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2013-05-07 17:00:35)分类: 集体备课 |
开发区第六小学集体备课教案首页
单元题目 |
比例 |
课题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
||||
备课人 |
李宁宁 |
课时数 |
1 |
||||
单元总目标 |
1、 |
||||||
本课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
1、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2、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3、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性。4、深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后的变化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体会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职一u,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冲中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
||||||
课时目标 |
第一课时 |
同上 |
|||||
第二课时 |
|
||||||
教材解读 |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性。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稍复杂的图形的放大或缩小困难稍大一些如不规则的三角形。需要引导学生三角形的放大与缩小需放大底和高。 |
||||||
学情分析 |
|
||||||
教学重点 |
1、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2、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以后只是大小变了,形状没有变,从而体会图形的相似性 |
||||||
教学难点 |
稍复杂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如三角形) 图形放大或缩小以后内角度数、周长面积有什么变化。 |
||||||
教学方法 |
具体情境法 |
教学准备 |
情境图 |
||||
预习作业 |
无 |
||||||
开发区第六小学集体备课教案附页
教学板块 |
||
教师课堂行为(注明时间) |
学生课堂行为 |
完成目标 |
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请来了一位大家熟悉的朋友和我们一起来学习。瞧,他来啦? 教师投影——图片:金箍棒 师:同学们,你对孙悟空有哪些印象? 师: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变大小。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放大和缩小的形象,你注意到了吗? 二、探索规律 师:你见过下面的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 学生回答。 师:通过刚才的判断,你知道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三、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学生理解题意。 例:按2︰1画出下面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然后,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
师:你知道按2﹕1放大、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吗? 师:根据要求将图形进行放大和缩小。完成后仔细观察,比较原图与放大和缩小变化后得到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在各色卡纸上画图。 教师提示:按2︰1放大,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汇报交流画法。 教师活动:归纳概括 师:比较原图与放大和缩小变化后得到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师: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也是这样变化的吗?请你量一量。(学生操作) 师:除了图形的各边相应的改变了,哪里还变了? 师:除了图形的改变的部分,有没有不变的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图形的形状不变,图形中的各个角的大小不变;围成图形的各边长度和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四、巩固练习 1.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放大和缩小的形象,你能说说吗? 2.剪下卡纸上自己已经画好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将老师用原图拼成的剪贴画,进行放大或缩小,贴在方格纸上。 小组分工合作完成这副作品。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又快又好。 |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交流 汇报交流画法 学生动手画 学生讨论教学提示的问题 学生汇报 学生做习题 |
完成目标1 完成目标1 完成目标1 完成目标2 完成目标2 完成目标2 完成目标3 完成目标3 |
开发区第六小学集体备课教案尾页
板书设计 |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情景导入 二、探究规律 提出问题 三、解决问题 例: |
作业设计 (分层作业) |
做一做 练习九第一题 练习九第二题 |
教学反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