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贾平凹沉寂27年的唯一诗集《空白》再版

(2013-08-27 07:42:53)
标签:

房间

正确性

部分

谈到

要么

分类: 关注平凹

贾平凹沉寂27年的唯一诗集《空白》再版

贾平凹沉寂27年的唯一诗集《空白》再版
贾平凹沉寂27年的唯一诗集《空白》再版

   “有多少水/你就有多少柔情/有多少云/我就有多少心绪/水升腾为云/云降落为水/咱们永远不能相会……”这是贾平凹诗集《空白》中的句子。贾平凹1986年出版的唯一一部诗集,在27年后,受作者本人委托,日前由陕师大出版社再版。书中30余首轻灵跃动、结着哀愁的小诗,颠覆了人们对贾平凹以往的“乡土印象”。字里行间,惊觉作家青春时也是细腻、敏感、唯美的文艺男。

    青春期的真实情感写照

    1986年,贾平凹诗集《空白》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出版,但仅是一本厚度5毫米、浅棕色、烫着金字的小册子。当时,《空白》仅仅印刷了4000册,市面上极少见。绝大多数被当年的文学青年抢购,另一部分贾平凹用来送给相熟的朋友,流传至今所剩无几。但这本诗集一直在贾平凹众多文友中留有记忆。书中的诗作大都写于1976年至1986年,正值作家风华正茂,与其如今厚重沧桑文字风格相比,这本诗集之清新,就像是一部贾平凹青春期的真实写照。

    也许每个作家,都有诗人的情结,用诗句来抚慰自己或偏执或任性的内心。在诗集《空白》中,结着哀愁的情诗占据了很大篇幅,《单相思》《初恋》《分手给xx》……好似春天嫩芽般青春的诗句,记录着作家从单恋到失恋的心绪起伏,令人唏嘘感慨。

    本书责编张建明表示,《空白》是贾平凹唯一的诗集,正如其名般的空前安静,留白于人间。诗歌虽然不像贾平凹的散文和小说甚至书法、绘画那样声名显赫,但却是贾平凹试水文学创作的起点。“或许我们可以口含贾平凹30多年前结果的青色橄榄,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那个质朴、纯真、温情、浪漫、理想的青年的那些真诚、温暖又跳脱的青涩感情。”张建明在《空白》序中这样写道。

    寥寥数语直击社会现实

    除了细腻感性的情诗之外,贾平凹最擅长的叙事风格也在一些现实主义诗作中体现,他用寥寥数语,即精准地击中社会现实。比如《题三中全会以前》仅有4行14个字:在中国/每一个人遇着/都在问/“吃了?”据悉,这篇短诗曾在社会上引发极大反响。而《致陕北黄土高原》《希望》《过榆林沙漠》等的现实色彩也极为浓厚。

    在责编张建明看来,虽然贾平凹写下这些作品时仅20多岁,但超强的叙事能力就已显现出来。诗集中的叙事诗和抒情诗的行文风格相反,其对现实精准的刻画,结合他对生活深刻的体验和含蓄的冷表达,表现出独特艺术的感染力。

    写于1985年的叙事长诗《我的父亲》则极富戏剧性,教师、父亲、同学、领导、学生、领导的孙子……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几个不同场景的事件,凝结成了乡村教师一生的心酸。而长诗《一个老女人的故事》则是一个更为传奇的故事,诗中那个种牡丹的老女人,被赋予了某种精神象征,诗句清丽哀婉,读来令人感叹。“30年前他写的这些诗歌,超前地预言式地描述了某些社会现实,现在读来依然时尚。”

    签订出版合同仅用5分钟

    尘封27年,诗集《空白》再度与读者见面也源于一次偶然,而签订这本诗集的出版合同前后只用了5分钟。

    张建明告诉记者,去年陕师大出版社曾出版了一部贾平凹传记,双方在聊天、沟通内容的过程中,谈到了当年那部文学青年念念不忘的诗集《空白》。贾平凹说自己有些想念这本小册子,但市面上几乎遗失殆尽。张建明建议他,要么再出一本。贾平凹说那就出吧。张建明随手拿了一份空白合同,让贾平凹斟酌一下。贾平凹当场就说:“你说能签就能签,我就不看了。”然后就把合同签了。

    1986年后,贾平凹虽把主要精力投向散文和长篇小说,但也零星写过一些诗歌。这次出版社想把他写的一些新诗也收录此集中,但贾平凹认为写得不理想,就没有收录。

    如今,新出版的《空白》仍是一册薄薄的白皮小册子,贾平凹对自己青春时代的文字格外珍惜,每首诗还都保持着当年的模样,一字未经删改。

  

  贾平凹诗作摘选  

  《单相思》

  

  世界上最好的爱情

  是单相思

  没有痛苦

  可以绝对勇敢

  

  被别人爱着

  你不知道别人是谁

  爱着别人

  你知道你自己

  

  拿一把钥匙

  打开我的单元房间

    

  《题三中全会以前》

  

  在中国

  每一个人遇着

  都在问:

  “吃了?”


