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2011-11-29 23:03:43)
标签:

杂谈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光现 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这个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体现了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分析

   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来源: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重点在设计探究的过程上:

1.“如何证明像与物是否等大”→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

2.“如何确定像与物的位置关系“同上方法,用一个物理替代像找到像的位置测量分析

3.“如何确定像是虚像”用一张白纸作为光屏在镜后观察纸上像的情况得出是虚像

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均相同)的蜡烛2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影片《魔术“浇不灭的蜡烛”》。

 利用魔术浇不灭的蜡烛导入新课,使学生大开眼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极力的想弄明白其中的道理,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内驱力。同时还能体会到玻璃板替代平面镜及蜡烛燃烧成像的好处,为下一步实验设计打下基础。

    教师:物理学中把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蜡烛称为;镜子里面的“不灭”的蜡烛称为。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教师课件展示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

   教师:同学们,我们经常使用平面镜,对平面镜成像问题有许多感性的认识,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呢?(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允许有不正确的猜想并尝试让学生说出猜想的理由)

   教师:大家提出了很多需要去探究的猜想,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像与物相对镜面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设计实验

   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体是否大小相等呢?(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在实验设计时,学生可能对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感到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身高是否相等呢?我们怎样来比较两个物体大小是否相等呢?(根据本地学习的生活经验,学生很容易得出“等”的方法来,进一步再让学生讨论,不能在一起的物体怎样去“等”,使学生明确问题的关键就是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与所成的像进行比较(替代物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等:陕西方言,使两物重合的意思)。

   教师把学生分为2人一小组,用桌子上的平面镜、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两支蜡烛做实验试试看,(给出实验操作的时间,学生很就会发现,无法和镜后的像重合这一问题)。

   教师总结:我们只能在平面镜的前面看见物体的像,在背面看不见像了,没有办法把替代物放到平面镜背面的所成像的位置上。

   教师引导:大家在后面放一张白纸(相当于一个光屏),屏上会出现物体的像吗?为什么像不见了呢?(让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平面镜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物理学把这种像叫虚像。(学生很快理解这样的像是虚像)

   教师: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代物

   由于课前引入实验的诱导,学生容易想到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怎样判断后面的蜡烛与像已经完全重合?

玻璃板如何放置?

实验时蜡烛是否固定在一个位置上?

   师生讨论得出: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未点燃的蜡烛放在成像的位置,直到看上去与像完全重合,这个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在玻璃板的前面左右移动头部,直到从不同位置看起来后面的蜡烛和像完全重合为止。实验时玻璃板一定要竖直放置。一次实验有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至少要将蜡烛的位置改变一次,重做一遍实验,这样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http://s8/middle/767a6e7axb2e206a52467&690

  学生换用平板玻璃完成实验(如上图所示)。实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不能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实验即将结束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4.分析和论证:

   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及其结论。

   证据一:玻璃板(平面镜)后面的像都与物体完全重合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证据二:物距和像距的实验数据

   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教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也是关于镜面对称。

   5.评估与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还想去验证哪些猜想?相应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像是虚像。

   (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察。

   四、反馈练习(课件显示)

   1.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   

   A.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

   B.平面镜的大小有关

   C.物体的大小有关

   D.物体放的角度有关

   2.在距离平面镜8cm处点燃一支蜡烛,这时镜中的像距平面镜_  cm;若将镜移到原成像的位置,则像向后移动_  cm

   3.某人从远处走近一穿衣镜时,他在镜中的像以及人和像间的距离将(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

   B.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C.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

   D.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

   4.在下图中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提示虚像作图时,画成虚线)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是学生探究活动,但考虑到学生实际知识和能力准备的情况,还是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有顺序地进行。同时要坚持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结合的原则,让学生逐步完成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相互交流与评价得到结论,从而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发展他们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