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优秀秦腔旦角演员——孙艳


艺术简介
孙艳,1988生于陕西省长安区,女,文武兼备、多才演员,正小旦、刀马旦、武旦、闺阁旦等皆入其囊,扮演《杨门女将》穆桂英、《龙凤呈祥》孙尚香、《三对面》公主、《周仁回府》李兰英、《断桥》白娘子、《战金山》梁红玉、《劈棺惊梦》田氏、《鬼怨》等等。

孙艳最早进入观众的视野是在2007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推出的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中,孙艳饰演主要人物穆桂英,其俊俏的扮相,英姿飒爽的武功,形神兼备的表演,获得了一片赞誉之声。从此人们记住了这个长相俊美、四功俱佳、有着清亮甜润嗓音的女孩。《杨门女将》是小梅花团重力打造的一部戏,孙艳扮演的穆桂英,刚出场就面临着急剧的变故冲突,欢喜备寿、听讯悲伤、自压苦痛、陪酒晕醉等等,如何演好这一系列情感的变化,是开戏之初能不能抓住观众的重要所在。孙艳很好地把握住了人物的感情变化,委转细腻地将剧情过渡给了后续的佘太君。至后面探谷、杀敌等,需扎大靠表演。孙艳逮锤干净利落,一招一式无丝毫拖泥带水,英姿靓人。这些表演的完成,不光需要演员有强硬的基本功,还需要有对动作铜器的良好判断。孙艳扮相漂亮、四功俱佳,加上其清亮甜润的嗓音,让观众对这位年岁轻轻的多才演员寄予了很大的关注和厚望。
如果说穆桂英让观众更多地看到了孙艳的做和打,那么《三对面》则展示了孙艳几近完美的唱功,让观众看到了全面的孙艳。在秦腔传统剧《铡美案》中,孙艳饰演岚萍公主。陈世美招为驸马后,差人杀害秦香莲母子。包拯秉公办案,将陈世美扣押府中,岚萍公主闻讯后来到相府,以势压人,要救陈世美,因此和包拯、秦香莲发生了争吵。岚萍公主虽然是个配角,着墨不多,但她也是剧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怎样才能既鲜明地塑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又不喧宾夺主,从而为主要人物的表演增光添彩,需要一个度。岚萍公主生于皇室,优越的环境养成了她娇贵、蛮横的性格,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也为了不失公主的威严,她对包拯以权相逼,对秦香莲以势相凌。表演中,孙艳紧紧把握住人物的这一性格基调,一路演来,她并未将公主的刁蛮任性与仗势欺人的性格特征流于表面,而是从气质到神情举止等各方面进行了细节传神的呈现。短短20几分钟戏,对于孙艳这样一个涉世未深、生活中又非常温顺的女孩,能把与自己性格反差如此之大的公主形象刻画得准确到位,且表演主体与角色客体丝毫无隔,实属难能可贵。孙艳在表演中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度,成功地塑造出了岚萍公主这一人物形象。
孙艳以形神兼备的表演,准确把握了人物的性格基调。
《三对面》这一场戏结构、情节、人物简单明了,完全靠演员的演唱营造舞台与现实、人性与道德的空间。孙艳有着清脆明亮的嗓音,但是她并没有卖弄嗓子干唱,而是一切尽从人物出发,结合人物情感发展的变化轨迹,行腔注重轻重缓急,疾徐有致。比如,刚开始,公主与秦香莲的对唱,先是礼尚往来,一问一答,无波无澜。当公主闻听秦香莲骂她下贱、与她争大小时,把中速变为快速,到最后与包拯的对唱,则吐字如珠落玉盘,炮发连珠,把公主的愤懑之情表露无遗。再如,当唱“可怒驸马太不良,后婚男子招东床”一段时,因为这段唱词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孙艳在演唱中用了轻声,把字吐轻,把声降低;到后来,与秦香莲辩理时,则把字音加重,声调提高,让唱者满腔怨愤,听者激情澎湃。演唱中,孙艳很好地把握住了唱腔速度快慢的变化和高低轻重的对比,以声传情,从而完成了台上台下的互动交融。
