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框架》教案原稿
腾蛟一小 卢成华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过程与方法:
用三角形框架来加固框架结构。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框架结构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
解决难点:
在让四边形框架稳定时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教师适机辅导。
教学准备
1.学生实验准备:
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实验记录表。
2.教师实验准备:橡皮筋、短竹棒、长竹棒、正方体框架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框架结构
1、请同学们观察建筑物的图片。
课件出示各种框架结构的图片给学生观察。
2、图片中的这些建筑物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在科学里,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3、现在我们认识了框架结构,请你说说身边哪里有还框架结构?
4、大家知道的还挺多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做框架这一课。
板书:做框架
二、做简单框架
1、请大家再来观察图片中的这些框架结构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师说明框架结构一般是由三角形和四边形组成的。
板书:三角形,四边形
2、我们能不能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呢?
3、那怎样做一个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呢?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完毕分组汇报。
4、教师向同学们介绍制作材料。
5、学生分组制作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
教师巡视,适时提示,发现优秀作品。
制作完毕,展示作品,给予评价。
6、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的稳定性有什么不同,哪一个容易变形?
学生感受三角形框架和四边形框架的稳定性,发现它们的不同,小组汇报。
小结:三角形框架稳定、不容易变形;四边形框架不稳定、容易变形。
7、四边形框架不稳定,那如何使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稳定呢?
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实践验证、感受加斜杆是否变得稳定了。
8、四边形框架加斜杆后是否变得稳定了?
9、为什么四边形框架加斜杆后变得稳定了?
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课件演示斜杆的支撑作用。
三、做正方体框架
1、我们刚做的简单框架都是平面框架,现在我们来做复杂的立体框架。
课件出示正方体框架。
2、正方体框架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3、我们怎样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呢?
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汇报。
4、我们来进行制作比赛,要求是要做到稳定、美观、材料少。
学生分组制作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教师巡视,适时提示。
学生展示作品,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学习中你又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
请大家课后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框架结构。
《做框架》教案定稿
腾蛟一小 卢成华
班 级
|
六年级
|
科 目
|
科 学
|
班级人数
|
|
场 所
|
实验室
|
教学反思
|
课
型
|
《做框架》(第一课时)
(●新授课 ○复习课
○拓展课)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并能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2.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过程与方法:1、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指导学生设计、尝试设计和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立体框架。2、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验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和交流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教学内容
|
陈述性知识:认识什么是框架结构、制作研究简单框架和做一个坚固的正方体框架。
程序性知识:1、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学生在此之前的数学课上已经知道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如果按教材的活动进行教学,学生会只沉浸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兴奋点集中在操作上,而他们的思维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2、培养学生实践、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元认知知识:1、在本课设计中,我把以制作、体验为主的活动改为以探究为主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问题,让思维得到发展,逐渐养成边探究边思维的良好习惯。2、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动手、实际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评价方法
|
(○调查法 ●测验法
●观察法 ●鉴定法)
|
教学资源
|
印刷材料:图片
多媒体资源:框架结构建筑的图片或影像,课件。
模型/实物:筷子或塑料吸管、橡皮筋、剪子。
|
教学重点
|
认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
教学难点
|
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承重物的框架结构。
|
教学关键
|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制作一个可以支撑重物的立体框架。
|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1、师出示图片(建筑工地图),仔细观察这些正在建造的建筑物和工地上的机械——塔吊、井字架是怎样的?再来看几张图片(鸟巢结构、过街通道、铁塔、海洋钻井平台),这些图片上的物体有哪些相同点?(空心的、不密封、中间可透风、像骨架一样)
2、像这种骨架式的构造在建筑学上叫框架结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框架,研究框架结构。师板书课题
二、做三角形和长方形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
1、我们从最简单的框架做起!它们分别是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
2、做三角形框架应该没有问题,做长方形框架时,橡皮筋的缠绕方法有点讲究,老师给大家做一下示范。(教师示范缠绕橡皮筋,一边解说:先把橡皮筋绕成两圈,再拿两根筷子,交叉成直角,一根上面一根下面,把橡皮筋套在下面的筷子,绕过上面一根筷子,再套到下面一根筷子。)
3、在做好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后,把手放在框架的顶端,用手按一按,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
提问:在受力比较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用适当大小的力,不要用力过大,两次用力差不多大。)
4、每个小组合作做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再观察它们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一样?
