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四川东汉陶俑

标签:
文化四川文化东汉陶俑杂谈 |
十月的艺术考察,秋风飒爽,硕果累累。无论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画像砖,大足县宝顶山和北山的石刻遗迹中的三教合流,四川乐山大佛的气势磅簿,广汉三星堆青铜像及神树的神秘气息,青城山的足以收纳天下的幽,四川博物院中张大千先生对敦煌壁画兢兢业业地付出,还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曾经十三个朝代留下的瑰宝,西安碑林博物馆碑刻中展现着中国书法发展的历程,宝鸡青铜博物馆中青铜器中隐涵的“中国”二字,霍去病墓中石雕的简练和谐中蕴含的大气,秦始皇兵马俑中那些各级战士们等待着君临天下、开疆拓土的壮观,目之所至,都让人不得不为古人的艺术眼光所折服。每天流连于那些带着浓厚历史气息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看不尽,道不完。
而对于那么多的珍贵文物,看了后不由展颜嘴角张扬的,就是四川博物院珍藏的东汉时期的陶俑。陶俑展厅中,第三组就是以那生动的表情为题“一笑千年”。
佣,类似于真人的随葬明器,人殉制的异化形式。西汉中期以后,贵族官僚以各种使用的珍贵器物为主随葬的风气开始转为专为在随葬而制作的陶制明器逐渐盛行,而佣,则是厚葬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之地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陶俑的数量远远高于中原地区,这离不开蜀地特殊的历史地理背景。四川东汉陶俑中的自由生动,在庄严肃穆,趋同的中国礼教雕塑中显得格外突出。
历史地理背景
自秦并巴蜀之后,《华阳国志》中记载:“自建武至乎中平,垂二百载,府孟西南之货,朝多华岷之士。”先秦以来,巴蜀居民中地道的土著极少,大多为外籍迁居而来的人,有着“天府之国”美育的四川盆地,汉代农业已相当发达,史籍中,“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女工之业,覆衣天下。名材竹千,器械之绕,不可胜用。又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槽之便。”《汉书· 地理志》云“巴、蜀、广汉······土地肥美,有江水沃野······民食稻鱼,亡(无)凶年忧。”汉陶俑中就出现大量从事田间劳动的劳作陶俑。从地理上看,“四塞之国”的成都平原物产丰饶,盆地周围崇山峻岭与外隔绝,北有剑门之险,东有三峡阻隔,南有娄山关与滇、黔相隔。这样被保护着的环境,让蜀人天性乐天率性,保守知足,形成崇尚娱乐,追求逸乐的民风民俗。
在四川出土的东汉陶俑形体一般较小,是正常人的三分之一,除以说唱俑为对象的陶俑外,其他陶俑例如家奴佣等,其体型大小与制作陶俑的模具有关,也因为在中国地理上南方人士的身高一般低于北方。
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走向繁荣,由于土地兼并家具,形成大地主庄园经济。反应田间劳动,家室劳动的汉俑就是其真实写照。表现手法真实自然,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采。创作上,为了获得多方位多角度的观赏效果,那些制作陶俑的作者选择删减细节,有时候甚至缩短肢体和加宽加厚衣服,以试用模制的可能性。将总体的形貌和局部的细节融合在陶俑生动的体态神情中,而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例如陶俑手上的道具,兼用捏塑和模制想结合的方法,以弥补模制的不足之处。
塑造手法质朴简洁,极具概括力,造型比例匀称,大都雕刻大要,不加精细刻凿,线条明快而舒展自如,在神情上,更是表现细微,在面部的体面上转折细腻,情状温润平和。例如馆藏的执锄佣(如图一),比例比例关系适中,塑造手法简洁,衣纹流畅,风格朴拙,生活气息极为浓厚。
(图一)http://s8/bmiddle/7677a841xcf6445d0e2b7&690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中谈文学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时曾说到,“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这些陶俑无不体现着这一点。陶俑制作者们在其中有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对生活的愿望。反应当时的时代风貌和民族风格,这是古代、亦或是汉代艺术具有的共同特征,也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典范。
浪漫抒情的艺术魅力
