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是教研中心陈祥俊主任从最新一期《上海教育》上读到的一篇文章,在此推荐给工作室老师一起分享。用陈主任的话:“上海市巨鹿路第一小学的沈文华老师,她的教育理想与教学实践,也正是我们区很多老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实践,我期望能在大家阅读这篇文章后有一些思考,更加坚定不移地践行我们所进行的区域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工作。”
沈文华:教师就是一个“零”
文|本刊记者 徐倩
图|本刊记者 薛婷彦
http://s2/mw690/002aDHg0gy6FMHYkqnT71&690
这是一个不能简单地用特立独行来形容的老师。
她的语文课堂,学生成为了“老师”,孩子们自己备课、数课,这源自她对课堂数学的理解一一“以学定学”,让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她独创的作业、语文试卷、学业评价单上不是简单的”√”或”×”,而是充满着童趣和智慧,因为她对“学业评价”的阐辑是“多元”,且有趣昧;她为每个班级起意喻美好的名字,和家长们在班网和微信上频繁互动,这基于她的理念“班级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经营”;她组织“文华沙龙”,让老师们在浪漫的环境下谈艺术、谈创意,因为她对教师职业的思考是“教师应该有浪漫的情怀”。
这位有想法的语文老师是来自巨鹿路第一小学的沈文华,在校长楼海凤的眼里,她思想独特、个性鲜明,是一朵需要慢慢走近、细嗅品味的“教苑奇葩”。在孩子的眼里,她是与众不同的帽子老师,是最爱、最信任、最欣赏他们的Sun,更是带给他们重每乐趣和助力成长的源泉。
“教师就是-个‘O’!”在沈文华看来,教师的作用可以在学生这个“1”上加“0”或减“0”,也可以将“1”乘或除“0”
;然而最理想的是,不对孩子做加减乘除,只是在他的身后添加一个个“0”,让他自一个小小的数字“1”,渐渐地变成10、100、1000……
谁是课堂的主人?
“沈文华的课,很怪!”见识过沈文华语文课的人这样说。“她上的是语文课吗?板书在哪里?PPT在哪里?”听过沈文华课的专家们这样质疑。然而,无论外界有多少不解和质疑,有一点无可争议一一孩子们喜欢。
这是一节五年级的语文课《烟台的海》。班上的22个孩子分成了四个“族群”(合作教学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有的负责讲解课文内容,有的负责讲解写作技法,有的负责宇词教学……孩子们的课本上,但凡有留白的地方,都被他们见缝插针地写上了自己的发现。原来,这些颇有“批注”味道的预习笔记是前一个晚上他们花了一个多小时的“发现成果”。
开始上课了。小组内的成员先进行“组内互评”,赵逸凡所在的“河族”是研究写作技法的,他和同伴迅速地交换课本,在自己认可的同伴“点评”的旁边画上一个“胖叹号”。一圈转下来,组内的每个孩子在互阅过其他人预习笔记的基础上,开动集体智慧,集体备课,并完成板书设计。
紧接着,“河族”开始向其他“族群”的学生展示他们的小组合作成果。而其他“族群”也不甘示弱,按各自约定的顺序,一个个担当起了“教师”角色。课的最后,是近乎百家争鸣般的“小组点评”环节。孩子们有的先肯定了别人或自己的优点,再诚恳而“专业”地提出建议;有的则借此机会,夸完同学后赶紧“推销”自己的“预习发现”。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这样的课的确很有意思,但是,沈文华在哪里?
确实,作为一个旁观者,很难在课堂上一眼看到沈文华,因为满眼都是孩子们在讨论,孩子们在上课,孩子们在评价;然而对孩子来说,帽子老师的身影却无处不在。课前,她收集了每个孩子的课本,为他们的预习成果标星;课上,她穿梭在孩子中间,随时准备成为他们的“后援团”;课后,她再次收集孩子们的“板书设计”与“自我评价单”,在下一节课前与孩子们分享“老师的发现”。
“让孩子成为课堂的主人”,知易行难。从“基于发现”到“基于问题”,再到“基于对话”,沈文华和她的孩子们一路跌跌撞撞摸索着走来,终于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名曰“慧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她将这样的课堂浓缩为四个字:以学定学。
还有什么比学生“想学”更为重要?在沈文华20年的教师生涯里,她已经慢慢地不能接受“教”这个字眼,“我发现,没有一个孩子是我能教会的。当孩子内心不想学的时候,老师即使有再高超的教学技巧,也无法教会所有的学生。只有激发孩子学的自信与兴趣,当他们主动想学,才有可能学得会。”
还有什么比学生“会学”更有意义?“每个孩子与生俱来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用一个孩子的学习方法去引导一批孩子的学习方法,在与同伴、教师的交流分享中,让他们自己完成思维的成长。”在接触到北欧诸国禁用“teach(教)”而用“learn(学)”的理念后,沈文华更加坚定自己的理解:
“教”给孩子答案,等于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机会。要帮助学生“会学”,教师不再是那要给学生一杯水的“一桶水”,而是要做“让孩子自己发现水源,并寻找适合自己的打水工具的指路者”。
