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到来的分离:九月的焦虑你如何渡过
文/弘静静 图/网络
前两天就想动手,记录一下小朋友幼升小,结果,拖延症复发,直接今天才下笔,或许是心中的焦虑无法释怀吧。
时间倒回9月2日6点30分。说好的小学生小朋友,依然橛着大屁股,嘟着小嘴,睡得喷喷香。拍了拍小朋友的屁股,为娘的起床,洗衣饭,为小朋友准备早餐,早餐很中式,炒面和白粥。
学校离家很近,大约5分钟的路程。可仍然慌慌张张,不知道是舍不得,还是情绪太焦虑,在离开家之前,还对小朋友“河东狮吼”,小朋友看上去有些不无所措。
刚出小区门口,就看到许多和儿子差不多大的孩子背着与身形极不协调的大书包,有些孩子崩崩跳跳,有些孩子未睡醒的软绵绵,有些孩子情绪低落,看着这些稚气未脱,依然萌萌哒的小朋友,即将告别受人保护的幼儿园生活,进入自我独立能力考验的小学时代,一股心酸涌上眼框,只听见儿子在耳边叽叽喳喳的说着什么,却不知道怎么接话,儿子大概认为我余怒未消,着急的问我怎么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去跟一个刚过6岁的孩子去形容此时的心情。
不是昨天还在庆幸,这小子终于要上学了,总算可以清静清静了,结果,到了要分离的时候,突然感觉孩子要离我好远好远。
很快,我们就走到了儿子的教室。大部份小朋友已经到了,教室外面三三两两的家长舍不得离开,用嘴形和手语隔着窗户与自家孩子交流着,似乎有太多的话,在这一刻说不完。
儿子看上去很淡定。进去后,自己打位置坐下之后,有点呆,两手自觉的放在桌子上,小眼神东张西望,我一直盯着他,感觉眼神移开一会儿,他就会消失似的,一直盯着,一直盯着,期待与他眼神相遇,这熊孩子却一直不回应,眼睛里有一种温热的液体在酝酿,我换了个据点,希望离他更近一点。
生怕小朋友找不到已经换了“据点”的妈妈,嘴唇情不自禁的动了起来,没有声音,就想表达“妈妈在这里,妈妈在这里”,手也跟着挥动起来,想来,那时的我,肯定很滑稽。
好不容易,盼来了小朋友的眼神,一个微笑还没完成,而我却要说“妈妈要走了”,校长已经过来催了好几次,再不走,显得极不配合似的。
这个时候,能看懂口语、手语、嘴唇,变得多么重要。不知道小朋友有没有看懂我的各种肢体语言。
出了校门,舍不得离开。
看到两个瘦骨嶙峋的老人,带着一个眼框红红,同样偏瘦的小男生,从他们的语言中,大概可以猜出,小朋友不愿进学校,一到教室就哭个不停,而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好像吵架了,没有一个人愿意来看看这孩子。老人多次电话给孩子的妈妈,那边始终无人接听。
不一会儿,可能是他们家的什么亲戚路过遇上,就停下来,一起劝孩子进学校,言语中,多数是威胁,类似“让警察来把你抓去”、“不读书的小朋友是坏孩子”之类的,小朋友倒是很安静,眼框一直红红的,小手时不时的擦一下眼睛,不让泪水流下来。
终于,那位亲戚打通了应该是孩子妈妈的手机。那边的声音听上去很烦躁,站在旁边隐约能听见“不管”什么的语句,很明显,孩子的父母不会来了。
有一种冲动,很想去抱一抱那孩子。
不知道最后孩子怎么样,我回家了。
于朝八晚五上班族的我来说,能够陪着牵手送小朋友上学,放学的时候,早早在门口等的机会少得可怜。就那么一会儿,看到小朋友走进教室,情绪不听使唤的矫情起来,感觉孩子要离我远去,头也不回。
在那几天,朋友圈里各种“晒不舍”,都是妈妈对孩子的不舍。不知道,熊孩子们怎么样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