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上“金嗓子”窦凤琴和她的艺术人生

标签:
窦凤琴宁县秦腔斩秦英 |
分类: 秦腔秦韵 |
陇上“金嗓子”窦凤琴和她的艺术人生
http://www.lzbs.com.cn/images/2008-07/13/sun110B.JPG
http://pic.gansudaily.com.cn/0/10/62/12/10621205_170953.jpg
《龙凤呈祥》中扮演孙尚香
大型历史秦剧《麦积悲歌》扮演西魏皇后
窦凤琴出身于陇东高原的秦剧之家,父母都是秦腔演员,父亲窦富民至今还常常被陇东一些市县文艺团体邀请过去表演和指导年轻演员,母亲李毓秀也曾是庆平地区的名角儿,1961-1964年间一直是隆德县(1954年甘宁合并后归并甘肃管辖,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剧团的台柱子,剧团解散后不得已转了行。窦凤琴和秦腔结缘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出生40天后,就随着下乡演出的母亲开始在各地的戏台上漂流。因此,有人说窦凤琴是戏箱上长大的孩子。窦凤琴5岁时,她母亲还在隆德。那时下乡演出多,李毓秀边带着孩子到演出地,晚上她在台上唱,孩子则放在戏箱上让同事照顾,常常是戏演完了,孩子也睡着了,她再抱着孩子回去睡觉。有时她在台上唱,听到后台孩子的哭声,心中很难受但又不得不“强颜欢笑”。让人欣慰的是到了四五岁时,窦凤琴就已经表现出了非常好的演戏天分。能够模仿很多唱段,而且上台时大方从不怯场。宁县历来是出人出戏的地方,戏剧在宁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人、小孩都能哼几句秦腔或眉户,多数人说起戏剧情节都头头是道。过去的数百年间,从宁县走出去的演职人员几乎遍布西北各地。从10岁起,窦凤琴就跟着父亲走上了秦腔艺术之路,父亲窦富民就是她的启蒙老师。在老人的言传身教和悉心培养指导下,窦凤琴从小就开始了她的秦腔艺术生涯。为了唱好戏,从小陪伴窦凤琴的就是练功、吊嗓子。13岁时,窦凤琴与家人在宁县举办了专场演出,在演出中窦凤琴扮演的小铁梅深入人心,并被宁县秦剧团相中,被特招进团。
窦凤琴天赋极好,身段扮相具佳,天就的一副好嗓子,既承师传,又有父亲从小严格训练,她天资聪慧、学习刻苦、勤奋多思,练就了路子正、功底扎实、唱腔考究、扮相秀丽、身段优美,表演细腻大方,富有气质。在长期舞台艺术实践中,汲取了秦腔艺术丰富营养,借鉴兄弟剧种之精华,又把民歌流行歌曲的一些发声方法融入秦腔演唱之中,既保持了秦腔高亢嘹亮的特色又融入了委婉细腻的韵律。窦凤琴的表演,在做派上大气端庄,台风相当稳健,她戏路宽广,正、小旦都很出色,很长的拖腔使人耳目一新,行腔的变化之多,令人咂舌,她的道白考究、很有特色。1994年8月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入围剧目《白花曲》中的胡太后,是窦凤琴多年艺术积累的杰作。作为一部新编大型历史剧,无前人可以模仿,是纯粹的艺术创造;角色性格层面丰富,表现难度很大。可是窦凤琴很好的把握了这个角色,完成得十分出色,全国戏剧界专家和各地同行无不给予高度的评价。《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以及甘肃省内大小报刊,都有专家撰文评论她鲜明的表演艺术特征,即追求古典美与现代美的完美结合,高亢而细腻、富于感情变化的唱腔,有程式而不拘程式、用技巧而不显弄技巧的新鲜、朴实的表演风格等等。
《五典坡》饰王宝钏
与秦腔结缘三十六载 窦凤琴和她的艺术人生
