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让父亲回家——《欲孽迷宫》
标签:
转载 |
分类: 电影 |
原文地址:让父亲回家——《欲孽迷宫》作者:
写两句影评,赚点稿费。
左岸:如果师太写个影评,我会付稿费的。
1.
《欲孽迷宫》的两张海报。
我主观解读,海报设计是很用心的:只有母与子,芭芭拉和托尼。
父亲呢?
父亲去哪里了?
2.
因为专业背景的关系,我没有把这部电影看成一个女明星嫁入豪门的香艳故事。
我对人性中的“原始驱动力”更敏感。
母亲、儿子、父亲三人中,父亲的戏份最少,但却是母亲和儿子人生演出与谢幕的基础与动力。
缺少男人(可以是父亲、丈夫、情人)关爱的女人,她的建设能力没破坏能力强。
破坏,有时候指向自己,更多的时候,是指向周边的人和环境——尤其同类。
对不幸的女人缺少同情,对幸福的女人充满嫉恨。
女人为什么容易为难女人?多是因为男人。这个问题不在这里多说。(有兴趣看宫廷戏)
3.
对孩子来说,早期母爱的缺失,会使他(她)很难建立对世界的安全感。这种孩子要么表现得懦弱自闭,要么表现得鲁莽冒失攻击性强——这恰恰是安全感缺失的两个基本表现。
父亲的缺位,尤其是第二性征发育时父亲的缺位,最容易导致孩子性别自我的迷茫。
男孩子无法“离开”母亲,找到男性的自我;在成人后也很难建立正常的男女关系。
同理,父亲的形象也是女孩子区分性别界限并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标杆”。
4.
托尼短暂的一生,都在渴望“父亲回家”。无果,就寻找其他替代物、或人。
他渴望的投射物之一是一条狗;狗死了之后,就找狗项圈。
他在男人身上寻找“父亲”——表现为同性恋。
但他的男性躯体中,始终没有男性灵魂和男性精神的充盈。
“父亲”不“回家”,任何女人都不能让他成为男人。
芭芭拉则把生活中的异性,都变成“丈夫的替代品”——包括儿子托尼。
5.
别以任何冠冕堂皇的名义,把未成年孩子“推”出去。
青春期的孩子可能很叛逆,但这是他成长的必经阶段和必要条件。
对父母的叛逆,是最自然的、也是代价最小的——总比演变成跟自己过不去或者跟社会冲突好吧?
对“不成器”、“不出息”、“不幸福”的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最好多一点理解和同情心。
命运不仅是个人的,还是家庭的;不仅是家庭的,还是家族的;不仅是家族的,还是社会和历史的······
6.
我不喜欢对青少年的“励志”教育。
让每个人身心完整、健全,比“成功”更重要。
以人格破裂为代价的成功,对个体、对环境、对社会,都是隐患。
7.
朱丽安·摩尔 ,演技很棒。
《时时刻刻》中三个女人飚戏很过瘾。但欧美人的皮肤,真不能细看。
埃迪·雷德梅恩,有点抑郁气质,容易让人过目不忘。
我最早记住他是在《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此外还看过他演的《德伯家的苔丝》、《悲惨世界》。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