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
(2011-11-30 10:55:43)
标签:
杂谈 |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文常用实词,常见文言文虚词,初步认识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现象。
2、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熟悉了解文章的内容,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2、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再现“核
难点:完整了解雕刻艺术的构思。
【教法与学法】
1、读想法。这是一篇实物说明文,要使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像核舟各个部分的样子直到最后在眼前出现它的完整形象,按照课文内容,一步步把核舟的简单示意图画出来。这样做,既熟悉了课文内容,又把握了核舟上各种景物及人物的空间位置,弄清了作者的写作顺序。
2、发现法、探究法。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发现法”阅读,便于整体感知文意;运用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写舟的正面不是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写,而是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
3、点评法。文章除了说明外,不乏生动传神的描写。筛选文中写人物情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这些生动传神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体会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教学类型】
自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导语入题
二、新课学习
1、自主学习 :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b、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作者相关情况.
c、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通文章,把握文章内容大意.
d、了解文章结构,概括文章的内容。
e、阅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说明好的缘由.
F、通过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方法。
2、 合作学习
1)关于作者:
2)词语积累
罔(wăng)
3)朗读指导
播放课件:
明/有/奇巧人/日/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珠/历历可数也
4)字词把握
通假字
播放课件:
为字共三十有四
诎右臂支船 诎通曲:弯曲
左手依一衡木 衡通横:跟地面相平行的(跟竖直相对)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5)重点句子
播放课件: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
③其人视端容寂:那人正眼看着炉子,神色平静。
④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笔划像蚊子的脚一样细,笔笔清楚,颜色是黑的。
⑤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挑拣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⑥技亦灵怪矣哉:这种技艺,也真够奇妙的了!
6)译文:
7)理清说明顺序:
播放课件:
明确:本文结构为总一分一总.开头总写,由评论引入所要说明的事物,结尾再总写,在总述事物概貌的基础上再作扼要的评论。
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概述核舟作者的时代,姓名和其雕刻工艺的奇巧,提出核舟的由来及其主题。
第二部分(第二至第五自然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叙述各部位的人与物的神情状貌。这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总括核舟上的人,物的种类和数字,赞美核舟雕刻者的精巧技艺。
总结内容:作者对核舟形状和舟上的人物形象的细致描述,说明雕刻家构思的巧妙,赞扬了他的高超技艺,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工艺雕刻艺术的伟大成就。
8)语言赏析:
播放课件:
①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明确:第一句写出了佛印和尚的外貌和洒脱不群的神态,放浪形骸超脱尘世之情呼之欲出与苏黄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三句描写细致入微,惟妙惟肖,一个悠闲自得,一个神情专注,渲染了舟中轻快愉悦的氛围。
小结:欣赏评价一件艺术品,不仅仅在于艺术品外在的形态,更多的是看中艺术品内在的神似.文中的这些句子,不仅刻画出了人物的形,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人物的情态,更有力的表现出了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9)写作技巧:
1.以空间为顺序,层次清楚、主次分明。
2.语言简练、准确、生动。本文中的数词用法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中间没有量词介入,直接修饰名词。
三、巩固性练习:
仿照本文的写法,选取一工艺品,作简要介绍。
四、小结:
《核舟记》是古代说明文的精品,篇幅虽短,仅400余字,却完美地展现了“核舟”的形象。文章紧扣核舟奇巧的特点,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先概括介绍,然后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顺序具体说明,最后归纳小结。就连雕刻家的艺术构思都介绍的淋漓有致,确实令人惊叹。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一方面靠细致的观察,深入地思考;另一方面靠具体的描绘和生动地说明。这给我们作文以极大的启发。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