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题教研活动

分类: 校本研训活动 |
平阳县腾蛟一小校本教研活动记录表
第
活动名称 |
科学主题研讨活动 |
||
活动主题 |
基于探究能力的实践策略 |
||
活动时间 |
2020年5月20日 |
活动地点 |
实验室二、三 |
参加活动 教师名单 |
活动考勤表附后 |
||
校 |
(1)第一节课由郑晓依老师执教五年级研讨课《液体的热胀冷缩》 ; (2)第二节课由王婷婷老师执教四年级研讨课《种子的萌发》 ; (3)两节课后,参加听课的老师们结合活动主题与这两堂课中的探究能力的实验安排及活动效果发表自己的见解。 (4)教务处主任洪辉港作总结发言:两位上课老师能潜心研读教材,用心设计学习活动,精心指导学习方法,课堂语言精炼,教学环节连贯,目标落实到位,突显学为中心的课堂与学法的指导,是两节精彩又不失实在的课堂。参加研讨的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抓住课堂教学的闪光点,又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是一次闪耀教学智慧的研讨活动,非常有意义。 |
腾蛟一小教务处



课
|
2.3
|
课
|
1 |
||
教材与学情分析 |
|
||||
教学 目标 |
科学概念:许多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这些液体的这种体积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1.小组能自行设计制作简易的观察液体体积变化的装置,并在实验和交流中改进实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能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运用。 2.意识到同伴交流对自己改进实验方法的重要性。 |
||||
教学 重难点 |
【教学重点】:小组能自行设计制作简易的观察液体体积变化的装置并观察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能在实验和同伴交流中意识到改进实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
||||
教学 准备 |
平底烧瓶+带玻璃管的泡沫塞,试管,塑料膜,细吸管,气球皮,橡皮筋,烧杯,冷水,热水,冰水,红墨水,滴管 教师准备:两根相同的装满水的试管、两杯不同温度的热水(标号)、醋,牛奶,酱油,家庭装置(塑料瓶加细管加薄膜) |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一、引入 1、同学们,你们是否还记得:把这个(装满水的)试管放入热水中,橡皮膜会怎样?再把它放到冷水中,橡皮膜又会怎样?这说明了什么?(水受热体积变大膨胀,受冷后体积变小收缩)。 2、如果我把两根相同的装满水的试管放入两杯不同温度的热水中,你能判断出哪杯水的温度更高吗?根据什么进行判断?(杯子上标上1、2)3、师(演示) 4、你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明确判断出哪杯水的温度更高一些吗?为什么?(水温差异不大、试管太粗,现象不明显) 5、如何改进实验装置,让我们能更明显的看到这种体积变化的实验现象? 二、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 1、老师为大家准备实验材料库,有没有哪种实验器材不清楚的?请自选材料进行实验装置的改进。如果小组已确定好实验材料和方法请举手表示,老师看过记录单后开始安静的实验。需要热水的小组把实验装置都装好,举起拳头,老师会帮你们倒热水。你们的活动时间15分钟。如果发现哪些小组特别会研究观察并且有记录的,我会给他们组一些秘密任务。 2、小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小组的探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15分) 提示1:研究好的小组给他们一些牛奶和白醋,两种不同的液体,它们受热说受冷时现象一样吗? 提示2: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观察记录细管中液体的高度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提示3:我们研究的是液体的体积变化,应该先排除空气的干扰,怎么做? 提示4:把它放入热水,冷水,冰水中,现象有什么不同?再做一次,会有什么发现? 提示5:水受温度高低的影响,体积的变化时(是)怎么样的? 3、学生交流(15分) (1)小组同学以最快的速度整理好实验器材,放到托盘中,实验装置先保留着。然后小组内交流实验现象,你们能否达成某些共识,请记录下来。 (2)接下来我把讲台交给你们,我来当评委。如果你觉得某个小组汇报的好,就竖起大拇指表示赞同。如果你们组有补充或质疑,请举手表示。哪组先愿意交流?
三、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运用 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可以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一性质来解释?