即使在秦腔名家云集的陕西,提起窦凤琴的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一位西安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到:“看过窦凤琴老师的《斩秦英》,才知道真正的秦腔大家并不都在三秦大地,陇上‘金嗓子’果然名不虚传。”
2008年7月2日下午,我们应约到窦凤琴家采访。客厅宽敞俭约,陈设典雅质朴,墙壁上挂着她不同时期的代表剧照。窦凤琴的父亲窦富民老人正好在家,72岁的老人精神饱满,谈笑自如。热情的主人端来了西瓜,非要逼着我们吃上一块才罢休。
1972年,刚刚13岁的窦凤琴不经意间叩开了秦腔的大门,从此她的人生与中国西部最古老的剧种紧紧连在了一起。
B、家庭影响
窦凤琴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父母,对她帮助最大的也是父母。窦凤琴的父母都是秦腔演员,父亲窦富民至今还常常被陇东一些市县文艺团体邀请过去表演和指导年轻演员,母亲李毓秀也是庆平地区的名角儿,1961-1964年间一直是隆德县(1954年甘宁合并后归并甘肃管辖,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剧团的台柱子,剧团解散后不得已转了行。
“我们一家是三代演戏,算得上秦腔世家了。”窦富民告诉记者,宁县历来是出人出戏的地方。戏剧在宁县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大人、小孩都能哼几句秦腔或眉户,多数人说起戏剧情节都头头是道。过去的数百年间,从宁县走出去的演职人员几乎遍布西北各地。“我爷爷是过去陇东最有名气的三胜班班主窦广来,现在平凉、庆阳一些地方很多老年人都有印象。”窦富民告诉记者,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窦广来在宁县县城创办三胜班,是陇东至陕西关中一带最早的戏班。“戏班创办的早,唱戏也唱的最好,因为三胜班有很多角儿。”据窦富民回忆,当时三胜班有名气的演员除了他爷爷窦广来外,还有唱花脸的徐大喜、唱旦角的“一枝花”(艺名真名不详),三人被外界并称为“陇东三英”。
受祖父的影响,窦富民从小就喜欢戏剧艺术,演戏有天赋,嗓子也特别好。13岁,一个偶然的机会窦富民开始到剧团学艺,只学了两年就出师了。“和我女儿一样,我也是13岁入行进门开始秦腔艺术生涯的,现在想起来很有意思啊。”窦富民老人笑着说。
C、戏台上长大的娃娃
和父亲相比,窦凤琴和秦腔结缘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她就是个在戏台上长大的娃娃。”母亲李毓秀笑呵呵地给我们讲起了窦凤琴的童年。窦凤琴出生40天后,就随着下乡演出的母亲开始在各地的戏台上漂流。“我们唱戏的时候,就把她放在戏台边上,唱完了再去照料她。”李毓秀说凤琴小的时候特别爱哭,但是每当开场家什(锣鼓)响起来的时候,她马上就安静下来了,他们一起的演员们都说这个孩子将来是个唱戏的料,自小就会听戏。
到了四五岁时,窦凤琴就已经表现出了非常好的演戏天分。能够模仿很多唱段,而且上台时大方从不怯场。“从小就有很强的表演欲,就想把自己会的展示给大家看。”窦凤琴8岁的时候,母亲转行在电影院售票处做会计,窦凤琴又成了电影院的常客,喜欢唱戏的她又迷上了电影插曲。每次电影开演之前,她都会跑上台先来个独唱,那时候的她已经能够把《红灯记》的大段唱腔独自唱下来,而且行腔流畅,加上她先天嗓音条件好,很多观众都早早来到电影院,为的是在电影开场之前好好听听小凤琴的演唱。在电影院售票处工作的母亲李毓秀不得不常常面对这样的询问:今天你家小凤琴唱不唱?
