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材料

(2012-09-30 22:50:31)
标签:

五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材

杂谈

分类: 集体备课材料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工作单位:_腾蛟一小_____五年级数学_____

项目名称

集体备课

项目负责人

苏雁

活动时间

2012.9.28

活动地点

五年级教研室

活动主题

商的近似数

主讲人

苏雁

参加对象

苏雁   苏忠喜 洪中楷  苏小文

申请学时

一课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1.确定活动主题,通知各成员课题、时间、并请各自备课。

2.活动开始,各成员签到。

3.主讲人    说教材:在本册前面,已经教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这里只是通过例7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接着,让学生试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学生更明确,算出的小数位数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4.成员探讨教法: 

苏忠喜: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数,并且在练习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问题,使知识活学活用。

洪中楷:多媒体出示生活情境图,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苏小文:整个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断、推理,由实际生活知识引入到所要学的内容,并在从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5.整理形案,人手一份。

活动反思

与意见

通过这次活动,取长补短,我们收益良好。并通过磨课,不断地进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课堂效果。也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理论和教学实践得到很的大的进步。

过程确认

 

    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签字:

说明:活动一周内,教务处或教科室负责人根据项目负责人递交记录表审核内容并签字确认。考勤表附后。

 

 

                         

 

 

                               <</B>商的近似数>原教案                苏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 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2、通过生活实例体会取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发”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用所学习的方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在什么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生:位数较多时或根据需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商的近似数》的有关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

⑴用“四舍五入” 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⑵求商的近似数要注意些什么,保留几位小数的根据是什么。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学生独立自学书本第23页例7并完成列式计算 (教师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引导小组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目标来独立完成课本例7。边做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有困难时可求助同学和老师。

2、小组内交流答案并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要求学生要优生教学困生,学困生要请教差生。(小组内交流,师收集相关信息。)

3、分小组在指定的黑板上进行板演。强调全组人员参与。

    在交流后,指定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板演,全组参与。

4、全班分组展示。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适时的知识冲突,突出学习目标。

⑴一打是多少个?

⑵在解决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除不尽你打算怎么办?

⑶你认为这一题应该保留几位小数?计算时只需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了。

⑷结果是多少?为什么说“约”是1.62元?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两位小数。(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2、在实际付钱时,无零钱可找,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难题?

3、如果把这个数保留整数,你会怎样做?

4、根据刚才几次求商的近似数的经过,你能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要保留n位小数,那么就需要除到n+1位。)

四、拓展知识外延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  7.602  4.003  5.897  3.996

3、完成书本第23页做一做  
师: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4、猜一猜。

师:老师不仅喜欢打羽毛球,还喜欢打乒乓球呢。(老师拿出了一个乒乓球)老师买这个乒乓球的时候大约花了3元,你们能猜这个乒乓球多少钱吗?]

 

 

 

                                   

 

 

                                      商的近似数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在小数除法中用“四舍五入” 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2、通过生活实例体会取商的近似数的实际意义,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发”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用所学习的方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8.785  7.602  4.003  5.897  3.996

二、提出学习目标1、情境导入

星期天李老师去超市买了一些东西,顺便给别人捎了2.1千克的猪肉,每千克是6.46元,当时我用计算器算了算应是13.566元,而商标上写着13.57元,当我到收银台交款时售货员却收了我13.6元。同学们,为什么我买的同一件商品,而显示出三种不同的结果呢?你能用数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合理吗?

师:在什么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位数较多时或根据需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商的近似数》的有关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

⑴用“四舍五入” 截取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⑵求商的近似数要注意些什么,保留几位小数的根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课前通过情境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现实的课示理念,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三、展示学习成果

1、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目标来独立完成课本例7。边做边想:你是怎么计算的?有困难时可求助同学和老师。

学生独立自学书本第23页例7并完成列式计算 (教师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引导小组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

2、小组内交流答案并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要求学生要优生教学困生,学困生要请教差生。

(小组内交流,师收集相关信息。)

3、分小组在指定的黑板上进行板演。强调全组人员参与。

    在交流后,指定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板演,全组参与。

4、全班分组展示。结合学生的发言进行适时的知识冲突,突出学习目标。

⑴一打是多少个?

