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Dannie♀Fantasy旅程:鼓浪屿游记-第四天

(2011-04-01 21:42:00)
标签:

杂谈

    3月3日,晴。

    昨天讲到换了新的酒店,换到了一个小复式,由于以前的建筑层高很高,所以做成了复式。我们为了新鲜第二天又换了一间复式,这回干干净净的照了个相。这间酒店叫罗马假日花园旅馆,里面有单层的也有跃层的,价格也比较公道,就是要稍微往里走一些。小复式灰常可爱,确实是罗马假日的小风格,连椅子,床头柜都是。我很喜欢一层放花瓶的柜子,以后有了家也要给自己买个这样的。二层的层高相对矮一些,不过就是上去睡个觉也好啦。推荐年轻人来住,因为半夜想去个卫生间什么的还要下楼,岁数大了就不方便了不是~二层也有开关能打开一层的灯。性价比蛮高,我们住的这两间一件是348元,另一间也就是这间是385元。都是非旅游旺季的价格哦~    早晨又来到了丽珠沙茶面,其实看过前两天博文的人都该知道我们的早饭吃什么了,我吃的面线糊。面线糊是用很软很细的面和血豆腐,还有鲜汤熬制而成的,女生估计觉得比沙茶面可爱。我不吃血豆腐还都挑出去了,照样加了很多油条在里面~    鼓浪屿岛上的路标是这样的,隔不了多远的墙上就会有长方形的铁盘路标,而且指明了往其他方向可以到达的地方和东南西北,看着地图的话应该挺好找你需要到达的方位。中间下面的那幅图,也是隔一段时间就有这样一个路标,上面是大路标下面还有全岛的地图可以查阅,这就是我徒手走遍全岛的原因,地图是用来作纪念的,哈哈~    对不起大家了,由于我这三天的猛吃海鲜眼睛已经肿到不行了,后来回去做手术都痛苦的不行。这是一家店外面摆出了手绘的整个鼓浪屿的地图,这个四面环海的小岛很优美吧~    画廊旅馆,门口摆放着很多画儿,哈哈    这家旅馆很是壮观,单独的一个大宅子颇具规模,里面的侍应生都穿着统一的漂亮服装。看门口那个挂着铃铛的牛,亮点!    原来这个宅子主人姓白,墙上镶嵌着这块大黑石上诉说着此宅历史的变迁。现在外租变成了旅馆。    宅子的侧面还有一条这样的走廊,夏天阳光好的时候可以出来喝喝茶,看看画儿。    晒晒阳光以后继续步行,来到了一篇原始树林,看到了这口井。    各种各样的树木环绕着鼓浪屿,这座岛上的大树要属榕树最为壮观,真的是参天大树啊!垂下来的须子都有那么粗,树下很阴凉。    不知道是什么树,后面是椰子树,前面的不明树上还接了很多青涩的果子呢。这里是环绕着亚热带种植园的一片地,而且这片地里还有专门的亚热带树种研究中心和学校。    一幢废旧的宅子,被围墙围了起来,我是透过铁栏杆拍的。古董。    突然走到一家门口往里张望看到了这座小石碑。是一个信仰耶稣教的传道士之墓。    再往前走,看到的这片目的只能让我用壮观二字来形容,这就是地图上标注的洋人公墓。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外国人长眠于此呢?

    在何丙仲先生的著作《鼓浪屿公共租界》中找到一些数据。书中介绍,1850年厦门和鼓浪屿共有成年外国人29名;1855年增至34名。1878年,鼓 浪屿原住民2835人,外国籍252人。何丙仲先生总结说:“从公共租界划分的1902年到它将近终结的1941年,鼓浪屿的人口从12000人发展到 43000人,增长了近四倍。而住在岛上的外国人基本上保持在两三百人左右(个别年度把日本人统计进去,所以才超过500人)。”

  这些数字让我意外。寥寥两三百名外国人,不过鼓浪屿人口的百分之一,但他们注入自己的基因和血统,主宰了鼓浪屿的命运,经过一个世纪的成长,鼓浪屿出落得 惊人美丽,金发碧眼,明眸皓齿。谁都看得出来,她是东方与西方的嫁接、交流和混血。这个孤独的孩子,让一些人尴尬和愤怒,也深得另一些人的喜爱。

