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腾蛟一小校本培训
腾蛟一小校本培训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78
  • 关注人气:1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材料

(2012-10-03 23:17:29)
标签: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材

杂谈

分类: 集体备课材料

腾蛟一小教研活动考勤表

4  

 

 

    2012    9   27    星期     

 

(上)午     2 

 

认识线段

主 备

 

 

二年(4)

参与老师:(教师姓名)

 

蔡碧娟   郑顺锋   王仲旺    吴海珍

 

 

 

 

 

 

 

                                 教研组长  吴海珍 

腾蛟一小教务处制

2012.9

附件3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__腾蛟一小_

项目名称

集体备课

项目负责人

吴海珍

活动时间

2012.9.26

活动地点

腾蛟一小

活动主题

认识线段(如何编写授导型教案)

主讲人

吴海珍

参加对象

二年级数学教研组组员

申请学时

1

活动内容

及进程

确定活动主题: 授导型教案

确定活动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线段》

集体备课时间:2012.9.26

上课时间:2012.9.27

活动交流记录:

老师: 授导型教学授导型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讲解、演示、操练、及练习、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问题化学习等方法综合运用的课堂教学形式。

老师: 授导型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1、对学习者特征分析2、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分析3、教学方法的选择4、教学媒体的选择5、教案的设计由些可以看出,授导型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以课堂讲解为主,但同时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融合了小组讨论、课堂演示以及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

王老师: 授导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特点: (1)教学氛围的民主性。(2)课堂交流的多向性。 (3)学习主体的创造性。(4)教学关系的统一性。

吴老师:接下来我们在原教案的基础上进行改写……

活动反思

与意见

通过学习与参与集体备课,感受授导型教案设计的优越性,学会授导型教案的书写方法及课件的制作方法, 特别是用流程图代替了传统的教学过程设计,形式新颖,更具实用性。利用了丰富的媒体资源,使课堂气氛活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过程确认

 

    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签字:

说明:活动一周内,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认识线段(原教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7~10题线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特征:直的和可度量,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具:课件、直尺或三角板、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学具:

直尺、各种直的,弯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            由实物导入,引出线段

1.从实物中抽象出线段的概念

1)课前将实物放在讲台桌上:今天,同学们课前准备做得真不错,只是老师的讲台上看起来有点乱,你会帮老师分类整理吗?说说你准备怎么来分类?

   请按直的、弯的分的学生上台分

师引导: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弯的,一类的形状是直直的

2)师:这些直的物体中(课件显示),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了什么?(可能需要师演示,引导):他们都有两端,假如我们把盒子边的一端看作是一个点,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在黑板上画出两点),像书本的边也有两个端点,吸管也有两个端点。  而他们这两个端点中间都有一条——直直的线。(课件演示)

3)师:谁会把书本上,盒子上这些边从他们身上请下来?试一试。

     可请一生上太画

     师:你觉得他画得怎么样?(强调:两个端点,直直的线)

定义线段:像这样有直直的线,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叫做线段。今天我们来认识像这样的线段(板书课题)。瞧,像书本的边,盒子的边,直的吸管和铅笔都可以看作是一条线段。(课件演示)这是线段的两个端点(课件强调),他们起到固定的作用,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了。

4)师:看这些线段,他们有什么特点?

板书:直的,有两个端点

2.体验与区分

(1)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线段了,你能在自己的教室里找到线段吗?(生举例,师给予判断)

(2)    判一判

课件出示练习一.7,及其他曲线:生用手势判断

 

二.            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1)    师:我们认识了线段,根据线段的这些特点,你觉得线段可以量出长度吗?(生可能说不出来,师可以利用板书加以引导):两个端点起到固定的作用,表示它不能再继续延长了,而且线是直直的,所以可以量出长度。(补充板书:可度量)

(2)    量线段

师: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第5页三条线段的长度,并写在线段的下面。

生量:还不会量的举手问,师巡视。

课件出示校对

2.画线段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线段,还量了线段的长,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能不能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书上有画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画法:请生叙述画的方法,师在黑板上示范边画边强调方法: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了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a)      每生自己动手画5厘米长的线段

师巡视指导,并收集两三例。

b)      要求同桌评议判断:A.先看是不是线段

                         B.是不是长5厘米

三.练习巩固与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检验一、下你学得怎么样?