⑵在解决时你遇到了什么问题?除不尽你打算怎么办?

⑶你认为这一题应该保留几位小数?计算时只需除到哪一位就可以了。

⑷结果是多少?为什么说“约”是1.62元?

 【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同学买羽毛球的生活情境,使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除法遇到除不尽的情况时,这时可取商的近似数】

四、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用四舍五入的方法保留两位小数。(为什么?说出你的理由)

2、在实际付钱时,无零钱可找,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样解决这个难题?

3、如果把这个数保留整数,你会怎样做?

4、根据刚才几次求商的近似数的经过,你能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如果要保留n位小数,那么就需要除到n+1位。)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经历求商的近似数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小结

    计算小数除法时,需要求商的近似数的时候,一般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把多的一位去掉。

 

五、拓展知识外延

1、求下面各题商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2、完成书本第23页做一做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师: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猜一猜。

师:老师不仅喜欢打羽毛球,还喜欢打乒乓球呢。(老师拿出了一个乒乓球)老师买这个乒乓球的时候大约花了3元,你们能猜这个乒乓球多少钱吗?]

 

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数(四舍五入法)

19.4÷12=1.616666…

保留一位小数:1.6

保留两位小数:1.61

 

                         注意:一看,二移,比要保留的数位多商一位数

 

 

 

                              

 

                                  求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 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课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是,“求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习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 这节课我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通过教给学生计算技巧,利用现代化工具减轻学生的计算压力,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教师出示例7 :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 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 由于例题及做一做中所有习题全是小数除以整数, 所以当作业中出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时, 许多学生装都忘记了"一看, 二移"的步骤. 所以在设计巩固练习时应增加小数除以小数的练习.
      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棒子打死”。这也许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求商的近似数》   评课稿    主评:苏小文2012.9.29 

       

   今天,我听了苏雁老师上的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求商的近似数》这一课后,有以下的收获。

     教学设计符合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备,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作好知识的正迁移,使学生在易接授知识信息的最佳时间内,快速而简捷地进入新课学习。

     1、让学生知道取商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让学生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除法会遇到除不尽的情况,这时可以根据需要取商的近似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2、板块的精心设计并不意味着教学的定格。教师在设计中尽量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激励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在前面的三个辅助环节中,教师能结合教材的内容,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明确的提出了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在“自学指导”的设计中,能以填空的形式突出本课的重点,如:“想一想,看( )位进行四舍五入,表示计算到( )。”给学生的自学指明了方向,使学生从重点词语的分析中,初步地理解知识。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体现教学的开放性,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地表达不同的见解,提出个性化、创造性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使他们有旁逸斜出的机会,经历错到对的过程,从中体会教学思考的乐趣。

      3、整个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断、推理,由实际生活知识引入到所要学的内容,并在从中悟出其中的道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在练习过程中,仍然有很多学生对商到几位数不明白,所以到最后仍然出错。这部分内容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点拨。

我觉得欠妥的地方是指导中的第一个要求:“看书23页,商的近似数”,这只是本课学习的内容,至于怎么学,学什么,应该在此做出具体的要求或是指导,感觉有些空泛。还有指导中的第三个要求:“怎样得到1.62元的”,教材中分明是有两个结果的(1.62元和1.6元),是不是有些限制学生的思维,为什么保留的结果不同,应该让学生去质疑,在看书的过程中去思考,不应在此明确的提出应该看哪一个。

  总之,此课例带给我们对模式的更进一步认识和深刻地思考,我们应该更注意同题间的纠错对比,更注重学生的感悟发现,更关注培养学生用语言表达数学,阐述观点的能力。我们教师是不是真正做到了静观其变,是不是能在课中灵活的调控把握学生,发现并利用好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让我们在这一节节的课例中感悟数学教学的艺术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