后,还是有点让人不是滋味。倒不是说这种促销手段有多少不妥,只是搞得多了,背后的商业气息太浓了,不免让人有些审美疲劳。所以,当看到这类场景,感觉真的有点“冷”,就是有点哪里不对的“赶脚”(“感觉”的网络用语)。
这些年,世道似乎变得越发热闹起来,某种噱头心理,从网络虚拟世界,一直蔓延到现实空间。你搞一个热吻大赛,我来一个人体彩绘,你来一个“脱光”裸奔,我来一个热辣车模展览。须知道,公共空间终究与私人领域还是有所区别的,即便不照顾路人感受,也得看看有些动作、场景是否“不宜”。
这些年,一些商家策划活动,瞄准的就是这种眼球效应,却往往忽略了公共场所的规范。就拿浦江的这个大赛来说,事先没有经过相关部门审批,场地选得也不是地方,如果不是及时叫停,还不知道会闹成啥样。
至于那些围观的群众,现在倒也无需苛求。如果我们具备足够开阔的视野,足够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相信聚众围观看稀奇的现象会逐渐减少。这就越发说明了普及群众文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众审美情趣提高了,到了那时,用不着城管出来干涉,估计商家再搞这些活动,大家也就匆匆而过,一笑而已。
前一篇:突破瓶颈发展品牌民宿
后一篇:“老干妈”靓号为何不惹人嫉妒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