2010年2月19日晚,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剧场红红火火敲响了锣鼓,小梅花秦腔团创作排演的新编秦腔传统戏《三请樊梨花》在此首演,秦腔新秀们以新创排的秦腔大戏,为观众们送上了虎年的祝福。《三请樊梨花》讲述的是唐初女将樊梨花深明大义,献关投唐的曲折故事。该剧由王志直、潘增耀参考兄弟剧种婺剧、绍剧、晋剧、豫剧、秦腔等演出本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改编而成,相比其他版本故事更精练、结构更紧密,人物形象更突出。讲述了初唐时,西凉国兴兵犯境,樊江关守将樊洪受诱而叛变投敌,程咬金奉命征讨。樊洪之女樊梨花武艺高强,深明大义,在程咬金撮合下与薛丁山结为夫妻,献关投唐。因薛丁山怀疑樊梨花投唐有假,洞房之夜将其气走。程咬金令薛丁山两次去请樊梨花未果。后,唐军兵困,不得已求助于樊梨花,樊梨花领兵破阵,并“诈死验夫心”而最终夫妻和好如初。与壮怀激烈、以武戏见长的《杨门女将》相比,《三请樊梨花》是一部融文戏、武戏、情感戏于一炉的轻喜剧。剧中饰演樊梨花的孙艳,人物塑造鲜活,唱念做打俱佳。昨晚整台演出洋溢青春气息,获得观众的好评。
孙艳出生于长安区一个普通的家庭,奶奶和姨奶奶特别爱戏,妈妈也喜欢秦腔。小孙艳生长在这样一种浓郁的秦腔艺术氛围里,耳濡目染中慢慢爱上了秦腔。2002年,经过层层选拔孙艳顺利进入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继续为实现她心中的梦想而努力奋斗。在青春版《杨门女将》中扮演穆桂英对孙艳而言有很大的挑战,她暗暗给自己铆足了劲,一定要把这个角色塑造好。《杨门女将》里有很多武打动作,而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只有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孙艳在排练过程中膝盖、胳膊经常磨得出了泡、流了血,有时候累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特别是穿上服装练习时,扎上十来斤重的靠,勒上头后疼得一直抽筋,实在都不想练下去了,但是心中的梦想支撑着她咬咬牙坚持了下来。经过8个月的训练,孙艳塑造的穆桂英一经亮相,便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舞台上的孙艳,扮相俊俏,动作娴熟,表演细腻,声情并茂,优美自然,光彩照人,获得了领导、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评价。
孙艳从小酷爱戏曲艺术,演戏是她的全部梦想,是她的执着追求,更是她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孙艳12岁开始学秦腔。当时也小,对秦腔也不懂,她妈妈让她学她就学了,她很喜欢秦腔,经常在村里唱。说实话,她当时确实不感兴趣。她外婆也不支持我,说她性格开朗,还不如学个幼师,教个小孩还可以。对于她的学习经历,孙艳曾经说过,当戏曲明星真是太苦了。她们每天都得练功,劈叉下腰、翻跟头,很辛苦。记得自己刚来的时候,每天练功都哭。真的挺苦的,但还是咬紧牙挺过来了。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坐科学艺7年来,孙艳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文武兼备,正小旦、刀马旦、武旦、闺阁旦等皆有所长,先后扮演了《杨门女将》中的穆桂英、《五女拜寿》中的翠云、《三请樊梨花》中的樊梨花、《龙风呈祥》中的孙尚香、《周仁回府》中的李兰英、《断桥》中的白娘子、《战金山》中的梁红玉、《劈棺惊梦》中的田氏以及《鬼怨》中的李慧娘等一系列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这一串长长的戏码,不仅显示出了孙艳全面的艺术造诣,更使她无可争议地成为小梅花秦腔团的中坚力量。20出头的孙艳艺术之路才刚刚起步,我们期待着她能层楼更上,取得新的辉煌。
秦腔演出剧照