“小学教育是在给孩子埋真善美的种子,
我相信那些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开花。”
还有什么比“有趣又有效的课堂”更能吸引孩子?尽管每次预习都要花费一个多小时,赵逸凡还是非常期待帽子老师的课,“因为课堂气氛始终很轻松,我们敢想也敢说”。小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小组间的展示与评价、师生之间的多次沟通,对孩子来说,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收获的不仅是语文知识,还有更为重要的学习方法与合作能力。
解读评价的“她”视角
说到沈文华创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就不能不提及她理解的学业评价。和“以学定学”-样,沈文华独创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是建立在对孩子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之上的。
被沈文华亲昵地称为“大头儿子”的王之仰,由于生病没能参加语文测验,第二天到学校,沈文华并没有让他补考,而是给他布置了另一项任务:批改同学们的语文测验卷。
“这样的方式同样有效,让孩子来纠错,在批改同伴试卷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加深记忆。”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换一种思路是沈文华个性的独到之处。
这种特别最直接地体现在她出的试卷上。带着对传统语文试卷题量大、越来越像思品教材的质疑,沈文华理想中的语文试卷,第一要素应该是充满童趣的。
从2011年沈文华出的三年级期中语文学力测试卷里,可以初窥她这些年思索的端倪。卷首语是充满童趣的话:“老师今天将为小朋友介绍一个有趣的‘秃脑袋老头’——谢尔·希尔弗斯坦,还有他写的诗。相信你们一定会像老师一样,爱上他的诗,还有他的画!”
整张试卷分为五个板块,共13题,全部围绕“读读好玩的诗”这一主题。前三个板块以谢尔的三首诗串联起了基础题和阅读题;第四板块以一段介绍诗人的文字,来考察学生提炼与运用信息的能力;第五板块是“看谢尔的图,写我的文”。值得一提的是,作文的要求是这样的:“请写一篇你想写的看图作文。请努力做到文通句顺,还有要让阅卷的老师发笑哦!”读到这样的作文要求,相信很多孩子都会发出会心的一笑。
“让孩子们期待考试,而不是害怕考试:让孩子们因为这样的试卷而更爱语文。”在巨一的这些年,一旦有考试的命题机会,沈文华就“逮住不放”,而且乐此不疲。她甚至出过这样的试卷,第一题就是“播放动画短片《我不想说我是鸡——禽流感之歌?》,用来考察儿童的听记能力,同时也引导他们关注时事。可以想见,看着逗乐且无奈的小鸡在唱歌,孩子们在经历这场语文考试时,除了微笑着完成试题,留下的更多是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要让学生从评价本身和评价结果中受益”,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从2001年开始,沈文华就一直在积极地拓展学业评价领域,她将作业评价、课堂评价,甚至活动评价都融入到语文学业评价中,形成了“沈文华版”的小学语文学业评价单。
经过一步步的摸索,如今沈文华制作的语文学业评价单愈见成熟。在最近的一份五年级期中语文学业评价方案中,除了综合能力、拼写和书写能力是需要笔试外,自主学习和阅读积累都直接来自作业评价;语言表达力的考察方式更是与众不同,是“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且全部由学生自评。
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沈文华总是想方设法将智慧和创意融入到每一个环节。尽管有人说她是个“怪才”:怪在对帽子的情有独钟,怪在常常为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较真,更怪在只要是她认定的事情,不撞南墙不回头。然而支撑她一直走到今天的,正是她对教育的那份独特理解:“小学教育是在给孩子埋真善美的种子,我相信那些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开花。”她甚至大胆地表达:“在小学阶段,语数外并没有音体美重要。因为在孩子未来的生活中,美术决定审美,体育保障体质,并赋予体育精神,音乐调剂情绪,这都是和生命质量紧密相关的。”正如同她对“本”这个字的解读:“本”字告诉我们,植物要生长,必会先拼命长根,所以冒出泥土的苗只有一丁点儿。我们不能只在乎冒出泥土的那部分,而不注重埋在土里、那些看不见的成长。
教师、学生、家长共同“经营”的班级文化
尊重孩子,是沈文华所有努力的出发点,在她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瑜会追着老师分享他的故事与笑话了,小本子的插图充满了稚气与想象;韩堃吹奏萨克斯时己流露出与之相配的气质;颉颉对原本自己最感痛苦的默写有了自信,甚至找到了一种乐趣……”对每一个孩子细致地观察与欣赏,并恰当地表达,沈文华做到了。
