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怎样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2013-07-09 12:05:59)班主任怎样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于海洪
一、教育科研的重要价值
二、教育科研课题的来源
5)从各种信息交流中去发掘课题
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同事、朋友等的交谈、会议发言或辩论中,在广播、电视、报纸的报道中,会涉及许多教育问题,若留意将它们记录与思考,就有可能形成教育科研的课题。要认真创设良好的信息交流的研究环境。物理学的哥本哈根学派有一种“下午茶”的形式,出席的人来自各个领域,宽松交流,出了好多思想。我们也可以创设这样的环境,来激发教师的研究的灵感。例如,在环境优雅的咖啡茶座,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交流自己的教学感想;在教育在线论坛中,一群全国各地的新教育发烧友在彻夜交流;在学校阅览室里,一群教师在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通过对自己关心的教育现象的现状深入的调查,做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挖掘问题,提出对策,这也能形成教育科研课题。例如:陆渡中学曾对全体初一、初二学生的情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免费班的情商存在较大的问题,如:68%的人与同学打交道时有心理障碍;80%感到很孤独,不愿与同学交往;61%的学生认为金钱可以决定一切,拜金思想严重等。由此确立了《农村弱势群体子女良好情商的培养对策与研究》。
2、课题来源于教学理论:
在各种理论文献、教育类报刊杂志、会议交流论文集、专题资料集、获奖论文集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等等之中,都有教育科研的成果与动态的反映,认真阅读,可以从中发掘出研究课题,其中或是别人尚未注意到的问题,或是尚有争论的问题,或是虽有进展,但仍可作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在教育信息中发掘课题
2)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探索新的问题
3)在理论空白处与争议处挖掘课题
4)在各级课题指南或规划中选题
三、教育科研课题选题的一般步骤
(一)加强理论学习
1、培养读书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总结出他做校长的最成功的经验,就是组织教师一起学习。作为教科研管理者,应想方设法地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与学习系列活动,聆听窗外声音,扩大教师视野,为教师购书,赠书,荐书,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心灵沐浴书香。
下面推荐几位教育名家的几部教育名著、教育理论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是一本百读不厌的、把教育当作生命的智慧之书;
陶行知的《中国教育改造》,这是一个用西方教育思想改造中国教育的大书……
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教育的视界》堪称教育经典三部曲
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诗意的语言,深刻的涵义,读来觉得是一种享受,也给人以沉思。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课程与教学论》难得的理论类书籍,静下心来看,会有许多收获。
郑金洲《案例研究》、《教师如何做研究》指导性极强,跟着一步步实践,必定得到提高。《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郑杰: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因其观点新锐而独特,被戏称为“另类校长”。
《做一个书生校长》程红兵
《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
《教有所思》李镇西 教育哲学博士、“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教育专家”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
《青浦教育实验》顾泠沅
《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中学)》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王晓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丛书》叶澜
《新教育之梦》朱永新
《教育漫谈》纪大海等
做到阅后必反思、培训后必有论文、教研活动后必总结。归纳总结课题化。
2、把握教育改革方向:
1)学习基础理论:现代教学理论:素质教育、新课程理论、创新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走进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一些常用的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模式、德国的范例教学、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模式、杜威的设计教学法、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教学模式等
2)了解现代教学观: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展。
现代教学观的六大特征:
①既重视教师更重视学生。
②既重视知识更重视能力。
③既重视教法更重视学法。
④既重视认知更重视发展。
⑤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
⑥既重视继承更重视创新。
3)现代师生观:在教学中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师生之间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等
3、结合工作反思:
读书是否有益于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阅读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并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问题有时也就是在这样的转化、联系、解读中逐渐呈现并变得清晰起来。
4、针对课题专题阅读:
围绕课题购买专题书籍,开展专题读书与理论学习。
5、做资料卡:
可自行设计、印刷,有利于教科研情报资料的规范引用、分类整理;有利于老师阅读的交流与检查;也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
1.查阅资料
查阅资料可以考察、论证所选择的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吸收与消化有关领域内其他人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们研究达到的程度以及目前研究动态。这样,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主攻方向,从而使研究课题具体化、深入化。还可以从资料中了解别人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教训,供自己比较和参考,避免或少走弯路。
2.调查
到教育实践的第一线去调查,有利于发现问题与形成课题。在调查前要明确调查目的,拟好调查提纲,设计好调查表格,力求调查的情况真实、全面、系统、可靠。在调查中,要注意听取教育实际工作者的意见与对教育问题的分析。
3.专家咨询
征询专家或对某方面有研究经验者的意见,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取得借鉴,有时要反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
需要指出,研究者选定课题,不论是上报有关管理部门还是自行研究,都应该遵循选题的基本原则与步骤,都要重视开题论证,以提高研究的科学性,有助于研究获得预期成果。
(六)课题确立
(七)给每个课题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包括:
1、开题材料:课题立项审批文件;课题方案;开题论证会议资料(论证记录、音像资料、签到表等)。
2、过程材料:季度报告、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学习材料(相关理论书籍、读书笔记等);培训材料(培训方案、培训资料、培训记录、培训考评材料);研究活动记录(各种研究方法与措施的原始材料:调查方案、调查问卷及调查报告;实验方案、过程记录、实验报告;“个案研究法”的设计,个案跟踪过程及措施分析;个案的处理等。大型活动通知、活动方案、活动总结、相关的音像资料;教研活动方案、典型教案(教研型教案)、学生的考试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或发展性统计);课题研讨活动、沙龙记录、相关的音像资料。