  外国人来了,又走了,并非没有付出代价。最初驻守鼓浪屿的500名英军,许多人死于传染病,有人夸张说鼓浪屿埋葬了一个军团的士兵。1857年,史密斯写 到鼓浪屿洋人公墓时说:“在过去的13个月里,传教士家庭25位成员中有18位遵天意辞世而去。在这一小块休眠之地还埋葬着3位女传教士的尸体:布恩夫人、多蒂夫人和波尔曼夫人,还有波尔曼夫人的两个孩子。她们离开美国时还是朝气蓬勃的年轻女子,准备把自己的生命都奉献给传教事业,但一个接一个过早去世……”

    鼓浪屿洋人公墓俗称番仔公墓,在龙头路一带,数百位外国人长眠于此。1910年4月,为救治病人而感染鼠疫死亡的传教士医生郁约翰也安葬此处。据龚洁先生 《鼓浪屿建筑丛谈》记述,1957年英国出兵侵略埃及,厦鼓人民极其愤怒,群起捣毁了番仔公墓。终于,外国人彻底撤出了这个小岛,尸骨无存。

    路过这么一片壮观的坟墓说心里没有难受那是不可能的,好在没有多远就到了日光岩。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日光岩游览区由日光岩和琴园两个部分组成。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我走的是后门,没有买票进去因为站在很远就看到了这块石头,而且凭借自己的双脚已经爬到最高峰了,也已经爬到了自己心里的最高峰。

    日光岩后面有一块石牌,很显然原来这块石牌不属于这里,是被后人镶嵌上去的。    下面这幅图画是三一堂,下面是隧道,很偶然走到了一直想要找到的地方。三一堂也是有历史的。19世纪时,鼓浪屿人口较少,岛上一直未建教堂,仅设有供外国人使用的小型礼拜堂,直到二十世纪初,鼓浪屿才建起了新礼拜堂及福音堂两所教堂。但随着厦门新街、竹树、厦港三堂的信徒陆续到鼓浪屿定居,如遇上恶劣气候,三堂的信徒便无法乘船到厦门,而两所教堂规模小,容纳不了这么多的信徒,于是三个堂会的信徒决定在鼓浪屿建立教会。在教堂未建之前,信徒们的主日崇拜借用当时毓德女中礼拜堂。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宏伟壮观的新教堂终于在1934年基本落成。1935年1月8日三堂会长执联合会在厦门基督教青年会召开,厦门区会亦派人参加,会议决定把新堂会定名为“三一堂”,三一堂既寓意三个教会联合兴建之意,更蕴含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教义。

    由于是最后一天了我们也吃了3天的海蛎煎和鲨鱼丸、肉粽了,决定下馆子好好吃吃海鲜。炒鱿鱼,很好吃,不过觉得凉拌的更好吃。    炒面,我之前就说过全岛的面条不论是沙茶面还是炒面只有这样一种圆形的,不过总吃不到主食用这个也可以应付,炒面里都是海鲜味儿。感觉到上的蔬菜不多,西红柿、胡萝卜、大白菜都很少有。    皮皮虾忘记多少钱了,这条石斑我还是记得的。55一斤,这条鱼七十多。要在北京吃石斑可就贵死了。其实我还是喜欢吃鲈鱼,石斑一类的海鱼总觉得肉有些死。不过在海边尝鲜还是挺美味的,比在北京的好很多。    晚上我们又去买了日光岩馅饼作为礼品,当地有专门的手礼店,是为了供客人带礼品回家的。如果嫌赵小姐家的馅饼贵其他家的味道也差不多。还有当地的肉脯一定要买,黄胜记的肉脯。我还买了很多的真空包装的墨鱼和手撕鱿鱼,味道很鲜美,回来没几天就被我吃光了。特产还是很多的。但最想带回来的还是那些热带水果和马拉桑,确实带不回来的。

    明天就要回去了,离开小岛我心里一阵阵的难受,这几天天天在外面走啊走,走遍了整个岛,也快成半个导游了。尤其是热闹的龙头路,哪家买什么,什么多少钱都倒背如流。但终究还是要回去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鼓浪屿是属于所有忙碌的人闲暇散心的宝地。终有一天还会回来。

 

<原文地址:http://pink-piggy.blog.sohu.com/169974245.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