从“童之话”,到“太阳鸟”,再到现在的“思迈儿”,沈文华带过的班,都有一个个可爱童趣的名字;如今班上的囚个小组“风族”“河族”“雷族”“影族”的名号,是沈文华从孩子们爱读的《猫武士》一书中特别取来的。正如“每个孩子是独特的”,在沈文华看来,每个班级、小组同样是独特的,他们不是那许许多多被统称的“五年级三班”,他们也不是任意组合的A组B组,他们是唯一的存在。
“班级不是靠管理的,靠的是经营,是孩子与孩子、孩子与老师、老师与家长共同经营。”沈文华以“班级经营”的理念,与家长建立伙伴关系,共同设计、经营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从为“童之话”制作班刊、整理毕业纪念册,到现在为“思迈儿”创建、维护班网,沈文华的班主任工作尽管繁复,却做得细致井然。她的于机微信上,光和家长联系的群就有3个:“思迈儿广播站”“思迈儿之家”“思迈儿家委会”,各有分王。而“思迈儿”班网做得更是内容丰富,既有班级每周大事记,还有老师眼中孩子们的故事,孩子自己的作品……沈文华总是敏感地捕捉素材,与“思迈儿”的大、小伙伴分享一个个动人的成长故事。现在班网上的日志己有269篇,留言和评论达到了3199条,访问更是有50554次之多。可以这么说,平均每篇日志都有187个人读过,有11个家长或孩子发表了评论。
细细品读班网上的文字,可以说,“欣赏孩子,并被孩子欣赏着;
爱孩子,并被孩子爱着”是她完美的注脚。她的诗意才情、对孩子的爱和欣赏、负责任的态度触动了孩子,也深深地打动了家长。”她是最富有诗意的老师、最懂情的老师,却是个最不懂得爱自己的老师。
无数次听见她的嗓音都带着沙哑,无数个假日都看见她在学校忙碌……沈老师,请爱惜自己吧,就像您爱惜您的孩子一样!”这是一位家长为沈文华写下的文字,最真实的语言传递出最动人的心声。
看得见的浪漫,看不见的情怀
流淌的音乐,温暖的烛光,芬芳的鲜花,精致的装饰,盘子里盛好了美味的三明治,圣诞树下堆满了礼物……12位来自区内外各学科的教师围坐在U型桌边,他们以“理智与情感”为话题,从电影到高考作文,从诗歌到哲学,分享感悟,收获心得。这是“文华沙龙”的一次常态活动。
“文华沙龙”的想法,源于沈文华十几年前的一段阅读经历:在《万象》杂志上,她了解到,英国牛津大学教授们的许多创意和想法,都是在下午茶时间、在教师休息室、在闲聊中形成的。恰好之前她也曾经因为给孩子编导戏剧,曾在身边聚集起一群不同学科的教师帮忙。
“他们之中,有教音乐的,有教数学或美术的……没想到,一开始因为戏剧而聚在一起的我们,后来会慢慢地谈起各自的教学。没有学科框架,不同学科的教师教研收获反而更大。当时我就有了这样的想法,以沙龙的形式召集不同学科的教师来谈教育。”在沈文华眼里,教育需要浪漫,教师需要闲暇。“很多时候,人们常常因为忙碌而忘了生活的本质。其实生活的本质很重要,因为它会提醒我们不要忘了教育的本质。”
如今,走过七个年头的”文华沙龙”,先后举办了七十余次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包括戏剧表演、专题讲座、读书分享、头脑风暴等。而每期沙龙都会围绕一个主题,从最早的英文字母系列、数字系列、汉字系列,到现在的谈设计、谈关系。如今,这个“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径”的民间沙龙,在沪上己享有一定知名度,许多老师慕名而来。
鲜花、烛光,这是沈文华为沙龙定下的“游戏规则”,因为她觉得教育需要浪漫;沙龙尽管以沈文华的名字命名,但是每一次的主讲人却不一定是她,每次通过掷色子来决定下一期的“庄主”作为主讲人,因为她认为每个教师都是一个资源库。作为参与者,沈文华从这种“跨专业的分享、跨学科的对话”中受益良多。
有一位“庄主”曾和大家谈“养花经”,沈文华也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那一年冬天,她养的一盆花死了,她没扔掉,而是做完豆浆把豆渣当肥料继续滋养它。没想到春天的时候,这盆花不仅活转了过来,而且枝叶更加繁茂。沈文华说:“这盆花带给我的成就感,远胜于别的花。由养花经,我想到的是育人经。如果某个孩子在众人眼中是无药可救的,而我对他不抛弃、不放弃,把他栽出了希望的花,这将带给我莫大的欣喜与感动。”
除了沙龙,沈文华在校内还带领了一支“班级经营团队”。其实刚开始,她的理念和其他老师碰撞得很激烈。在沈文华眼里,孩子就应该是活跃的,求知欲旺盛的,习惯平等的,喜欢和老师争辩的。但是别的老师很不理解:“为什么她教出来的孩子,总是喜欢跟老师争执,爱提意见不爱听话?”面对其他老师的不理解,沈文华领悟到“专业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认错的过程”,她化“无助”为动力。“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书吧!”沈文华提议,“看看书籍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她带着团队第一年读儿童绘本,第二年读“走进华德福教育”,第三年读儿童哲学……慢慢地,其他老师开始理解沈文华所说的“零”的涵义: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就像是上帝播下的种子,透过合适的鼓励和赞美,必能开花结果。
《上海教育》2014年01月A刊第38-41页
陈祥俊扫描并整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