孙艳《五女拜寿》剧照

孙艳《武松杀嫂》剧照


孙艳《杨门女将》剧照

穆桂英的扮演者孙艳和佘太君的扮演者魏艳妮在以《杨门女将》剧照为中心的文化节会标前留念

台中县县长黄仲生夫妇、台中县文化局局长陈志声先生与《杨门女将》主要演员合影

台湾观众纷纷跳上台与演员合影

精美生活照


























孙艳 魏艳妮 弋长江

魏艳妮、闫冰琪、孙艳

澳门剧场前
秦腔随笔

在秦腔戏迷眼中,孙艳不仅是美女,还是才女,她对秦腔除了发自内心的热爱之外还有她独特的感悟,不信请看《秦腔的魅力》、《秦腔的艺术可以让我享受到五美》、《试谈戏曲旦角的念白》三篇文章,内容短小精悍,见解深刻不凡,读后让人心动。 她的随笔《春雨如丝》不仅文笔清新优美,而且很灵动,只用简洁的几笔就写出了春雨带给人的希望。

秦腔的魅力
文/孙艳
我和戏结缘,本来出于家庭贫苦,想有个出路,看到我视戏如命,如痴如醉的样子,有些同龄人不解地问我:“秦腔就那么个调调,有啥看头?”对此我只是淡淡的说道:“就这么个调调,能唱几代,几十代,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流行歌曲行吗?”他们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
其实,秦腔(确切说,应当是戏曲)为什么能广为流传,久演不衰,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我总觉得,这正是她的魅力所在。
据载,秦腔乃中国戏曲之鼻祖。她能传承数百年至今,可见其有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秦腔艺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无论她慷慨激越,还是委婉缠绵,总是令人心驰神往,魂牵梦绕。
秦腔唱词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合撤押韵,琅琅上口,故而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不少唱段,脍炙人口。人们百听不厌,百唱不烦,就像咱陕西的‘油泼面’和“羊肉泡”一样,“永远伴你到终生”。
秦腔艺术的魅力在于它有优秀的剧目,精美的唱词,动人的乐曲,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而更重要的是,秦腔艺术旗帜坚定,爱憎分明。她弘扬正义,鞭笞邪恶;醒世喻理,劝人向善。虽是寓教于乐,但却胜过高谈阔论,空洞说教。广大观众正是在这样一个高雅而纯朴的文化氛围中享受艺术,感悟人生。
在舞台上,一出戏可以使观众伤心落泪,也可以使观众展眉舒心;可以使观众扼腕长叹,也可以使观众义愤填膺。这是观众对剧情的接受、认可进而产生的心理共鸣,也是观众对正义的呼唤和对邪恶的鞭笞。此情此景,你又怎能不叹服秦腔艺术的奇特魅力呢?!
老百姓是纯真的,他们向往美好,憎恶丑恶;他们崇闳伦理道德,提倡孝悌节义;他们渴望弘扬正义,铲除邪恶。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希望有一个有道德,有法制,仁智礼信,和谐温馨的社会氛围。秦腔艺术则正是在这一点上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这一基本而朴实的精神需求,所以她赢得了观众,赢得了民心,从而也创造了秦腔艺术绚丽多姿的光辉历史。
秦腔艺术是一颗璀璨的民族艺术瑰宝!

