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文:浅谈教师如何保持幼儿在游戏中的愉悦性

(2011-05-17 13:52:13)
 

内容摘要:在幼儿园中,幼儿园游戏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分为活动性与安静性游戏,智力与体育的游戏,集体与个人的游戏,使用器械与不使用器械的游戏.不论是哪一种游戏活动,幼儿都可随自己的兴趣进行游戏,不需要由别人强加或批准.在游戏活动中,能使幼儿的模仿,好奇,好探索的愿望得到满足,从而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积极的交往和做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支配自己,协调与他人的关系,这种能力的获得对以后成长 至关重要,游戏还有助于巩固与加深知识,发展幼儿各种认识能力,开阔幼儿的眼界,幼儿的生活内容愈丰富,知识愈多,想象愈丰富,游戏活动的内容也愈充实.。在进行游戏活动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尽量不干扰幼儿游戏的进行,以免影响幼儿游戏的真实感情,对幼儿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与支持,对不正确的要及时矫正,教师还要注意不要盲目地追求结果,要使幼儿愉快地,自然地结束游戏.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中,幼儿的游戏比例占了一日活动的绝大部分,游戏中潜藏着许多的教育因素,同时游戏满足了幼儿的意愿,给幼儿带来极多的快乐,因此幼儿园游戏也是一种愉悦的活动。在愉悦的环境中幼儿能够逃避不愉快的现实化境和气氛,产生愉快,肯定的情绪体验,改变受挫的情绪状态,从而间接实现对行为的控制,而轻松愉快的情绪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又有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如何让幼儿在游戏中保持愉悦情绪,让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成了我们思考的问题。

在幼儿园工作的一学期中,我对大班游戏开展情况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从所看到的许多案例中,更进一步激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以下是我在幼儿园所观察到的案例:

案例一:

幼儿游戏开始了,欣欣被分派到了图书角,她慢慢地来到了图书角,在书架上找了半天,她拿起了葫芦娃翻了几页又换了奥特曼的书,过了不多时撅着嘴又换了成语小故事的书,短短几分钟换了好几本书,可是一本书都没有看完……

分析:

从欣欣的行为和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在图书角的游戏中并不快乐,原因有:(1)提供的材料不能吸引她,幼儿喜欢内容、书面都完整崭新的物品,旧的、老的物品很难吸引她们的视线,引起他们的注意。(2)老师帮幼儿选择的游戏区域不一定是幼儿感兴趣的,甚至会使幼儿产生消极情绪。(3)图书角是培养耐心的地方,欣欣小朋友比较缺乏些耐心,所以在图书角他表现地很没有劲。

案例二:

在一次游戏活动中,娃娃家的坤坤“爸爸”一直带着宝宝往外面跑,不是看看表演,就是去点心店瞎逛,也不带宝宝回家,这时教师就扮起了妈妈的角色,介入到游戏中,对“爸爸”说:“我们宝宝好像很累,我们带她回去休息一下吧。”回到家我有意无意的提醒“爸爸”宝宝有些什么情况就应该怎么做,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坤坤“爸爸”好像压根就没有当教师是老师一样,完全融入到这个家中。

分析:

这时幼儿自己创设出来的一个崭新的游戏情境,但是她们没有足够的经验进行下去,教师便可以以游戏中角色的身份来帮助幼儿获取经验。这种方法下幼儿不会感受到老师的直接干预,而是感受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体验到了游戏中的愉悦感。

案例三:

游戏结束了,可看到洋洋仍然在超市里面买东西,老师叫了一下让他回去,就去看别的区域了,回过来却看到他把买的东西不停分发给每个娃娃家的宝宝,这时候教师很生气:“游戏结束了,应该把东西都放回去了,你干嘛还去拿出来?”洋洋低低的说:“要过年了,我想买点年货分给邻居,让大家过个好年……

分析:

幼儿时常会有一些不同于成人的心理,继而做出一些不能被成人理解的事情。而教师没有了解更多的原因就对幼儿进行了批评,无疑使幼儿产生了一种消极心理,可能会使幼儿对游戏丧失兴趣。