5、汇报:大家已经把三角形和长方形框架做完了,它们在受到力的作用时有什么不同?(三角形不容易变形,比较稳固;长方形框架不稳固,容易变形)
6、为什么用3根筷子扎成的三角形框架比较稳固呢?三角形框架受到力的作用时是怎样的?(当力作用在三角形上,三角形的两边向外扩张,下面的水平杆就起到拉力的作用,达到平衡。三角形框架的三根小棒相互牵制着,让它们谁也不能动,不像是四边形的框架,往下一压,其他的点全都移动了。(课件出示、帮助学生理解。)
7、那容易变形的四边形框架你们能想办法加固吗?(加斜杆的方法)斜杆怎样加呢?请小组讨论。再按照设计的方法检验检验这方法行不行。
8、汇报:已经把长方体框架加固成功的小组举手,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是怎样加的?效果怎样?
看来,两种加斜杆的方法都能使容易变形的长方形变坚固了,那斜杆起了怎样的作用?
9、课件播放斜杆“推和拉”的作用的慢动作。
10、让我们再观察一下,加了斜杆后的长方形在结构上有什么变化?(实际是把长方形变成了2个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固性,不容易变形。)
11、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观察一下这些大型框架结构的的“小格子”一般是什么形状的?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角形越多,框架就越稳定。)
三、制做正方体框架,加固正方体框架
1、接下来想不想来一个难度高一点的挑战,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
老师已经做了一个正方形的框架,介绍一种做框架比较容易的方法。(幻灯出示)
2、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有多大呢?承重能力大小怎样能知道?(在上面加书)加书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放中间,轻轻放下去)那这个框架的承重能力有多的呢?我们来测试测试。
3、看来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承重能力不怎么样?你们有办法加固这个正方形框架吗?(加斜杆)
(1)小组讨论:可以在什么位置加斜杆呢?加几根斜杆?
如果正方体承载的是向下的压力,
哪些地方可以不加斜杆?
(2)我们每组就用4根斜杆加固这个正方形框架,加固后的框架承重能力又是多少?
(3)接下来,请小组合作,制作一个正方形框架,完成后还是用桌上的书来测试它的承重能力。
4、汇报:
5、比较框架雏形承受书本的数量与加杆后承受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牢固,承受力加大)
四、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有很多收获,谁能说说你的收获?
2、再次欣赏国家体育场,感受框架结构的雄伟气魄。
五、板书设计
做
框 架
三角形框架
稳定
四边形框架
易变形
|
作
业
|
1、每根斜杆起什么作用?框架中有多少个三角形?
2、考验我们的正方体的承受能力。
|
拓展性学习
|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
个人意见:
|
|
集体意见:
|
|
《做框架》教学反思
腾蛟一小 卢成华
从教材上看,本课是一节制作课,但又不是单纯的制作课,编写者更强调动脑筋,思考怎样做框架,为什么这样做;难点方面,还要细化,我感觉本课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形状的框架的受力情况来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和斜杆的作用,而框架受力的分析涉及到结构力学的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不易理解,因此框架受力的分析是难点;在教学设计的突破难点方面,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后,再结合课件“三角形框架受力”,比较有效地突破了难点,这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的。
本课的两次学生的操作活动,在备课时,我觉得做三角形和四边形是非常简单的,只要会搭四边形,立方体也就不难了。但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却冒出许多让我想不到的问题,如,橡皮筋如何绕,尤其是在加固时所加的斜杆再套进已绕好的橡皮圈内难度大,一些小组的橡皮筋老是断掉,还有立方体的搭建过程中由于皮筋的弹性作用,框架总撑立不起来,一些小组连长棒短棒如何使用都不知道。这是我备学生的失误。我想,如果教师在课前一一做一遍让学生做的事,就不至于课堂上会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所以在后几个班上课时,就先让一名学生上台演示,以指导其他学生学会怎么捆扎。这也告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也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心中有谱才能走进课堂,不要给学生留下任何遗憾。
在给立方体加重物时,教材所提示的是重物是从上向下压的,其立方体的上面与下面的两个面上的斜杆从节约的原则出发可以省略,而对框架的牢固性影响不大。但事实上,在我们的操作中发觉上下面上的斜杆加不加影响还是蛮大的,为什么呢?我在巡回指导学生活动时发现:有些小组引起了一些小小的争议,有的说,上下面的斜杆主要是抗横向的推力,而我们的书本是放在上面的,其重力是向下的,不是横向的,可以不加。但还有学生说,我们的塔的立方体不可能是理想中的正方体,总有一点倾斜,所以上面所压的重物不可能只是一个向下的压力,它同时必定还有一个向侧面倾倒的力,学生认为在上下两个面加固还是有用的。我们的学生分析水平还是很高的,尽管这与课本所呈现的科学概念不一致,但我想,那有何妨呢,上课是否一定要被教材所扣死呢?其实,在实验中,学生有时失败了并不是坏事,它可能会生成一些教学的精彩。