秦腔的艺术可以让我享受到五美
文/孙艳
器乐之美:板胡一响,无论在哪里,只要听到哪诱人的乐器我的脚就迈不开了,心痒痒的总想过去凑上两眼,现代的秦腔伴奏增加了许多新的乐器,更是美妙绝伦,如天籁之音!我竟然还奢望乐盲的自己可以在退休前学会板胡!
形态之美:清秀的脸庞、流光溢彩的服饰、婀娜多姿的体态、丰富多彩的舞台设计,都让我深深的沉醉,一颦一笑、一怒一哀,仿佛永远牵着我的心!
唱腔之美:时而婉转、时而高昂,热情欢快、如泣如诉,小舞台大人生,悲欢离合一杯酒,千古人生一梦中。明知已经属于过往,仍然让你为之喜、为之忧,流连忘返,物我两忘!
唱词之美:我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将那些经典秦腔唱段的唱词整理出来,反复研读,直至烂熟于心。对这些唱词的喜欢,犹如当年喜欢的宋词,只觉得短短数语胜过滔滔万言,种种深情饱含其间!
书法之美:似乎有点扯不上!每次亲手整理唱词,我都喜欢边听边用手写,之后还要工工整整的重新抄上几遍,每每抄写之时就恨从小怎么就没有练习过书法?这么好的“文章”不能配以精美的文字真是遗憾。抄写的好处一是让我方便记忆,二是舍弃了电脑熟悉或重新认识了很多字、词,岂不一举两得!
这就是秦腔,流淌在陕西人的血液里,今生今世无法割舍!

试谈戏曲旦角的念白
文/孙艳
一般而言,我们都是靠说话来表达感情的。戏曲舞台上的念白,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不过舞台上的说话与生活中的说话是截然不同的。生活中的语言,经过艺术的加工、美化,才形成了艺术语言。即戏曲中的念白。在这里单说旦角念白。
旦角的念白和其他角色的念白是有区别的,但也有共同的规律和特点。我国幅员广大,方言繁多,各地有着各地的方言。当然,不论哪方人都可以说北京话(普通话)。但作为戏曲语言,就不那么简单,不能说下道命令,使全国几百个剧种都用同一语言,这样显然是行不通的。其实,就是在一个剧种中,不同的行当,也有其不同的说话方式、方法,旦角不仅不能与其他行当用同一形式说话,就是旦角本行,也有区别。
除了彩旦、花旦和刀旦的一部分是使用北京方言外,正旦、老旦都是采用一种所谓“韵白”。这种韵白,既不同于北京话,也不同于普通话。再者,通常人们说话只用一种形式,即人与人说话,叫“对话、对白”,但在舞台上,就复杂多了。人物可以在与人物对话时自己内心另有打算或思想,可以背着对方自己表白打“背供”,交代剧情(人物内心活动)或介绍自己。戏曲舞台中的说话,就是四功(唱、念、做、打)中的念。因此,念白在戏曲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演员掌握不好念白,就无法把剧中人物的情绪传达给观众。老艺人常讲:“千斤念白四两唱”,这并不是说戏曲中的念白比唱重要,而是表明不仅要重视念白,而且还要在念白上下功夫。念白的急、慢、气愤、忧思、悲哀、抒情,都应该由人物的性格和所处的情景来定。不仅一要念出抑扬顿挫,而且还要娓娓动听。
很多戏曲演员,在念上下过很多工夫,因此在念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河北梆子名家张惠云老师就是一例,她善演苦情戏,当剧情发展到最悲痛时,几句念白就能把观众感动得流泪,可见工夫之深亦见念白之要。
“京白“实际上是北京的方言,丑角念京白的戏较多,彩旦几乎在所有戏里都念京白,正旦有时在个别戏里也念京白。
“韵白”并不是京剧所独有的念法,河北梆子及其它地方戏大部分都是韵白,韵白所采用的字韵既易行腔使调,又能使广大群众听懂,还会感到优美动听。
“对白”,所谓对白就是有对象的说话。不论是对一个人,对几个人,总之是有听的对方存在,即一问一答或互相议论。戏剧中“话剧“可以说是对话的艺术,戏曲中也很注重对话,它是接近生活的,它的语调必须体现出剧中人当时的处境和情绪,同时还必须辅以表演和动作。
“独白”,在戏曲中叫“背供”(或背弓)是白的形式之一。为什么叫背供呢?是因为它背着对方(剧中人)的供白,是向观众交待在规定情景里这个角色的心里活动,因而,背供时不能面对任何一个同台的剧中人,否则同台人就会认为他是个疯子,不然怎会自言自语呢?
“念白”,不同于一般的白,而是以念的形式表现白,通常称这类念白是“自报家门”,也就是向观众自我介绍(指剧中人物),包括引子、定场诗和定场白三个内容。
戏曲中的引子,种类很多,一般都在演员出场时走至舞台中间念。完后归坐再念定场诗。
念完定场诗,紧接着是自报家门,其形式也很多,有念的,也有唱的、白的。不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自报家门”,都是向观众介绍情况,这应是戏剧艺术的一个特点。它可以省略很多场次,很快将剧情引矛盾突出中。
总之,旦角的念白,无论是京白,还是韵白、对白、独白。要想将之念好,必须深入研究,刻苦训练,反复体验,从而达到字音准确,韵味隽永。