D、特殊年代的特殊记忆
特殊年代总会有特殊的故事发生。
窦凤琴一家也在时代的跌宕中起伏漂移。文革开始后,窦富民被打成了“文艺黑线”,下放到农村劳动。“那是一段很难忘的记忆。”窦凤琴说。当时的陇东农村生活很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和粗茶淡饭的生活让窦凤琴自小就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和坚韧顽强的性格。在农村生活的时候,窦富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依然有规律的吊嗓子、练功、学戏,并把这种习惯带入了一家人的生活。窦凤琴告诉记者,每逢一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场别开生面的《红灯记》就开场了———窦富民演李玉和,李毓秀演李奶奶,女儿窦凤琴演小铁梅,“窦氏剧团”很快在小小的山村名声大噪,邻近几个村社的人们也跑来看他们的演出。
“我和我爸在角色上和生活中是一样的,但我妈在戏中扮演的是李奶奶。每次李玉和开口叫妈的时候,台下就笑倒一片。不过我爸和我妈演的非常投入,从那时候我开始明白演员一定要入戏,一定要找准角色的位置感。”窦凤琴说在陇东农村那段难忘的岁月教会了她很多东西。“我现在也常常下乡演出,每当看到乡亲们那熟悉的眼神,就会恍如回到从前。”
1972年底,窦富民政策落实后被安排进了宁县秦剧团。这时的窦凤琴已经13岁,酷爱戏曲艺术,且有演唱天赋,为了让窦富民能够安心在宁县留下来,有关部门最后研究决定接纳小凤琴来县剧团当演员。陇东农村6年多的生活,虽然已经成了遥远而简短的回忆,但留给窦凤琴的思考却是深远的。“我从那个时候知道,秦腔的根在基层,秦腔离不开农村。”
E、苦练内功
如果说当初接纳窦凤琴进入宁县秦剧团,有关部门多少还有些照顾成分,那么窦凤琴此后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窦凤琴属于那种既有天赋,后天又很努力的演员,她的成功是必然的。”宁县秦剧团一位退休老演员这样对记者说。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窦凤琴来说,进入正规剧团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大考”。如何能够在剧团站稳脚跟?如何发挥所长又有所创新?小凤琴并没有因为父亲是剧团的台柱子而受到照顾,相反她承受着更重、更严格的训练压力。母亲李毓秀告诉我们,窦凤琴当年在宁县剧团时还没有练功房,大冬天都在户外练功。碰到下雪天的时候也不停止,只能在院子里把雪清扫开,拿大顶一拿就是半个小时,老师不让下来就得一直撑着。“在那样的天气下,地上的冰都能按出手印来。”窦凤琴说。
“做演员首先要做人,这一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一直教导我们姐弟几个。”因为功底扎实,进入剧团不久窦凤琴就脱颖而出,开始在剧团担当一些大型历史剧的主演。1977年,刚满18岁的窦凤琴以一部《劈山救母》中“三圣母”的形象红遍陇东地区,当年在平凉红凤机械厂俱乐部演出该剧时,为了照顾不断闻讯前来的观众需求,演出主办方曾创下连续一个月不换戏的纪录,去农村演出时更是引起空前的轰动。
1980年,窦凤琴完成了成名作《斩秦英》,开始向艺术的更高殿堂迈进。
F、一剧成名
20岁的时候,在秦腔界崭露头角的窦凤琴在传统历史剧演出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果要给窦凤琴的戏剧人生划个时间段,那么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主演《斩秦英》可以看作一个标志。《斩秦英》是传统秦腔历史剧,但一直都是由老艺人口传保留下来的。在父亲窦富民的口传和指导下,窦凤琴开始进入《斩》剧银屏公主的角色。“应该说,在《斩秦英》不断取得成功的时候,凤琴的表演也渐渐成熟了。”窦富民老人这样说。