另外。本课的材料准备也很重要。有结构的材料对学生的探究很关键,因此,小棒要尽可能做到大小、粗细和长短一致,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探究材料,以保证学生探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框架的有关知识和加固框架的技能,并且体验到了动脑、动手合作做框架的必要,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值得注意的是:还应加强爱惜物品的教育,因为在做框架中,由于使用不当,橡皮筋断了许多根,木棒也断了不少。
《做框架》评课
腾蛟一小 林立雷
今天卢老师给我们展示了《做框架》这节课,这是六年级《科学》教材《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5课,本课是在前一阶段认识形状与承受力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来引入框架结构的研究,让学生从简单的框架开始研究,发现三角形的框架是比较稳定的,从而引导学生来研究怎样把不稳定的四边形框架进行加固,发现斜杆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来加固一个正方体的立体框架,由平面的研究活动引申到空间立体的研究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识到框架结构的稳定性和节约材料等优点,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过程简单明了
纵观本节课,卢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简单明了,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环节的设计简单明了,目的性强。二是教师语言简单明了,问题设计逻辑性强、指向性强。六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已经较强,教师的问题就不能过碎,让学生有一个连贯性的思维过程。在这一问题上做的比较好,更多的是注重引导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自己的思维发展。
2.精细的课堂准备
纵观卢老师的本节课,可见是课前准备充分,她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三角形、四边形和正方体框架结构,而且她给学生出示的一些斜杆长短不一,很有考究,回校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教学时,发现了做一个正方体框架的不易。想到了这位老师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多么精细。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纵观整堂课,我们不难发现,卢老师自始至终深入领会了探究学习的实质,让每一个学生经历探究历程,给学生的探究时间是相对完整的。老师在探究活动中的话很少,或指导学生方法,或引发学生思考,决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维,这样,学生就有足够的时间来动手动脑,也便于了学生思维的深入,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身心得到了健康发展。
4.学生自己建构科学知识
课堂上,体现了在科学探究中学生自主的构建科学概念的教学理念,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再一次激发了学生研究结构与稳定性关系的兴趣,较好地实现了科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附件3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
腾蛟一小
项目名称
|
集体备课
|
项目负责人
|
卢成华
|
活动时间
|
2013.10.16
|
活动地点
|
科学办公室
|
活动主题
|
《做框架》
|
主讲人
|
卢成华
|
参加对象
|
科学组教师
|
申请学时
|
1
|
活动内容
及进程
|
1、卢成华老师说课,讲教材,分析学情,说重难点及教学设计;
2、科学组其他老师提供意见。
3、主要讨论活动流程:研究的问题、斜杆的作用、加固框架的设计。
4、形成定稿,安排授课。
|
活动反思
与意见
|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科学组教师对《做框架》这一课有更深的理解,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提高了对本课的认识,促进教学能力。
|
过程确认
|
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签字:
|
说明:活动一周内,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腾蛟一小教研活动考勤表
第 7 周
时 间
|
2013
年 10 月
16 日 星期
三
(上
下)午
第 1 节
|
课 题
|
《做框架》
|
主 备
|
卢成华
|
地 点
|
科学办公室
|
参与老师:(教师姓名)
林立雷
林素君 卢成华
池真真
黄象雄 黄蕾蕾
卢成华
教研组长
|
腾蛟一小教务处制
2012.2
http://s12/mw690/002aBGKGgy6Ei51lg713b&690
http://s1/mw690/002aBGKGgy6Ei51C1tCf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