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付华龙是宝安中学的历史科组长,常年任教于高三毕业班,也是吴磊工作室一期成员。本文摘编于《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10期,希望对大家教学有些启发。
基于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教学路径尝试
——以岳麓版《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实践为例
深圳市宝安中学 付华龙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往往重结论,轻思辨,重记忆,轻分析。很少让学生用审辩式思维来分析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教学路径。笔者试图以史学材料为依据,以对市场经济持坚定信仰的奥地利经济学派为理论支撑,以岳麓版必修二《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实践为例,对高中历史课程中落实审辩式思维的路径进行尝试,以求教于方家。
一、 创设认知冲突——在思维两难情境中生成审辩式思维
认知冲突是指个人认知结构内部不同成分之间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状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据刘妹虹老师调查统计:“100%的学生认为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是自由放任。”这显然是有悖于历史真实的。针对这个问题,个人认为可提供三则材料创设认知冲突情境。
材料一:下面是胡佛在大萧条期间的言论:
实际上并没有人在挨饿。比如,那些失业游民现在比他们一向吃得还好。纽约有一位流浪者在一天之内吃了10餐。问题出在心理上,并不是美国经济有什么毛病;只要喜剧演员多向人们说笑话,就可以解决问题。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但在1929年,正确的方法被粗暴地漠视,由胡佛领导的政府开始了安德森所说的“胡佛新政”。如果我们这样定义“新政”,它是通过拓展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
——(美) 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
材料三:而胡佛总统的各项政策,虽然被垢病甚多。但是正应了金德尔伯格的那句话:“在很多场合,政策并非受制于官方对于经济原理的理解,而是受制于公众态度”。
——郝延伟《“美国大萧条”一史实与争论》
学生根据材料一得出美国经济危机期间胡佛总统推崇的是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但学生据材料二得出的是胡佛总统在面对经济危机时积极干预经济。学生通过综合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得出的结论是胡佛“言行不一”,两则材料形成了鲜明的认知冲突情境。材料三表明了胡佛“言行不一”的原因。
二、层层递进追问——在思维深度挖掘中养成审辩式思维
不懈追问旨在引导学生对历史事实、历史观点、历史规律等进行分析、质疑、思辨,然后做出更加全面的、客观的判断,打开学生思维茅塞,最终形成自己的审辩式思维。胡佛总统究竟是怎么干预经济的?对这一问题,我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四则材料。
材料一:它(胡佛)立刻插手扩张信贷,并对陷入困境的金融局势进行扶持。在股市崩盘的短短一周内,联储向美国的银行追加了大约3亿美元的准备金,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美) 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
材料二:胡佛果断而迅速地行动起来。他最重要的行动是召集了一系列由主要的金融家和实业家参加的白宫会议,在这些会上他奉劝他们保持工资率并扩大投资。
——摘编(美) 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
材料三:胡佛总统按照政府干预的一贯思维模式采取了下一步行动,他建议人们不再耕种肥沃的土地,推倒正在生长的作物,并屠杀幼小的牲畜。
——(美) 罗斯巴德《美国大萧条》
材料四:在胡佛担任总统的四年里,美国政府公共工程开支达7亿美元,是1900年以来到1929年总和2. 5亿美元的近3倍;在此期间37000英里的公路在联邦政府的资助下建成、国家公园增长40%、国家森林面积扩大了250万英亩、亚利桑那州的胡佛水坝于1930年动工等等。
——郝延伟《“美国大萧条”一史实与争论》
以上四则材料依次得出胡佛通过扩张信贷扶持金融、保持工资率和扩大工业投资、调节农业生产、兴建公共工程来干预经济。那么胡佛新政和罗斯福新政是什么关系?胡佛新政效果如何?罗斯福新政效果又如何?我们判断罗斯福新政是否有效的依据应该是什么?通过递进追问,学生发现罗斯福新政是胡佛新政的延续、扩大和升级,但胡佛新政没有缓解美国经济危机反而恶化了美国经济危机,而学生普遍认为罗斯福新政缓解了美国经济危机。于是我接着反问学生,罗斯福新政真的挽救了美国经济危机吗?如果你认为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经济危机,你的依据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出示如下材料:
材料一:大萧条的两个重要标志一是高失业率,二是私人投资率的萎缩……1931年美国失业率是15.9%(大萧条之前是3%左右),到1939年仍停留在17.2%。1929年私人投资占GDP的16%,到1941年也就恢复到14%。就人均GDP来说,1939年美国的人均GDP仍低于1929年。
——刘瑜《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材料二:1938年工业生产水平继续下降,整个地说,较1937年下降了23%,其中钢产量下降了43.1%,生铁产量几乎下降了49%,煤产量下降了21.4%,汽车产量下降47.8%。
——(苏)谢沃斯季扬诺夫《美国现代史纲》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发现罗斯福新政之后的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投资率低以及1938年工业生产再次下降,“事实上1938年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从这几个重要指标来看,罗斯福新政对于缓解美国经济危机的作用并不明显。
二、进行双向质疑——在思维修正中形成审辩式思维
进行双向质疑是培养学生形成审辩式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即引导学生思维延伸和发散同时,通过质疑、修正学生思维逻辑并给予检验,既要主动发现问题,又要发挥理解力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相关措施进行双向质疑,发现罗斯福新政的很多措施都违背了经济规律,为了说明此问题,我为学生提供了如下材料。
材料一: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按部门就产品的产量、价格制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法案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罗斯福设立的公共建设工程以及为此付出的无数美元,只是吸干了资本以赞助那些本来就铺张浪费的项目而已……罗斯福的公共建设工程普遍腐败……“振兴署”的工人常常被迫支持罗斯福喜欢的候选人,改换党派,或者为罗斯福的第二次大选“做贡献”。
——(美)托马斯·伍兹《另类美国史》
通过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双向质疑,学生会发现在经济危机席卷美国期间,企业降价销售工业品都滞销的情况下,要求企业产品的售价保持高价格或者不降价对企业近乎意味着灾难。学生通过材料二得出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措施存在重复建设、腐败以及为民主党投票的政治目的。
四、运用时空观念——在时空变迁中达成审辩式思维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具有极强的时序性。罗斯福新政对于缓解美国经济危机的作用并不明显,那为何罗斯福本人会获得美国民众的普遍认可?这需要我们回到具体的时空(经济危机时期的美国)来看问题。我给学生展示如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选择无多,一个朋友给他分析,如果成功了,他会名垂青史,被人们尊为最伟大的总统;如果失败了,则会沦为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罗斯福淡然地表示:“如果失败了,我就变成末代总统了。”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
材料二:一位在加州的记者甚至写下了这样出格的话:“就算罗斯福把国会大楼烧了,我们也大声欢呼,好哇,我们终于把火点着啦。”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叙事史》
学生通过分析材料得出,罗斯福新政缓解了人民的心理危机,给了美国人民以信心和希望,这是罗斯福本人获得认可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发现同一时期,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美国经济危机的认识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不同,甚至相反。而同一种经济学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时候红极一时,有时候被边缘化,甚至近乎销声匿迹。这需要我们在时空的变迁中看问题,最终达成审辩式思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