眼下我们在网络上能看到的秦腔名家唱段中,少不了窦凤琴主演的《斩秦英》。说起曾经的辉煌,窦凤琴显得很平静。“主要是角色很适合我,再加上一直排练演出,不断完善,熟能生巧。另外,在演出这个剧目的时候,也得到了很多老艺术家的指导。”窦凤琴告诉记者,当时这个戏参加全省大奖赛的时候,老艺术家沈爱莲、李惠民老师都曾给她进行过指导。
“十年磨一戏,真正的精品就是在这种不断地磨合与总结中产生出来的。”窦凤琴说。
G、再上台阶
1997年,窦凤琴凭借着在新编历史剧《白花曲》和折子戏《斩秦英》、《打路》、《卷席筒》中的出色表演,一举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当年她刚满37岁,正处于人生和艺术的鼎盛期。省内有关专家在评价窦凤琴时这样说:在多年的秦腔艺术生涯中,窦凤琴紧紧抓住“情”字,把剧中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不同情感和内心的激烈冲突真挚细腻、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且在汲取秦腔艺术丰富营养的同时,又把民族、流行歌曲的一些发声、行腔的特色,融入秦腔演唱之中,唱腔高亢嘹亮而又委婉细腻,在秦剧旦行表演艺术方面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被称为陇上“金嗓子”、“秦坛金凤凰”一点也不为过。
在获得戏剧界最高荣誉之后,窦凤琴除了繁忙的演出和行政工作外,更多时间放在了对秦腔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方面。“秦腔是最基层的大众艺术,就要有适合自身发展的机制来保障。目前传统剧种都面临着继承与发展创新的困惑,秦腔也不例外。新人少、新剧本少,人才培养手段的单一,市场化意识的淡薄,秦腔本身创新渠道的种种限制,都是眼下制约秦腔发展的瓶颈。”
窦凤琴说她一直有个遗憾,“获得梅花奖已经10年多了,虽然近年来也一直参加各种演出,但再没有碰到过震撼人心的好本子。我现在正处于艺术的黄金时期,演出经验、阅历都在最佳时段,真的希望能够再上一个台阶,给观众留下更多的好作品来。”
“窦家班”,一个梨园世家的秦腔情结
宁县历来是出人出戏的地方。戏剧在宁县有群众基础,大人、小孩都能哼几句秦腔或眉户,多数人说起戏剧情节都头头是道。宁县籍演职人员遍布西北各地。宁县乡村的戏楼也很多,全县达80多个,是陇东有名的“戏窝子”。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窦广来在宁县县城创办三胜班,是陇东至陕西关中一带最早的戏班。
徐大喜、窦广来、“一枝花”(真名不详)是三胜戏班的“三驾马车”。徐大喜唱花脸,“一枝花”唱旦角,窦广来唱丑角。当时群众编顺口溜赞曰:“徐大喜的马踏,走进三原谁不夸”,“一枝花的大上吊,满城百姓谁不到”,“窦广来的溜丑,看上十遍不想走”。
三胜班的戏在陇东和陕西关中一带很有名,从清末到民国经久不衰,但具体情况窦富民知道的也不详细。如今已是71岁老人的窦富民说,他只知道,祖父爱唱戏,但一来挣不了几个钱,二来心悟到唱戏上去了,家计也就顾不上了,结果把个家里折腾得十分贫困,落没成了宁县城里的穷人。
因为这个缘故,到了窦富民的父亲这一代不唱戏了,做了商人,而且在数年内挣到了一笔钱,在乡下老家置了几顷地,家道慢慢好起来了。
说到这里窦富民老人笑了:“日子刚好起来就解放了。这倒好,因为有地,我们家就被划成了地主。”
因受祖父的影响,窦富民从小就喜欢戏剧艺术,演戏有天赋,嗓子也特好。即便是那样的环境,放羊时他拿着剪刀,把纸片铰成小人儿,晚上用家里箩面的小箩,自导自演,在煤油灯的微光下给邻居们演皮影戏,慢慢地小有名气,左邻右舍都去看,看完了觉得很不错。不给钱,每家给两个鸡蛋。
一天,窦富民正在放羊,听说陇东剧团在附近的山神庙唱戏,他扔下鞭子就往戏台跑,看完戏又到后台看演员们的服装、道具。团里的人看他挺熟练,问了他一些问题,还让他唱了几句,觉得这小子挺有能耐,问他愿不愿意当演员,窦富民回答:“当然愿意!”