附:
组号 研究的问题:一些液体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为了要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我们小组改进后的实验装置是: (简短的文字或画图表示)
实验材料库:平底烧瓶+带玻璃管的泡沫塞,试管,塑料膜,细吸管,气球皮,橡皮筋,烧杯,冷水,热水,冰水,红墨水,滴管 自选材料:(在你们需要的材料上打√,如果需要两份或两份以上的材料在旁边注上数量。) 实验现象:
小组实验交流后达成的共识:
|
强调装满水的,充分说明只有水,也让学生在无形中有我们研究的是水的热胀冷缩,所以要排除干扰。
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研究,不干扰。
观察更多的液体的热胀冷缩的现象,连续性的研究。
课堂结束,研究不止。 |
||||
作业设计 |
尝试着研究其他的液体是否也会热胀冷缩 作业本 |
||||
板书设计 |
2.3
水
液体
牛奶
|
||||
教学反思 |
从设计这节课到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小结和考虑。 一、 灵活处置教材,适合同学的需要 教师应灵活处置教材,针对同学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适当地增减内容和改变教学的顺序。 二、 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同学的科学思维 皮亚杰曾指出:“儿童做的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远不如他们在考虑做法时学到的多。”在这一节课里,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之后的实验现象也明显易观察。我觉得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同学根据实验猜想去设计实验,但让同学凭想象去设计一个实验确实很难,尤其是还要放大液体热胀冷缩的效果的这个设计则更难!为了降低难度,我曾经尝试着发放局部实验资料给同学,让他们考虑:这些资料有什么用?还需要补充什么资料?但在实际上课时,当小朋友们一接触到实验物品时,就忙于动手去组装,去摸它,没有心思再去考虑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样的话,不利于同学科学思维的培养。后来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作为启发,让同学做实验设计时考虑:(1)、液体装在哪里?(2)如何能明显观察到液体体积的大小变化?(3)、如何让液体受热和受冷?同学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时,思维的火花在组内碰撞,通过有目的讨论:同学明确了自身做这个实验需要什么资料,这些资料又有什么用处,让他们初步学习怎样进行实验设计,为将来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课外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 调整教学战略,控制课堂教学 在上这节课时,同学们都忘记了“体积”这个概念了,尽管我三番四次地引导,还是失败了,最后我只好直接告诉他们“体积变化了”!这一过程足足花费了7分钟,使课堂显得拖沓、沉闷。其实在几个同学没有用上“体积”这个术语时,我就应该及时变“启发式”为“讲解式”,使课堂教学干脆利落,把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同学的探究活动中去。今后,我还要加强看书学习,提高自身的课堂调控能力。 |
【教材简析】
种子是由前一代植物开花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是绿色开花植物特有的繁殖器官,能孕育植物新的生命。植物的种子获得适宜的条件,胚便由休眠状态进入到活动状态,开始生长,这个过程叫做种子的萌发。种子萌发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故本课内容的实际研究需要持续10天左右。
本课内容共分为三部分:1.“浸泡种子”,准备三种不同的种子,进行浸泡实验,旨在了解不同的种子在浸泡过程中都需要吸收水分;2.“种子的内部构造”,将浸泡后的蚕豆种子剥开,观察并记录种子的内部结构。3.“发芽的蚕豆”,对浸泡的种子进行持续观察,记录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结合种子内部结构的研究,发现种子各个部分的功能。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植物种子并不陌生,在三年级《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中,学生对各种植物的种子已经有所了解。但学生对种子的内部构造缺乏细致观察,很多孩子都认为子叶最终会成长为植物的根和叶,对于胚根和胚芽的特点和功能,学生并不笃定。四年级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种子如何成长为植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参与到相关的探究活动中去。但对种子发芽过程的观察需要持续10天左右,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持续多日的观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做好提醒和督促工作,确保学生对种子发芽的全过程有整体认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植物的种子能够孕育新的生命,条件适宜的时候,种子就会萌发,新的生命就会开始生长。
2.了解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
3.知道种子的各个部分的名称,了解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各个部分的功能。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感官及工具研究种子的内部结构。
科学态度目标
能认真、细致并且持续对物体进行观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通过种子萌发体会到生命的珍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各部分在种子萌发过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持续观察了解种子各个部分在萌发过程的作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未浸泡的油菜种子、黄豆种子、蚕豆种子,浸泡变软的油菜种子、黄豆种子、蚕豆种子,观察记录表,小刀,镊子,放大镜
演示材料:课件,带有刻度的烧杯(备用:不同发芽阶段的蚕豆种子)
【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2分钟)
1.导入:[PPT2出示]种子是植物用来繁殖后代的,遇到合适的环境会发芽、生长,变成一株新的植物。
2. 揭题:你知道植物种子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吗?种子的每个部分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种子的萌发》。
二、探索种子的内部构造(预设30分钟)
(一)观察浸泡过的种子
[材料准备:浸泡过的油菜种子、黄豆种子、蚕豆种子和没有浸泡过的油菜种子、黄豆种子、蚕豆种子,放大镜](说明:上一节课时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三个烧杯分别浸泡了10颗油菜种子、黄豆种子和蚕豆种子,并且记录实验开始前的水量。)
1.设问:浸泡过的种子更便于我们研究。上节课我们用了200毫升水,浸泡了10颗油菜种子、黄豆种子和蚕豆种子,现在将种子取出来,同学们对比一下,水量有什么变化,水都去哪里了?