 

贾平凹诗作《空白》 试水文学创作的起点

 很多人最初都是由写诗走向文学之路的。贾平凹先生多次在小说后记中提到自己最初最爱写诗,并自谦写得不好,后来就写散文和小说去了。

 大约诗总与年轻有关,再者,中国人的思维偏向于诗性,所以,诗,最早走进中国文学史,也是中国文学中最高贵的品种。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也与此有关。

《空白》收录了贾平凹1976-1986年间创作的新诗三十多首,198612月首次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当时被列入诗刊社和花城出版社合编的诗人丛书第五辑。它是贾平凹唯一的诗集,从第一次出版至今快三十年了,却正如其名般的空前安静,留白于人间。

 作为贾平凹早期文学创作的一部分,诗歌虽然不像他的散文和小说甚至书法、绘画那样,声名显赫,但却是贾平凹试水文学创作的起点。正如小儿学步,蹒跚迈出的第一脚,总让人惊喜。

 被誉为鬼才的文学大家,贾平凹的散文和小说写作,文笔优美灵动,充满诗情深意,那么被自己认为不那么好的诗作,到底是怎样一副面容,很多文学爱好者和评论者对此充满好奇。

 贾平凹不是让人一下子就激动起来的作家。他的诗一如他的人,初见时,貌不惊人,言不压众。以貌取人、以言取诗者,恐怕要失望。但这部不以哗宠取胜的诗集,绝对经得起咀嚼。或许我们可以口含贾平凹三十多年前结果的青色橄榄,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感受那个质朴、纯真、温情、浪漫、理想的青年的那些真诚、温暖又跳脱的青涩感情。

 贾平凹使用陕西话写作,对于散文和小数而言,陕西话质朴古雅,讲故事滑顺无挂碍,表风物人情有烟火味道,大俗而雅。但是放眼中国现代诗歌写作却少有方言,毕竟叙述和讲故事不是诗歌的长处和主体,而浪漫和细腻甚至语言本身的玩味与处理,才是诗歌的主流。方言叙述能力强而世俗味重的特点,与反世俗甚至追求浪漫的诗歌特征很难耦合。而贾平凹诗的内语言恰恰是以陕西方言书写的。这无疑在现代城市化语境文艺青年主导的现代诗中,是一个异数。

 因此,贾平凹的抒情诗显得质朴,甚至有些地方显得憨拙,浪漫在其中而被语言所困。因了陕西话本是有些缺少委婉抒情与浪漫的古老而略显刻板的语言。那种刻板使人真诚,也因之而不够空灵,甚至使浪漫显得有一些酸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贾平凹的抒情诗的表达。就像天津话读诗会觉着有一些油滑。用河南话读诗会诙谐而失庄重。这是方言的世俗性与诗歌的反世俗的美学诉求之间的冲突。

 但是贾平凹的超强的叙事能力在那时的诗中却显现出来。他的诗集中的叙事诗和抒情诗恰恰相反,其对现实的细致精准的刻画,和结构流程的合理铺展,结合他对生活深刻的体验和含蓄的冷表达的情感,表现出强大的感染力和艺术性。戏剧性在其叙事诗中成为重要的特征和手法。而场景和细部的特写,也极为生动,画面感强。

 在之后的文学创作中,他的敏感多情的诗性气质,被充分的注入到散文和小说中。其散文和小说的大量描写,充满诗情画意和禅性,但是散文和小说的语言组织更丰富并可以充分展开,使得陕西方言在分行诗写作中的限制和弊端被突破,贾平凹的散文,有一批实则可称为优秀的散文诗。这也应证了贾平凹从诗歌转战散文小说的选择的正确性和其诗性的延承性。

 在《空白》这个薄薄的诗集中,诗作虽不算多,其中的叙事长诗是不能忽视的,《一个老女人的故事》就是其中的经典。中国的新诗史上,北岛、海子、顾城那样优秀的抒情诗人和优秀的抒情诗不在少数,而叙事诗优秀的却绝不多见。《一个老女人的故事》,在这个时期叙事诗中,就愈见可贵。

 至今,贾平凹笔耕不止,佳作频出,屡获大奖,作为中国文坛最重要的也最有连续性的高产作家,他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样本和研究对象,此次诗集《空白》的再版,也将为从事中国文学研究和贾平凹文学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学术资料。

 那么,就让我们暂时忘却身边的喧嚣,一起从质朴的文字出发,感受《空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