1.课件出示各种图形,请生判断有几条线段?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    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    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3)    画一条比4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

3.出示断尺引发思考

师:小明只有一把断尺,他能用这把断尺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你知道他是怎么画的吗?

请生说画法。

4.考考你

师: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那3个点你能画出几条线段?4个呢?5个呢?

请生上黑板画

 

四.总结全课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认识线段(修订教案)

 

 

教学设计表

学科   数学   授课年级    二年级   学校   腾蛟一小   教师姓名   吴海珍   

 

 

章节名称

认识线段

计划学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5页例4的教学内容的一节新授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统一度量,认识厘米和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学习者分析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线段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接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能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整理米数)。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线段,知道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了解线段“直”的特征。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在实践和交流中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体会在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数)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线段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自己观察、绘画来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重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1  认识线段,会用刻度尺画线段。  2  了解线段“直”的特征。

解决措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利用计算机操作,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及解决措施

教学难点:用刻度尺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

解决措施:课件演示,学生动手操作,作品展示点评帮助学生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1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实际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2   把知识学习置于具体情境中,从课件演示、观察、操作到总结。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来操作。通过学习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依据的理论

在做中学数学,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

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情景创设

达到情感激发的目的

演示课件“哪匹马先到家”

教师谈话,播放课件

激发兴趣

认识线段

知道什么是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课件演示

边演示边交流

掌握本节课重点

量线段,画线段

学生学会正确量线段与画线段的方法

课件演示,学生操作

边演示边总结方法再学生操作

掌握本节课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可续页)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创设两只动物谁先到家,引出课题。

2

1.媒体演示出示动画:两匹马沿着不同的路径回家,同学们猜一猜谁先到家?

2.今天学的知识就是与线有关的,我们要对线作一个小小的研究,大家有兴趣吗?接下来同学们来看看这些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交流:谁先到家?为什么?

2.观察三条线段,发现都是直直的。

3.学生自由发言。激发探究的欲望

这一环节通过生动活泼的动画情境来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激起他们对新知学习的向往,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声有色的媒体演示也为下面学生对线段特征的感知埋下伏笔。

 

 

 

 

 

 

 

 

合作研究

探究新知

 感受线段的“直”

 

 

 

 

 

 

 

 

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发现线段的特征

 

 

1.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毛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2.猜测:捏住毛线的两头拉紧,线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呢?

3.观察思考: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

课件演示:一段毛线上一点到另一点从弯曲到直的变化过程。

4..明确两手之间的这部分形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你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吗?

5.组织比较: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

 

 

1.导思: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能得到线段吗?

2.指出:这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3.板书:端点

4.交流展示学生自创的端点画法。

1.说一说:通过操作研究你们发现:

线段有什么特点?

1.学生看:发现这根随意放在桌上的毛线是弯曲的。

2.学生拉:学生双手捏住毛线的两头,观察它的形状。

3.学生说:从毛线的一头到另一头是直的。指名说说从哪儿到哪儿是直的。

4.同桌互相指一指。

5.学生比较发现:线段都是直直的。

 

1.操作实验:用一手捏住线的一头不能得到线段。

2.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个端点。

3.学生自创端点的画法。

 

1.学生:每条线段都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这一环节教师注重学生的直观操作与概括交流,引导学生感知线段的特征。通过“看、猜、拉、比”,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体验到了新知识,这种体验是在活动中产生的,是无比深刻的。

两个端点对学生建立线段的表象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因此这里设计让学生自己来设计端点的表示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线段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表象。而且学生“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设计“一说一认”的活动使学生对线段又有了从形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联系生活,

寻找新知

感受线段来生活

线段可以度量

 

1.指名说说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见过线段?

2.明确:如直尺、黑板、课本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

3.同桌合作:用长方形纸设计线段。并量出所在线段的长度

4.课件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

1.要求学生指一指或摸一摸它们的每条边。

2.四人小组交流: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作线段?