除了劳作佣,能体现当时的盛世之音的,就是乐舞佣。歌舞升平,彰显盛世气象,汉墓中出土最多的就是乐舞佣。乐舞佣着力于神韵的刻画,说唱俑中体态的生动多姿,面部表情更是幽默风趣;舞蹈俑长袖飘拂,含笑起舞。这种浪漫抒情的表现成为四川陶俑的突出风格。汉代音乐舞蹈普遍用于上层社会的各种宴集,成为财富及身份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连一半官僚、地主、富商们也多蓄歌童舞女,欢歌不歇,长夜未央,华乐流转、仙风曼妙。(如图二、图三)
http://s7/bmiddle/7677a841xcf6447fcaae6&690
(图二)
http://s14/bmiddle/7677a841xcf64480e50dd&690
陶俑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在成都附近东汉崖墓中出土的说唱俑。遗憾的是藏在四川博物院的是复制品,而真品藏于国家博物院。而放置在这件作品旁边的说唱俑,是另一东汉陶俑杰作。他头戴旋组软帽,上身赤膊,下着短裆长裤,裤口略呈喇叭形,盖住了脚面,露出脚趾部位。头微微左侧,双肩夸张地上耸,右手持鼓,左右握槌,腆着肚子,而臀部后挺,两腿下蹲,曲膝。前额上布满皱纹,挤眉弄眼,歪嘴龇牙,吐舌头,作怪像,神情滑稽可爱,夸张传神,妙趣横生。(如图四)
http://s6/bmiddle/7677a841xcf644acc3975&690
(图四)
关于说唱俑,又称“说书俑”,也学者称之为“俳优佣”。《汉书·霍光传》载:“击鼓唱歌,作俳优”。颜师古注:“俳优,谐戏也。”古时俳优表演者多系侏儒, “说唱俑”可称为我国谐戏之祖,惟妙惟肖地塑造了汉代四川说书艺人的形象,极为传神,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炉火纯青的汉代陶俑塑造艺术的代表。四川文化的另一大特色川剧中仍保留着那种带着辣味的诙谐与机巧,川剧的表演艺术中,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表演真实细腻,幽默机趣。
艺术成就
无论是劳作佣还是乐舞佣,家奴佣,他们都饱含笑意,而这些面部表情,这些各异的笑,就是四川汉俑具有特殊魅力的根本所在。
从神与形角度来看,西汉《淮南子》中有这样一段话,“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悦);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这里的“君形”就是最早了传神论雏形,如果住在形体的精神消失了,无神之形就不可能生动。更早之前,《荀子》中较为唯物的思想里认为,“形具而神生”。而四川东汉时期的陶俑则是神形兼备。
笑是是善良、友好、亲近代名词,与胜利、相关,在人际交往和审美认识发展过程中,具有深深的感染力。陶俑作者从佣的面部表情出发,刻画出喜悦神情以突出“气韵”,以传神作为重点去创作。
从社会政治角度来看,一般的贵族、官僚、财主等陶俑的所有者们,要求被奴役的人。流露出愉悦是神情,例如“强颜欢笑”,而将被奴役人的笑表达的自然流畅丝毫不显得做作,则需要陶俑制作者们非凡的技艺,对被压迫与对美好生活向往中重重尖锐的矛盾。
那些陶俑对象表现出的生动的瞬间,罕有雷同或是呆板。那些制作陶俑的工匠师们,不刻意追求而能表现出对象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各地汉俑作者能够熟练掌握的艺术技巧,而笑容能够如此丰富,心理深度达到一定境界,无论是不是墓葬主人压力下被迫表现的笑,但至少让人看上去是自然真实的笑,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热爱。(如图五)
http://s6/mw690/7677a841xcf644c6199a5&690
(图五)
生动艺术雕像,不仅反应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也体现无名雕塑家的审美认识和审美表现上达到的新水平,更是创造了具有特殊艺术魅力和雕塑上典范意义的时代风格。
总之,鲁迅曾评价汉代艺术“深沉雄大”,而四川地区的东汉陶俑却以其小巧质朴、趣味生动、别样的笑彰显特色,不仅体现出朴拙之感,更是体现出中国古代雕塑发展的成熟之路。
而面对现在的社会,这样的陶俑在让人惊叹,让人会心而笑的时候,不得不反思,“古为今用”,无数的艺术瑰宝在先人们的手中诞生,我们将留下什么给新的时代,承前启后似乎是每个时代都面临的抉择。于是,批评地汲取古代艺术营养以丰富今天的新的美术。
参考资料
《中国雕塑艺术史·上》 王子云著 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中国雕塑史》 陈少丰 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 1991年12月版
《中国古代雕塑图典》 刘兴珍 郑经文主编 文物出版社 2006年1月版
《中国美术史》 彭德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丧葬史》 陈华文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年4月第一版
《华阳国志》 (晋)常璩 齐鲁书社 2010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