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广平:阅山读海自雄阔

标签:
镇安商洛文学作品艺术探索家乡 |
分类: 文化人物 |
胡广平:阅山读海自雄阔
对于我而言,了解商洛,除了阅读写李自成的小说和贾平凹等一批作家的文学作品之外,还有就是通过与胡广平先生的相处了。我喜欢与胡广平交往,听他陕西特有的地方话语、纯真直白的笑谈,仿佛又回到曾就读的西北大学,与吴克敬、李抗美、刁永泉等陕西同学、作家在一起的那些日子。这个身材显得精巧的陕南汉子,不乏处世智慧,洋溢艺术灵动,敦厚而风趣,严谨却豁达,使其人生充满了魅力,难道这就是商洛山和商洛人的特有风采吗?正是这种风采吸引着我,使我无论是服务于连云港市文学艺术事业,还是身居江苏省文学界,都一直将其视为挚友的重要原因。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基础,我与他成为朋友已长达20年,彼此之间不能不说有着较深的认知。
胡广平年轻时就为自己的人生设计了三大目标,即为人师、参仁政、专文化。之后,因为自身的努力,在实施这三大目标的过程中,均不失时机地完成了淡定转身。
为人师,他以师道获得爱戴
1982年夏,胡广平从商洛师专毕业,被派遣到镇安县柴坪完全中学任教。当时他并不理解“派遣”一词的含义,却隐约感觉这是一个时代的烙印,既然称作“派遣”,就意味着毕业生是国家的人。这种自我安慰,无疑增强了他的自豪和信心,虽然条件很艰苦,从学校到县城,只有一条狭窄的土路连接,报到的那天,费尽周折才将毕业时的全部家当——一口木箱运到学校所在地,但当他跨进新单位破旧的拱形大门时,人生的惬意油然而生,他意识到一个大山的子弟已完成了由学生到老师的蜕变,从此便将成为对社会的有用之人。
初为人师,难免惶惑,更何况一到任就承担毕业班的课程?胡广平懂得,要成功只有靠勤奋和努力。从此,他珍惜白天的每一分钟,晚上用昏暗的电灯延续着劳作。一年后,他和同仁们送走第一名中榜学子,为人生烧起了第一把火。接着,他兼任学校团委书记。胡广平说,在他的记忆中,这一“官职”似乎并没有被上级行文,自始至终都是个糊涂官,这不能不说是件憾事;然而,胡广平在意的是有所作为,富裕的是工作激情,他一边上课,一边把这个年轻人的头领当得红红火火,组织报告会,筹划文艺演出,张罗课外赛事,随时随地都会出现他忙忙碌碌的身影。实践证明,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一大堆荣誉随之而来,胡广平由此赢得同事和学生的拥戴。用后来的话说,那时他就有了成群的“粉丝”。
事业上的春风,自然催生着爱情之花,也就在这个时期,一向在感情生活上表现得拘谨的胡广平情窦忽开,很快确定了爱恋对象,继而取妻生子,实现了立业和成家的统一。
参仁政,他刻求清静立身
在十多年的执教岁月里,胡广平无时不在关注社会和文学,屡次在《陕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刊发大篇幅文章,报告文学、散文等作品多见专刊头条,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1994年5月,胡广平被借调到镇安县县委宣传部,专门从事新闻宣传和书籍编撰等工作。在这段时间,他的视野更宽了,工作热情更加高涨,如期完成了多个既定目标;但一年之后,他不是在镇安得到正式调任,而是出其不意地坐在了江苏某国家级开发区政府的办公椅上。这是一次富于传奇色彩的择职经历,从他无意中看到《人民日报》刊登的江苏面向全国的招聘启事,到被江苏确定调任,仅仅一周多的时间,期间他经过多轮严格的笔试面试,过关斩将,成为600多名应聘人中的20多个录用者之一,而这段时间,他是以病假的借口离开单位的。胡广平谈起此事时,总是愧疚地说,这是他唯一一次欺骗领导,可除此之外,还有别的高明之举吗?当我问起离开镇安的原因时,胡广平却有些含糊其辞地说,“其实我是很爱自己的家乡的,只是当时不知道脚下的路该怎么往前走,而江苏所开的条件让人无法拒绝,安排住房、安排爱人的工作、安排孩子上学的待遇恰好解决了我急需解决的难题,这在家乡,甚至在别的地方都是无法企及的梦想。”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苏总是和鱼米富庶联系在一起的。也许在别人的想象中,胡广平从此进了天堂,可有谁知道他的艰难呢?离开镇安时所带的2000块钱,外加几箱旧书,是一家三口在异地生存下去的全部家当,而且无从获得关怀和资助。当他手牵妻儿,漫步在伸向远方的铁道边时,看到的是一条漫漫人生路。
