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发“功”时方显功——听王果然老师讲《从甲午看洋务》有感

(2016-07-03 10:03:43)
标签:

王果然

从甲午看洋务运动

感想

杂谈

分类: 教学随笔

不发“功”时方显功

                         ——听王果然老师讲《从甲午看洋务》有感

   2016623日下午,微风徐来吹散炎炎热浪,蓝天与白云相映显得那么的美。在蓝天和白云相伴下我们工作室前往深圳市实验学校参加一次听课评课活动。走进实验学校的功能室就给人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学生各个精神抖擞,积极的在做准备。

http://s5/mw690/002aDHg0zy72Xnf9exCe4&690

    这堂课从一个神奇的工具“激光翻页笔”开始,从热烈的掌声和意犹未尽的眼神结束。一切都感觉来的太快,只能说这堂课太精彩了。

王老师这堂课一开始就直奔主题——甲午战争。导入快准狠,一点都不拖拉。当我还在想王老师如何展开背景过程结果原因这几个步骤的时候,王老师直接问学生:甲午战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反映也很快,迅速总结三个原因①清政府腐败②李鸿章畏战③清军腐败。

http://s8/mw690/002aDHg0zy72XnmAozt17&690

王老师从归因方式入手给这三个原因打下一个标签——情绪化的归因。顺着这个总结引出如何不情绪化归因的原则“客观、深入、多元”。这时王老师就退居二线,学生登台展现。王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一个角度分析甲午战败的原因。

每个学生在课下准备的材料真的很惊人,有些数据我们作为老师可能都没有见过。在这个过程中每组学生分析了原因以后王老师迅速从中找出可深入的角度写到黑板上,并找出学生材料中可深挖的点进行追问,引起学生的反思。

http://s1/mw690/002aDHg0zy72XnxBMu4d0&690
    整堂课王老师言语不多但都精准干练,幽默风趣,课堂上既有爽朗的笑声也有低头的沉思。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课堂开始的时候,他在PPT上展现的“客观、深入、多元”这6个字。特别提醒学生分析问题一定要辩证的去看,深入是教会学生分析问题是一定要深入不能浅尝辄止,历史一定是多因素的结果。王老师没有深入的去讲解这些词语,但我相信这堂课学生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应该很深刻。这就是王老师高深的地方啊!

http://s9/mw690/002aDHg0zy72XnDmmVOf8&690
   这堂课还有一个体现王老师大师风范的地方就是在讲课过程中对“现代国家”概念的提出。王老师并没有刻意的提出这个概念,也并没有去展开,只是在分析原因对比中日两国的时候提到,并把这个概念和战争的走向联系起来。我想课后学生肯定会对这个概念好奇。

一堂课最精彩的是学生和老师,但不可或缺的肯定还有大师的点评了!讲课结束以后学生退场,我们就在原地进行评课活动。

首先是王老师对这堂课的设计和反思进行分析。王老师说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新课堂、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设计成小组合作教师引导的形式。王老师还反思说这堂课最大的失误就是时间把握不好,节奏太过缓慢。

接下来吴磊老师做了精彩点评,针对王老师提出的时间把握不好这个问题吴老师说一堂好课时间固然重要,但时间并不是唯一标准,课堂的关键是学生收获了什么?很显然,这堂课让学生开始用客观、多元、辩证的方式去看历史,去思考历史背后的因素,这就成功了。吴老师也对时间不够做了分析,认为展示的小组太多,最好控制在4个就好,每组进行严格时间限定等等。同时可以注意训练学生的表达概括能力。

http://s12/mw690/002aDHg0zy72XnFUuYbbb&690
    姜少梅老师认为,王老师的课体现了一位当代历史老师的担当。王老师没有煽情的语言,华丽的词汇去渲染这些民族情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但随风潜入夜,润无声细无声,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必定收获成功。

后面还有一些老师都对这堂课做了精彩的点评。比如实验学校的一位政治老师建议,这堂课后面还应该再继续上并且深入分析,把抗日战争和当今中日关系拓展进去,这样这堂课深度就提高很多。还有吴磊工作室初中的老师对小组教学一些技巧和理论进行了讨论。

课堂的时间有限,但课后的深思无限。王老师这堂课不仅启迪了学生,也让我对小组教学和教师的人文情怀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希望以后能更多的参加这样的活动!

                                                        (文:张瑞  图:夏红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