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本报评论员 顾昀
上月20日起,杭州公交集团在9路、38路等10条路线上,试行“守时服务”。
公交公司的守时承诺包括三方面:始发站首末班车做到首班不延迟,末班不提前;始发站发车间隔不超过计划间隔时间;线路首站到末站的单程行驶时间控制在计划行驶时间内。
这三方面其实是互相关联、互相影响。比如,始发站发车延迟,就可能影响单程行驶时间控制;途中延迟了,又可能导致发车间隔超出计划时间。这其中,途中行驶时间较难控制,因为可能受影响的因素很多。从这点来看,守时公交能否守时,“功夫在诗外”。
据报道,“守时公交”首日运营,就遭遇“半数线路难守时”的尴尬。这不奇怪。一方面,相关措施刚试行,不可能一步到位;另一方面,就像上面所说,能不能做到守时,关键还要看其他因素。
照这么说,公交的守时承诺岂不成为一句空话?当然不能这么看。
公交守时服务,首先应看作公交公司的一种自我加压,精神可嘉。公交公司推出“守时服务”,想必也考虑了上述种种不利因素,但既然这些因素非公交公司所能掌控,重要的就在于从自己做起。换句话说,这就是把导致公交延迟的自身影响因素,降低到最小。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这是实现改变的开始。
再者,任何城市要治理拥堵,都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交守时、便捷,是吸引市民改变出行方式的一种手段。公交是否守时,与交通治堵乃互相作用。道路畅通了,可提高公交守时率;公交守时,又可吸引市民更多利用公交出行,起到缓解交通拥堵作用。这样看,公交守时不仅是一项服务承诺,也是交通治堵的必要举措。
第三,正如公交车在礼让斑马线中起到表率作用,公交推出守时承诺,也可望在治堵保畅通上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本该守时的公交车如果总不准时,也和专用道被挤占以及其他车辆乱变道、加塞有关。为保证公交守时,就有必要落实公交优先,加大交通整治力度,遏制各种道路违法乱象。这样一来,也有利于推动道路交通设施和管理措施的进一步完善。
由此可见,推行公交守时服务,贵在坚持。只要公交公司坚持自我加压,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发挥积极效果,赢得市民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