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2013-04-12 01:42:33)《李清照词两首》教学反思
一,学案设计不合理,过于详尽,背离了“问题探究”的主题。
我们的课题是“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学会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这次上课是在一个陌生的班级授课,同学们的基本情况我不太了解。这节课的文本又是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两首词,一节课内要完成教学目标,不仅要完成疏通每首词文意的基础工作,还要采用问题探究的重点授课方式,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词,分析两首词中作者愁情的异同。鉴于这种只有一个课时的情况,为了让学生完成预习工作,我们给同学们印发了学案。然而这个学案设计不合理,起到的效果适得其反。
我的学案的大致内容是李清照生平、词史上的地位、以及两首词的鉴赏。虽然也提前勾勒了课上要探究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在详尽的学案上都能找到确切的答案。所以,在课上讨论的时候,同学们兴趣不够,讨论不起来,甚至能把答案脱口而出。问题探究的教学策略失效。“果子”已经送到了学生嘴边,而不是让学生“蹦一蹦能够着”,没有激起学生通过探究自己解决问题的自豪感与成就感。
改进方案:
1、
2、
二,课堂容量大,但平平淡淡,面面俱到,没有高潮,湮没重点。
这节课讲解李清照生平的时候,我用到了学生以前学过的两首词作为代表,来分析她的词前后两期思想感情的变化,本意是想温故知新,拓宽课堂知识面,但是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文本的两首词没有用来当做例子,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课外的知识冲淡了文本,实嫌喧宾夺主。还有在重点字词的赏析上,设计的词很多,同样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究。比如,“人比黄花瘦”的“瘦”字,只是说了它形方面类似女主人公憔悴的容貌,神方面类似作者的品格。而没有涉及到“为什么”的层面上去。相思使人瘦,“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层意思出不来,其他的讲解或灌输都是空中楼阁,因为这个原因至关重要。
改进方案:
1、教学实施过程中,先引导学生研究文本,如两首词不足以品味该时期作者的情感时,再用课外诗词补充引导。
2、深挖文本,突出重点。
三、课堂节奏把握不合理,前松后紧,潦草节课。
整个课堂节奏前松后紧,闫老师形象地说“刚开始是散步,后来是慢跑,最后为了完成课堂任务而冲刺”一语中的,非常确切。问题不止于此,整节课的重点是知人论世的奖赏方法,而我却把他安排在了后半部分。由于时间的紧迫,匆匆带过,这也是前述重点不突出的一点原因。
正是因为时间有限度,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所以才前松后紧。那么,我的时间哪里去了?
首先,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环节却用了相对较多的时间。在理解作者的“愁”是如何表现的时候,我的预设是想引导学生通过找意象,把握它营造的意境,从而理解它渲染的愁情。当同学们找出两首词中意象后,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总结回忆已经学过的诗词中出现相同意象的诗词名句还有哪些。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了。本意虽是好的,想通过学生自己合作、总结,得出各个意象象征什么样的情感。但是在这里,我备了一次“一厢情愿”的课,只备了文本,没有备学生,没有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掌握情况,只是自己认为这样讲会好。殊不知,让学生理解这两首词里酒是愁的象征哪里还用得着再拿出以往学过的诗词来总结。梧桐象征凄冷孤独,过雁象征思乡离愁也是如此。所以,总结这个东西多此一举,费时而无效果。学生们拿着准备充分的结果,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找出那么多的诗词,显现不出喜悦感、成就感,索然无味。再者,这也非这节课的中心所在。
其次,重复学生答案。这是郎老师给出的意见,我自己没人认识到,但确实是个问题。在收集学生总结的诗词名句时,学生说一句,我便重复一句,没这个必要,应该把重复换做对学生的激励,并提示学生发言要声音洪亮。
再次,课前准备不充分,多媒体故障耽误了几分钟时间,但并非主要原因。
四、教学步骤实施顺序不合理。
教学重点并非要放在课堂最后。学生的有意注意,在没有外在刺激的情况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为此,可以主题先行,把知人论世的问题先提出来,让学生明确这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把重点当做一个中心,时刻围绕中心辐射其他知识点。教学重点并非都是经过循循善诱而姗姗来迟。
例如,我的教学设计是:引导学生得出两首词的词眼——“愁”,然后分析两首词各是如何表现这种“愁”的,再去探究两种“愁”的区别。就我们的课题来说,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探究两首词中“愁”的不同才是中心、重点。“愁”的表现方法并不属重点范围。可是按照教学设计,探讨“愁”的不同,已是课堂尾声。
改进方案:
集中学生注意力,先解决愁的区别这个核心问题,再去探讨怎样表现愁的,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不光教师应该明白教学目标,学生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不妨做出课件,明确告诉学生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哪些内容,思考哪几个问题,探讨哪几个问题。这样,教师可以抓准教学目的,围绕这几个问题组织教学,学生的学习也会有针对性。
五、设问太多,且问题设计不合理,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集中,师生互动形式单一。
经蒋老师统计,这节课,我一共提问19人次,指名提问较多。从郎老师观察的学生活动表看,回答问题的学生分布比较集中:第一排刘雪娥、刘艳伟回答积极,多为主动举手回答,答案准确;中间稍次,回答问题同学集中于北边一组,也有回答;最后一排没有学生回答问题。
改进方案:
1、
2、
3、
六、其他问题
1、注意教师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减少口误、口头语;规范课件,避免繁体字、网络术语。
2、板书设计。多媒体不可以完全代替板书。
3、学生朗读不够,没有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课堂结束,一定要学生通过朗读来“品”诗词。
这次授课,出现诸多不足,但总的来说都可以归结于两点:备课不充分,预设不足;另外,不懂得去恰当地生成课堂,总是凌驾于课堂之上,驾驭着课堂完全按设想进行,一旦生成预设之外的问题,便不能从容应对,无所适从。应该在备课充分,预设充足的情况下,放开课堂,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打造开放、自助、合作式的课堂。
知不足者好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初为人师,我还有许许多多缺点和不足需要改正、提高,我希望每次上课自己都能认真对待,希望学生能从中学到知识、获得感悟,希望每次上课自己都能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