2.提出要求:已经浸泡了两天的种子和没有浸泡过的种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请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仔细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PPT3出示]把观察到结果记录在记录表上。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预设:浸泡过的种子会膨大,变软。有些学生还能观察到种皮破裂并脱落,胚根和胚芽从种子内部生长出来。)
(二)研究种子的内部构造
[材料准备: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小刀、放大镜、记录纸]
1. [PPT4出示]提出要求: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吧。
(1)请轻轻把蚕豆的种皮剥开,观察种皮是什么样子的。
小心将种子里的“豆瓣”分开,用放大镜观察两片子叶的连接处有什么,是什么样子的。
(2)将蚕豆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来。
2.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
(1)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并交流。
(2)[PPT5出示]讲述:我们观察到的蚕豆种子的这些部分,分别叫什么,我们一起来认一认。
(3) [PPT6出示]提出要求:这是大豆种子和花生种子,请你找一找这些种子的构造有什么相同之处。
(4)交流并板书我们所观察到的种子的构造。
(三)观察发芽的蚕豆
[材料准备:发芽3天、6天和9天的种子,小刀]
1.提出问题:植物种子的胚根、胚芽和子叶,在植物的萌发过程中起着什么作用?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发芽3天、6天和9天的蚕豆种子,让我们通过观察它们的变化,帮助我们寻找答案。
3.全班交流展示,(借助实物投影展示实物和观察记录),教师适机引导和追问。
引导得出: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发芽时,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子叶主要的功能是储存营养。(同时,可以告知种皮是包在种子外面的保护层,种皮上有种脐,种脐一端有种孔,水分从种孔进入种子,促进种子萌发。种孔也是种子萌发时,胚根从种皮突出的地方。)
三、种子和植物繁殖(预设3分钟)
1.小结:种子由种皮和胚构成,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等。植物的胚是有生命的,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它可以发育变成一株新植物。
2.拓展: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介绍。
2设问:[PPT8出示]绿色开花植物通常用种子来繁殖后代,但植物有时候也可可以用其他方式繁殖后代,你能举例吗?(学生尝试举例,教师进行指导并鼓励学生课后去阅读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种皮
种子构造
胚
|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知道种子里面有什么,了解种子各部分的作用,激起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及研究欲望,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意识到要珍爱生命。研究种子各部分作用时,采用在课堂上进行验证并通过课件出示结论。我是这样想的,只要是猜想就应设法让学生去验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后让他们自己去验证,一定有不少学生不会去做,教师也无法进行调控。本课我将这一验证过程放在课堂上进行,目的就是要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这样一个探究过程。关于种子各部分的作用,这里若不明确结论就满足不了学生“证实证伪”的需求;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学生了解了种子各部分作用后,对后面的观察活动是有帮助的。基于学生学情,学生已经能根据课本知识知道(蚕豆)种子的结构,那么本课我仍然在基础之上有适当延伸。例如,依据蚕豆种子的双子叶结构,让学生观察其他种子对比发现,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特点,并且介绍单子叶植物例子,通过对比结构分析两种植物组织功能上的相同和不同,学生对种子以及种子萌发也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在学生课外读物自己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听说过,但到底是什么,学生并不会主动去探究,在这一课解决这一问题就更适合。
【活动记录使用说明】
1.记录单1,在活动过程中记录。
记录单1:利用文字或图画记录(浸泡和没有浸泡)种子的不同特点
|
浸泡过的种子 |
没有浸泡过的种子 |
看一看 |
|
|
摸一摸 |
|
|
记录单2:将蚕豆种子画下来,并且标注出种子的基本构造
画一画、注一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