就这样,窦富民开始到剧团学艺,只学了两年就出台了。
窦富民说,在陇东剧团他唱的是旦角,一出台就红了。那些年,他主演过不少名戏,如《白毛女》、《红楼梦》等。
在甘肃庆阳市,有一个世界最大的黄土塬叫董志塬的地方,这里也是长庆油田的主力产油区,在董志塬有一个姓钱的老板,自己购置了全套家当,组建了一个民间秦腔剧团,因缺少名角儿,也没有导演,特邀窦富民去给他“撑台”。从2007年8月下旬到10月中旬,窦富民老人在董志塬演了24场。
窦富民说,他在陇东剧团那些年里,不仅唱旦角,还学了生角、须生和花脸,在《白蛇传》、《五典坡》、《铡美案》、《出五关》、《劈山救母》中都有上佳表现,现代戏也演,演过《八一风暴》中的方大来、《红灯记》中的李玉和、《沙家浜》中的郭建光,名动关陇民间戏剧市场,时人称为“陇东红”。
那时的窦富民在陇东最受欢迎。陇东有个笑话,有个戏迷去吃豆腐脑,看到小吃摊旁挂着窦富民演戏的牌子,向摊主儿递过去两毛钱(当年豆腐脑的卖价),随口说:“来一碗窦富民。”摊主笑了:“小伙子,两毛钱可买不了一个窦富民啊!”
也是在那个年代,窦富民与同乡李毓秀结为伉俪。李毓秀也是庆平地区的名角儿,1961-1964年间一直是隆德县(1954年甘宁合并后归并甘肃管辖,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剧团的台柱子,剧团解散后不得已转了行。
回味那些苦中作乐的日子时,两位老人仍觉得余味无穷。
李毓秀1973年从隆德调回宁县之前,窦富民一家一直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但即便如此,他们仍不能按自己的愿望去走自己的艺术之路,在政治的漩涡里饱受了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煎熬。
文革开始后,窦富民又被打成“文艺黑线”,下放到农村劳动。农村虽然生活艰苦,劳动强度大,但窦富民仍经常吊嗓子、练功、学戏,每逢一家人团聚,好戏就开场了———窦富民演李玉和,李毓秀演李奶奶,女儿窦凤琴演小铁梅,那可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台”,一家人其乐融融,邻居们也饱了耳福。
窦富民终于回到了梦寐以求的舞台。
窦富民1995年退休了,后来被县剧团返聘,一些民间戏班子也常邀请他参加演出。今年9月,钱老板的戏班子在宁县一个村镇演出时,就有群众问是哪里的班子,钱老板谎称是县剧团,群众说:“那窦老团长(1976-1995年,窦富民一直担任宁县秦剧团团长一职)来了没有?没老团长我们不看。”钱老板急忙请出老人来,群众才相信真是“县剧团”来了。
说起两个成名的女儿,窦富民和李毓秀神采飞扬。
窦富民老两口一共生了4个儿女,除儿子(排行老二,以前在剧团拉板胡)和小女儿(原来也在剧院工作)后来改行外,长女窦凤琴是甘肃省秦剧团的顶梁柱,次女窦凤霞也是省陇剧院的名角儿,在戏剧舞台上风头正劲。
窦富民笑着说:“那两个要不改行,我们全家就能开一个剧团了!”