二、问题分析

从以上三个案例可以看出在幼儿园中幼儿游戏的愉悦性跟教师的行为时密切相关的。

首先,反映在教师对游戏的指导准备上。案例一与案例三中由于教师的准备、观察和指导有一定的不足,幼儿的愉悦性在游戏和在游戏没有得到体现,反而产生了一些消极的不良影响。

其次,教师的指导方法直接影响了游戏的顺利开展, 游戏进展顺利后给幼儿带来的愉悦情绪。案例二中,教师采用了交叉式介入游戏的方法,用角色语言帮助孩子解决了游戏中碰到的问题,使游戏得以继续进行下去,丰富了游戏的情节。既帮助幼儿解决了难题又使幼儿感受到了快乐。

再次,教师的评价也影响到幼儿游戏的兴趣体验。案例三中,游戏老师缺乏充分的观察,做出了主观的评价,严重影响了幼儿游戏的情绪,也将影响孩子今后游戏的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幼儿园游戏如何体现游戏的本质特征,如何使幼儿在游戏中保持愉悦性,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建议:

三、建议

(一)区域的创设

教师创设的区域是否充分决定了幼儿的兴趣及游戏的质量,因此我认为充分的创设是保持游戏愉悦的基础,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区域的安排。它可以包括以下的三点(1)区域的数量。在区域数量的提供方面,首先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不是数量越多就对幼儿的帮助就越大。在这一前提下,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队各个年龄班提供一定数量的材料,并保持有效的指导。(2)区域的材料。区域材料要安全,卫生,环保。特别注意废物利用,平时生活中的许多废旧物品,如牙膏盒、牛奶瓶、废纸箱、可乐瓶等等都是区角活动中的好材料。这些废旧物品取之不尽,用之不厌,既丰富了操作材料,又节约了开支。同时为幼儿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老师和小朋友都特别放得开,玩得特别尽兴。(3)区域的摆放。由于操作的材料不同,所以幼儿之间的交流也是不一样,如:绘画区不需要幼儿太多的交流,所以比较安静。而在科学区,幼儿是共同发现,共同来探讨问题,所以比较热闹。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将安静和吵闹的区域分隔出来。但是这其中也要注意不能过多分隔,以免完全阻断幼儿之间的交流。

2、目标的制定。在保持幼儿愉悦的基础上,目标的制定也是重要的环节。在每次的晨间区域目标制定中,总会有一个中心目标即重点指导。目标的制定保证着幼儿有方向的发展,针对于一个重点进行指导,也有利于教师的评价与完善。

(二)教师的观察指导

教师是观察者、参与者、指导者、评价者。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指导幼儿游戏,首先要观察幼儿,准确地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从客观实际出发,给幼儿做出适当帮助,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为了保持幼儿在游戏中的愉悦性,教师的指导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果不慎采用了错误的方法,便会在幼儿的游戏中产生一种消极的作用,阻碍游戏的进行。我便以角色游戏的指导来谈一谈,角色游戏中最常用的指导方法是角色扮演法,它是指教师受幼儿邀请或主动扮演角色介入游戏,通过幼儿与教师,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达到指导的目的。但是角色扮演法并不是在任何情境中都适合教师运用,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如:小班幼儿就比较适宜平行介入法。小班幼儿善于模仿,教师可在幼儿游戏附近,玩与幼儿相同或不同的游戏,引导幼儿模仿,起到暗示作用。而当幼儿在幼儿中出现严重违规或危险的攻击性行为时,教师应用垂直介入法来制止幼儿出现的问题。所以在角色游戏中要保持幼儿的愉悦性,教师要因游戏情境的不同而异,灵活应变,正确使用方法。

(三)师幼的评价

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讲评,可以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游戏,促进游戏的发展。在游戏的讲评过程中,教师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讲评。保持幼儿的游戏是一种愉悦的情绪下结束的,更要引起幼儿对下一次游戏的兴趣。

幼儿相互间的评价即让幼儿进行自我反省,互相关注,互相学习,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使幼儿的游戏水平不断提高。

综上所述,保持幼儿游戏中的愉悦性的确关系到很多的方面,它包括了最主要的区域创设和指导。区域游戏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给幼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了他们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教育者要把努力把区域材料的提供尽可能体现层次性、挑战性、情趣性。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让我们的孩子在玩中学,拥有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