3、成果材料:结题报告、论文集、个案集、学生作品集等;现代教育媒体软件资料(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录像带、VCD、CAI课件、集件、电子作品集等);单项成果(论文、教案、公开课推广、交流、获奖情况。)
四、论文的写作
(一)作好准备--收集资料
选题确定之后,论文有了中心思想,在写作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是,要写好一篇论文,作者还必须占有丰富、准确、全面、典型、生动具体的材料。从中研究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用具有说服力的题材(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材料必须是有根有据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它们或是通过自己亲身实践研究的出的,或是他人以前研究总结的可靠成果。因此,资料的收集对论文的写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收集资料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阅读有关的理论专著。
参加教育教学研究,撰写论文,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方法。对于教育、教学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要理解掌握。
2、调查研究,收集有关的论据。
论文的中心思想确定后,作者明确了所要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就要着手拟订调查提纲。列出调查研究从何入手,了解哪些方面的情况,每个方面包括哪些项目和具体内容,需要哪些典型的材料和数据,取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应达到的深度和广度,等等。
3、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作者不仅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对于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因此,要注意多阅读教育书刊、报纸,收集有关研究信息,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开阔自己的思路,完善自己的设想。
(二)安排好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一般结构是:提出论点,进行论证,概括结论。
1、题目--体现内容。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也是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
一个好的题目能吸引读者阅读文中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好的题目应是用精辟的语言来阐明作者打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要明确、精练、易懂,要能正确地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地反映此研究的范围的所达到的深度。同时要使内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例如,"浅谈应用题教学中学习的激发"和"问题意识与数学教学"。前一个题目明确的反映了论文的中心内容和研究范围,即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一个题目明确而精练,读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内容,即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绪论--提出观点。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绪论要求写得精炼、明确,字数不宜多。
常见的绪论写法有:
-直接申明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
-提示内容要点。
-因事发问,启人思考。
-从日常生活现象写起。
-引经据典,说古道今。
3、本论--进行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论点作分析说明。以事实、数据和有关理论作为论据,按思辨的规则进行推理,展开论证。
这一部分是论文展开论题、分析问题的部分,论证即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证明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以帮助读者了解结论的产生及其正确性。因此,这部分内容应当丰富、充实,观点要与材料一致,有理有据。论述的先后次序,推理的层次,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所以这部分要求结构的层次性、论证的逻辑性和论据的丰富性。
一般结构复杂的论文,在中心论点提出后,还要将其分解,在不同的方面设置若干分论点或小论点。在内容结构的安排上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并列式,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彼此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论证求得综合。
另一种是递进式,将总论点分成几个不同层次的小论点,逐步深入地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4、结论--概括结论。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结论性的意见,作为文章的总概括,得出或重申自己的见解。
写结论的目的是加强读者对全篇文章的印象,所以要简明扼要,精确有力。结论的位置一般写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但也有的文章因每层各段的意见已交代清楚,不需另作结论。
5、注释和参考文献。
注释是对文章中的词语、内容或引文的出处所做的说明。
参考文献是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曾经借鉴、引用过的重要文章和著作。论文写好之后,要将这些文章或著作编目,附在论文后面。
任何人的科学研究都有一定的继承性,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发展和提高。所以,论文中常常引用他人著作或论文中的观点、材料、方法作为自己论述的根据,对于这些被引用的内容,在论文中一定要给以明确的标记。这样可以反映出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和自己论证的根据,同时也为读者继续研究提供查阅文献的方便。
(三)论文的写作
如何撰写教育论文
1、拟订写作提纲。
拟订写作提纲是论文写作的开始。提纲是论文的雏形,通过它把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构用文字固定、明确下来,使论文构思更完善,起到组织材料、思考缜密、防止遗漏的作用。在提纲的拟订的过程中,要完成下面几项工作。
(1)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也叫总论点。它是作者将要在文章中阐述的核心观点。文章里的全部材料都是为它服务的。中心论点在文章中就像血脉一样贯通全篇。但是,要想把中心论点阐述得具体、切实,就得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分解中心论点的根据一定要明确、统一,前后一致。分解出的分论点,既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要有外在的序列形式。每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构成部分,几个分论点的综合就是中心论点。全文就是根据分论点的序列展开的。
(2)安排分论点的的序列。
明确了有几个分论点以后,要把它们排列起来。安排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和分论点的内在关系作全面分析。可以分成几个方面一一论述,也可以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轻到重地论述。这也就是前面所讲的两种情况,并列关系和递进关系。
把将要写到文章里的材料,根据分论点的需要分组,属于同一分论点的材料放在一组。有几个分论点,就有几组材料。到撰写时,写到哪个分论点,就自然用到哪个材料。
思考题:
1、
2、
3、描述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