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问政—现场对垒折射日常互动不足

(2014-11-10 14:35:38)
标签:

杂谈

特约评论员 王雷

http://s7/large/002aGuCCgy6Nv5sQL4Oa6图片来自网络

上周五晚,杭州2014公述民评最后一场“问政校园食品安全”落下帷幕,高潮似乎总是出现在最后,一位民评代表扯着大嗓门说,“我觉得应该像去年一样,有些干部就是要脸红红、出出汗”,言下之意,对场上官员的表现不太满意。

民众为什么爱看官员“脸红冒汗”?电视问政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不在于官员上演“脸红冒汗“的真人秀。可见,这背后反映了一些问题。

紧张,是被问政官员的普遍心态。第四场问政“治废”,本人担任现场特约评论员,节目开始前几天,就有人拐弯抹角地来打听,此人点评是什么风格?是不是很犀利?在当天的现场,我向观众抛出一个问题—— 88123111(环境集团服务监督电话)这个号码是做什么用的?绝大多数观众一头雾水,这正好落到我的“碗里”,借此,对民众难以参与垃圾分类的监督举报做一番点评。

应该说够犀利了吧?但实际情形有点出乎我的意料,一位职能部门领导在回应中说:“在座的各位不一定知道88123111,但是我相信,一定知道杭州有垃圾填埋场上的天子岭生态公园,杭州有全国第一条“跟着垃圾去旅游”的环保教育线……”

这段话很快被主持人打断。类似这样的“攻防”博弈在公述民评现场不时出现,老百姓看得过瘾,官员却难免心生委屈: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嘛!

作为场上评论员,我理解官员的这份委屈,何况有些问题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讲得清楚的。问题在于,老百姓为什么会失去耐心?记得第一场问政“治水”,也是节目进行到尾声,一位民评代表接过话筒,连珠炮似的对几个城区道路积水顽疾作了一通“炮轰”,火力之猛,满场震惊,这一幕令我颇生感慨。后来我在《民情观察室》节目中评论说:“给人感觉那些话在他心里已经憋得很久,所以会在这样一个节点上强烈地宣泄。”

在汹汹民意面前,一年五场的电视问政是远远解不了渴的,试想一下,如果上面两位民评代表,平时有足够多的疏通管道以消胸中块垒的话,用得着在这个场合“炮轰”吗?对相关职能部门来说,平时通过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最大程度满足民众的知情权,又何必在问政现场评功摆好,多费口舌呢?

民众真正的不满意,在于他们觉得自己平时被“冷落”,缺少对话交流的机会,因此到了电视问政的现场,难免有一种“千言万语在心头”的情绪。另一方面,也正因为平时缺少和民众互动,有的官员开口即结结巴巴,有人对着镜头念稿子,我在场上曾偷偷瞄了一眼四周,看到有官员埋头记录时手在微微发抖……所以从我的观察角度来看,百姓和官员在电视问政这个场合骤然相遇,双方都有一种疏离感和不适应,从而造成彼此感受上的错位。

市长张鸿铭出席今年第一场电视问政时说,电视问政是种新常态,政府各部门要适应这种新常态。这话说得极有分量,适应新常态,官员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唯上”的工作作风,只有眼睛向下,才能解民忧、纾民困,形成官民良好互动。说得再实际一点,平时与老百姓多打打交道,对官员历练口才,应对问政现场各种突发情况,也有莫大的好处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