困难是有的,如果畏惧困难,将会一事无成。生于大山、长于大山的胡广平认为,真正的男子汉就该有山一样坚定的意志,树立信念是希望的起点,他所思考的只有如何从政,把每一件事做好。就这样,几年之后,这个在新天地立身不久的外地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并以突出的业绩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正当仕途畅达之际,胡广平却因为自己屡屡请辞,退出了领导岗位。按照他的话说,该转移目标了,这叫作进则思退!
直到这时,人们似乎才真正理解他的从政之道。据了解,胡广平所在的政府本来就风清气正,而他自己仍在苛求水的至清,除了公务,他几乎不用政府为他配的公车,包括上下班;手上同时开工多个水库加固工程,却将别人送的几瓶酒严词退还。众多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作秀,因为作秀没有谁能一作到底。有人把他的作派归结为“迂”,但胡广平却总是发自内心地说,“我没有钱,但我多了安稳和坦荡,来得无欲,走得无碍!”
专文化,他期望享受文化
在文学创作和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上有所作为,一直是胡广平的梦想,但由于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胡广平进入专文化的人生目标时,已远离了青春年华,所以,他对著书立说、功成名就的观点是:无意成为大家,但求享受文化。实际上,正是基于这种观点,自始至终,他从没有放弃对文学、文艺和文化事业的追求。
据史料记载,胡广平祖籍为湖北省大冶市,而母亲则来自于四川。不同地域风情的影响,铸就其宽泛独到的思维灵性,自幼富于想象,巧于玩械创造。在就读师范学校阶段,由于广泛接触国内外文学作品,胡广平萌动创作欲望,经过数年的积累,于1989年在《新作家》上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此,在国内多家报刊上屡有表现,作品常见于头条。此后的二十多年间,胡广平一方面做好本职工作,一方面玉惜所有业余时间,从事多门类艺术探索,累计创作文学作品近200万字,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情祭》、散文集《天灯》、《东胜神洲》(合著,该书所属丛书为市政府工程,共11部,其担任编委)等,同时,参与撰写记实文学作品十余部,累计发表新闻类作品100多万字。
胡广平始终主张文学不等于文字,文学也不等于复述,文学应该是不折不扣的艺术;所以,在文学创作上,他追求凝炼厚重,突出欣赏性和娱乐性,力求选材的个性化,语言风格外谐内庄,幽默中包含肃穆,风趣里力显峻重,受到读者的广泛赞赏,同时也赢得了各种荣誉,小说、散文获数十项全国性大奖,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国散文大系”等权威选集。
在书法、篆刻等艺术创作上,胡广平也具有独特禀赋。近年来,他潜心书法研究,书风博采众长,取势“二王”,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大展,并获得银奖优秀作品奖等奖项,被圈内人士称为无所不能的“鬼才”。
也许人们无法为胡广平所走过的人生道路做出定论,而他自己也常常困惑不已:奔波了几十年,究竟是走近了人生目标,还是碌碌无为?一个远离青春的人还有希望吗?
写到这里,也许我该问一声:胡广平先生,你还会编写多少关于商洛人的故事呢?
(本文作者张文宝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连云港市作协主席,一级作家。本文辑自5月31日《商洛日报》周末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