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人设事VS因事设人

标签:
财经创业教育经济文化杂谈 |
http://s8/mw690/002aBgO1zy6V4k05YVha7&690
这次的材料非常的精彩,我禁不住要先全文摘录下来:
什么是因人设事?德鲁克的因人设事和我们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见到的因人设事不是一个概念。德鲁克首先假设的是管理者都是正直诚信的,而不是我们官僚资本家搞的那种权钱交易、裙带关系,后者根本没有进入到他的讨论范围,因为后者的RP有问题,做一个合格的人都是问题,何况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那么德鲁克的因人设事是指什么呢?通常是指某个人有特别才能,你觉得此人将来组织一定会派上大用处,但是目前没有合适的用处,于是设定一些比如“助理”、“顾问”之类的头衔,先留下来,将来再用。由于这些岗位并不能发挥此人长处,且是临时设置通常没有什么实质工作需要这个“人才”去做,人们就会对管理者用人的标准产生怀疑,如果后来此人得登高位,由于在之前并没有看出这个人的长处和成就,公司员工会怀疑:“也没有看出这个家伙有什么过人之处啊,现在晋升上去怕只是因为咱们BOSS喜欢他吧!”这样,人们对此人必有成见,不会支持他的工作,此人不会成事,公司也会受损伤。即便是此人后来干出成绩了,人们也会想:“还不是有老板背后支持”。于是,人们就认为管理者的人事决策标准是以他喜欢与否为标准。这就会导致价值观的被践踏,人们开始媚上,开始拉关系,开始关注谁是对的,而不再关注什么是对,渐渐就会形成派系,有了派系就有斗争(不要责怪这些人,坏的管理会把好人变成恶棍!看独裁政府下,一个善良的人儿做出的惨绝人寰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不断上演着!)。党争必亡国也,中国历史上上演了多少次这样的大戏,明明是于国于民有益处的事就是不作为,只是因为那是对手的建议或者工作范围,做了就是利人损己……明朝之亡,派系恩怨导致的斗争出力不少!这种基于对公司有利的因人设事都会导致价值观的混乱,最终导致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不信任,导致派系恩怨,更何况中国有一些企业那种露骨的卑劣行径?
“因人设事”还是“因事设人”,二者之辩,我已经经历过了至少三次,几乎每次都无法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基本上每次都是以二者不是那么绝对,在不同的情形下是可以相互转换。
管理也许就是这样,也许所有和人有关的学说或者实践最终都无法得到一个绝对的答案。德鲁克建议我们要用人之长,要因事设人不要因人设事,是在告诉我们一个原则,一个正确的原则,一个我们必须牢记的原则,一个在决策过程过程中不能不考虑的极其重要的局限条件。在管理中,我们不得不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进行妥协,掌握了原则的人可能会做出正确的妥协,不掌握原则的人则会做出糟糕的妥协。先不要感慨了,还是来看看正文吧!
“因人设事几乎必然导致派系恩怨。任何组织都承担不起这样的后果。人事决策必须公平和公正,而且必须具有多样性。否则,组织就会缺乏变革的能力,缺乏进行正确的决策时所需要的不同声音。”
看完了材料之后,我不禁有一连串的疑问:什么是因人设事?什么是派系恩怨?为什么因人设事必然导致派系恩怨?为什么这样的结果任何组织都承受不起?人事决策又如何做到公平和公正?多样性又是怎么一回事?等等,问题很多很多。
那么,如果遇到了一些确实优秀的人才,想用暂时又不能用怎么办呢?曾经有一位非常优秀的企业家分享过他的经验。遇到这种人,他的办法就是找一些可以独立出去的项目请这个人帮着做,这有两个好处:第一促进了双方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具体的事情可以考验这个人到底行不行;第二是如此人行,经过一些项目的推荐,也许等待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岗位提供给这个人呢。这个就可以两难自解,的确是经验丰富。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德鲁克说:“人事决策必须公平和公正”。这个公平和公正如何保证呢?我想主要有三点可以保证:
首先,人事决策的参考指标要客观。比如,主要基于这个人曾经做出过什么绩效?这个人的优势长处是什么?这个岗位对人的各方面要求是什么?而不是用潜力、是不是和我合得来等参考指标。
第二,人事决策要有一个公正的、科学的程序。这个程序一定是基于公司的价值观和公平公正的原则。
第三,所有的人事决策参考指标和决策程序,都要是公开的,让所有的人都知道,都看到。不能搞暗箱操作,否则就,即便前两者都是好的,也会因为不公开而被人质疑。
公平公正的人事决策,会让各种各样的人都放心,相信只要自己有能力有用处,在这个组织中就会有发展的机会,而不用担心是不是会因为没有背景或者有其他不同而被歧视,这样才会人才济济。
当然,在人事决策上,的确需要有很多的灵活性,董老师参加读书会就是从现实的层面给我们了很多的参考和提示,一定要把书读活而不是读死了,一定要把书中的知识和中国的管理实践对比来思考,所谓经史合参,特别是要在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上掌握好平衡。董老师来参加我们的读书会,加上之前刘建山老师过来,让我有了很多的触动。之前,我在微博上说“几乎每天一场的读书会,让我既感觉到兴奋又感觉到了一种压力,似乎现在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平台期,这种时候,只有靠挺了,挺下去直到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所以会出现平台期的原因是什么,我想了很久也不出来。知道他们分别参加了我们的读书会之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个限制的瓶颈就是我的经验太少了!经验怎么才能获得更多的呢?确实出了坚持、挺下去,一件事情一件事情的积累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当然,我可以多思考多总结,一件事情人家想一遍我想5遍,人家想3天我想一年,从任何单个事件中尽可能多的总结出经验。这是没有办法的,只有靠事件和时间的积累。另外,我也可以多和高人交流吧!多看一些职业经理人和企业家的传记,多看一些历史书,多参与一些咨询和实践项目。
人之年少,富于精力却亏于经验;人之年老,富于经验却亏于雄心;人固有如此多之不如意吗?为之奈何,为之奈何!除了精心准备,耐心等待和平心静气之外,岂有他方?人生有如负重致远,不可急躁。
文章来源:天文的博客
前一篇:初创业者先要学会“以事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