春雨如丝
文/孙艳
春来阶砌,春雨细如丝。
微寒的春风,裹着如丝的细雨,轻柔的拂过远山,拂过树梢,拂过人的脸庞,湿润了脚下的大地,清新了沉睡一冬的空气。
独立小桥。桥下的一池春水,被春雨唤醒,被春风吹皱,将低垂于水中的柳枝轻轻晃动,柳枝微绿,枝条上点缀着初破的嫩芽,盈盈的诉说着春的消息。
池边的草丛,已不再是一片枯黄,春雨唤醒了大地,唤醒了的小草,在这料峭的春寒中,几抹微绿悄然地冒了出来,顽强的舒展自己稚嫩的身姿;更难得的是,草丛中的几株迎春花上,也有几朵娇小的黄花儿在雨中晶莹的绽放——她们,犹如夜空里的星星,静静的闪烁着春的希望。
尽管春寒料峭,尽管春雨如丝,但,春天毕竟是来了,如丝的春雨带来的是丰收的希望,希望这“贵如油”的春雨多下几场,带来更多春的消息,唤醒更多春的元素,带来风调雨顺谷满仓的崭新的一年!
秦腔美女孙艳《三请樊梨花》精美剧照

2010年2月19日是正月初六,一出青春版秦腔《三请樊梨花》,拉开了“天天有戏看”的大幕,该剧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团排演,是继青春版秦腔历史剧《杨门女将》、《五女拜寿》之后,打出的“第三炮”。 秦腔《三请樊梨花》的剧情主要内容是:唐初,樊江关守将樊洪受西凉国引诱,叛变投敌,程咬金奉命征讨。樊洪之女樊梨花武艺高强,深明大义,又钟情于唐将薛丁山,在程咬金的撮合下与薛丁山结为夫妻,献关投唐。但因薛丁山心胸狭窄,怀疑樊梨花投唐有假,洞房之夜将其气走。程咬金令薛丁山前后两次去请樊梨花,因系列误会而没有见到梨花。后,西凉国杨番再次兴兵犯境,唐军兵困,唐军不得已救助于梨花。樊梨花领兵助阵,终破强敌杨番。为试丁山心意,程咬金设计,梨花诈死,后丁山悔悟,夫妻和好。青春版秦腔《三请樊梨花》搬上舞台,进一步丰富了研究院的演出剧目。体现了他们一贯注重锻炼队伍、培养新人的方针,也扩大了小梅花秦腔团的对外影响力。首场演出获得了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场内不时掌声四起。与壮怀激烈且以武戏见长的《杨门女将》和表现亲情世态的《五女拜寿》不同的是,《三请樊梨花》是一部融文戏、武戏、情感戏于一炉的轻喜剧,孙艳、崔江、许鹏、李迎、王璟等小演员,也彰显出不俗功力。



















(辑自曹斌峰老师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