窦凤琴是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获得者,在秦腔旦行表演艺术方面以声带情、声情并茂的高超表演技巧,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风格,独树一帜,有陇上“金嗓子”、秦腔界“金凤凰”之美称,是深受观众喜爱的秦腔表演艺术家,也是甘肃秦腔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有人说窦凤琴和妹妹是戏箱上长大的孩子。窦凤琴5岁时,她母亲还在隆德。那时下乡演出多,李毓秀便带着孩子到演出地,晚上她在台上唱,孩子则放在戏箱上让同事照顾,常常是戏演完了,孩子也睡着了,她再抱着孩子回去睡觉。有时她在台上唱,听到后台孩子的哭声,心中很难受但又不得不“强颜欢笑”。
窦凤霞跟着父亲的时候居多,不唱戏的时候,父亲的怀抱就是她的家,唱戏时戏箱则是她的栖身之地。窦凤霞说,记得父亲演现代戏《铁道游击队》时有个道具小羊羔,她最喜欢,她在戏箱上等着,等到小羊羔用完拿回后台后,怀抱着小羊羔才能入睡。
姐妹俩就在这种戏剧的氛围中长大,天赋好,加上家庭熏陶,从小父母要求严格,勤学苦练,身段好,嗓音亮丽,不到10岁就能登台表演了。
1985年,在全省优秀青年演员戏剧大赛中,窦凤琴拿到了3个一等奖中的第一名,直接被省秦剧团相中。宁县秦剧团不愿意放人,时任文化厅副厅长的刘万仁不得已向省上领导求援,在得到批示后宁县方面才作了让步。
姐姐走了,妹妹窦凤霞又挑起了县剧团的大梁,她开始大胆尝试,在艺术上迈出了一大步。1991年,省陇剧院院长王亨听了她的一段唱腔后非常赏识,但因调动有难度,次年她考入省艺校,毕业后即留在了陇剧院,十多年来担纲主演了一批重头戏。
此后,这对“姊妹花”在省城迅速闯出了“腕儿”:姐姐在全国梆子戏调演中获优秀表演奖,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中国首届秦腔艺术节上荣获优秀表演奖,第二届秦腔艺术节上荣获表演一等奖;妹妹在首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上荣获演唱一等奖,又在首届甘肃红梅奖大赛中获演唱一等奖。
姐姐窦凤琴扮相俊美、嗓音甜润、表演细腻,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细腻的表演和对人物一言一行不温不火的处理,处处体现出一个成熟的表演艺术家的魅力。妹妹窦凤霞做戏认真扎实细致入微,表演动作干练逼真传神,扮相清秀俊美,唱腔字正腔圆,刚柔相济。
一次在西安,姐妹俩一起在“秦之声·甘肃大戏台”为观众表演了一段《表花》,观众如痴如醉,一再要求她们“再来一段”,掌声经久不歇。
李毓秀也说,女儿是她的命,但秦腔则是两个女儿的命,她们练功和唱戏时心中只有戏中的人物,没有自己。
窦凤琴当年在宁县时还没有练功房,大冬天在户外练功,只能把雪清扫开,拿大顶一拿就是半个小时,老师不让下来就得一直撑着,地上的冰上都能按出手印来。父母对窦凤琴的要求也很严,有时她不担任主演时很容易在舞台上“笑场”(看别人演出偷偷发笑),下台后等她的往往是父母的责骂,有时连饭都不让吃。
秦腔在乡下演出的机会多,那时交通条件差,戏箱和演员的行李是当地农民用手扶拖拉机拉过去的,演员们不管多远都得走着去。一次窦凤霞去演出时路上下起了大雨,到目的地后人成了落汤鸡,行李卸下车能挤出水来,想到晚上没法铺盖了,一群女孩子放声大哭。
晚上演出结束后,演员们也是步行回驻地,路上黑,窦凤琴就有好几次在麦茬地里被扎破过脚。住的地方通常不是乡镇的会议室就是学校的教室,在地上铺些麦草打通铺,又常被老鼠、臭虫骚扰得睡不好觉。
夏天还好受些,冬天受的罪就更多了。窦凤霞说,有次演出时天特别冷,演完后她的腿脚都冻麻木了。同事们把她拉到火堆旁烤火,她的鞋底烧着了都没感觉到。
窦凤霞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的娱乐方式不多,戏剧市场还很火爆。在宁县时,通常每年大年初二就要下乡演出,全年要演出360多场,平均每天一场。一次一天竟连演了3场,她实在累得不行,坐在椅子上睡着了。
窦凤琴在宁县有演出都会出现观众爆棚的现象。因剧团人手不够,那时县剧团食堂做饭的师傅还常常充任售票员和搬道具的职责。为了求得一张戏票,观众们不得不去讨好、巴结售票员,做饭师傅竟也成了当地的“红人”,演出开场前他的两只耳朵上夹满了“走后门”的香烟。
窦凤琴扮相俊美、表演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