3.操作 展示 比较。

4.学生观察总结画法。

让学生在列举的活动中获得了生活处处皆数学的感受。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直观地认识了线段。

 

 

 

动手操作,

明确特征

学会画线段

 

1.启发:我们以前研究过桌面的形状,知道是用长方形表示的,那么我们手中的线段在纸上怎么表示呢?

2.追问:为什么要用尺?

3.继续问;除了尺,还能借助什么?为什么?

4.要求学生尝试表示。

5.师介绍三种顺序不同的画法:点线点法、线点点法、点点线法。

 

 

 

 

1.互相启发:线段是直的,尺的一条边也是直的,铅笔盒的一条边,它也是直的

书的边,它也是直的……

2.明确:在两端点出两点才能表示它是线段。

3.请学生相互评价。

4.展示交流学生尝试的作业,

 

这一环节教师再次注重了学生对线段的操作体验,以促进学生对线段表象的进一步形成。通过生动有趣的线段画法来引发学生对线段的注意,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成为有效的课堂、创新的课堂、开放的课堂。

练习巩固,

深化理解

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内容?检验一下你学得怎么样?

1.课件出示各种图形,请生判断有几条线段?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画一条比4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

3.出示断尺引发思考

师:小明只有一把断尺,他能用这把断尺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你知道他是怎么画的吗?

4.考考你

师: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那3个点你能画出几条线段?4个呢?5个呢?

1.学生口答。

2.学生口答,课件演示校对。

3.学生按要求操作后由由同桌检验。再课件演示

4. 请生说画法。

5. 请生上黑板画,再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学生进行了多样、灵活、有趣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对线段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对线段的认识更丰富、更深刻了。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了提高,树立了学习的信心,也充分感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总结

自我报告

 

 

先独立思考,再口答订正

通过自评的形式,独立完成研究报告,即巩固了线段的特征认识,又获得了成功的感受,效果比较好。

                                                             

 

 

 

 

 

 

 

 

 

 

 

 

 

 

 

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合作研究        探究新知

联系生活      寻找新知

动手操作      明确特征

练习巩固       深化理解

课堂总结        自我报告

感受线段的

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发现线段的特征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有点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努力设计教案,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中,教师借助小马谁先回到家这一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来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操作体验,感知认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练习开放,拓展思维。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

可能在教学设计时设计的内容过多,上课时间有点紧。还有学生上机操作时纪律有些乱。某些教学环节还需调节一下。

 

 

 

 

 

 

 

 

 

 

 

 

 

 

 

 

 

 

 

 

 

 

 

 

 

 

 

 

 

 

 

 

 

 

 

 

 

 

《认识线段》评课

                                                      蔡碧娟

“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吴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在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
  新课标提出,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在进行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教学活动,在本课教学时,吴老师首先让学生猜测两匹马回家比赛,谁能先到家。让学生在课伊始,就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将毛线拉直,体验毛线由弯变直的过程,使学生对本课所涉及到的线段的一个特征——直的,有一定初步的表象,然后让学生观察“画出的线段”与“拉直的毛线”,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线段,说一说、摸一摸身边的线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到线段的特点,使他们发现原来线段就在我们自己身边,这种体验让他们学起知识来兴味盎然。

再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给线段画一幅画,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线段特征的体验,初步掌握画线段的基本方法。再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感受到线段是有长短的,“连一连”,让学生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既练习了画线段,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给出三个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等等的操作活动,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进一步完善对线段的认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体验中扩充对线段的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本节课中吴老师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指指数学书上的线段;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线段也存在在我们生活中,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根据特征,在实践过程中自建线段

过去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每一位学习者都必须自主地找寻自己的学习之路。所以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老师没有让学生直接利用尺来画线段,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自己身边的工具来画线段,学生所找的工具多种多样,但不管是什么工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直的。有了上述对线段的认识,吴老师又要求学生利用长方形纸创造出一条线段。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线段的理解。待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并比比折出线段的长短,把学生的思维又唤回到线段的特征上来,并引出线段的另一特征:线段是有长短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