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论语·述而》
近来喜读语录体,如陈丹青录其师木心课之《文学回忆录》,如叶嘉莹录其师顾随之《顾随诗词讲记》。不求名,不图利,博识率性,谈文学讲诗词,而处处可见“我讲课,是要你们自立,自成一家,自成一言。这过程是很漫长的”;“读书是为的锻炼字法句法,最要紧的还是实际生活上用功”之谆谆教诲。
夜读《论语》,亦是语录。木心语:“古希腊人称荷马是诗人,诗人就是荷马。中国人称孔丘为‘子’。开口‘子曰’、孔也不称。欧洲人称新旧约为‘书’。”“诗人、子、书,是最高尊称。”于是,从孔夫子弟子口碑相传中,我仿若亲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子之形貌,“夭夭如也”。(注:ⓐ申申——整敕之貌
ⓑ夭夭——和舒之貌)
传说中的老夫子原来如许活泼,如许鲜活: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大画面,大命题。
“食不语,寝不言”。——非人到中年,不解其义,不知其味。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三字成诗。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悄悄幽了一默。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表里一统之喻,读之文采菲然。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人施教,典型个性化教学方案。
“未知生,焉知死”。——有些许“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绘事后素”,四字翩然若画,引人神往。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可“歌”可“泣”出于此?
…………
难怪木心赞:“整本《论语》,文学性极强,几乎是精练的散文诗。”
喟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之颜渊,道“子在,回何敢死”之颜渊,子谓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于吾言无所不说”、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之颜渊,终逝于夫子之前,时夫子七十一。子哭之恸,“噫!天丧予!天丧予!”“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哭天怆地之态,宛然纸上,令人动容:“天老爷要我的命呀!”“我不为这样的人伤心,还为什么人伤心呢!”夫子不赞厚葬,故叹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师徒情深若此!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大实话,有杜诗“老去诗篇浑漫兴”之况味。季羡林先生于80高龄之际,怀念其高中国文老师董秋芳先生,曾有一语,更是讲得明白无误,“总之,写文章必须惨淡经营。自古以来,确有一些文章如行云流水,仿佛是信手拈来,毫无斧凿痕迹。但是那是长期惨淡经营终入化境的结果。如果一开始就行云流水,必然走入魔道。”吾辈应修心与修命兼顾,不然何来七十、八十?
木心描画心中的大师相:“高大魁梧,黑肤,声洪亮,一点没有南方文人的娘娘腔。”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的夫子即是如此大师相的吧!
想来释迦牟尼慈悲有加,也是位好老师。
看,他于提问者总是鼓励有加,有问必答,必道“善哉!善哉!”“如汝谛听,当为汝说。”如对《心经》之舍利子、《金刚经》之须菩提、《无量寿经》之阿难、《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文殊师利、《药师本愿功德经》之曼殊室利……不胜枚举。
耶稣对门徒偏爱有加,也算好老师:“但你们的眼睛耳朵有福了,因为你们看见听见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所听的却没看见、听到。”
他的率直不虚伪,亦为我所喜:
“门徒说:主,容我先回去埋葬父,再回。
耶稣说:让死人埋葬死人,你就跟随我吧。”
“一日耶稣坐席,一些税吏与罪人来,与耶稣和他的门徒同坐,吃饭。法利赛人见,就问门徒:你们的先生何以同罪人、税吏吃饭?耶稣答:健康者无须医生,只有病人需要医生。……我本非来如今义人,我来召集罪人。”大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之慨。
夜深一灯,独阅群书,而众师丛立。
我心中的好老师是这样的:
“希望大家读《道德经》。有疑难,有问题,可以找我。电话是(718)5261357,我总在家的。”木心语。
“我虽然不教你们,不过要是遇到了国学上的难题,你们可以来问。我喜欢勤学好问的学生,别人不识的字,我识,别人不懂的篇章,我懂。你们不论来问什么问题,我都会予以解答。”刘文典语。
“寅恪先生的考据方法同吕德斯先生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说空话,无证不信。二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常想,寅恪先生从一个不大的切入口切入,如剥春笋,每剥一层,都是信而有征,让你非跟着他走不行,剥到最后,露出核心,也就是得到结论,让你恍然大悟:原来如此,你没有法子不信服。”季羡林语。
默默怀想丹青这批孩子当年围坐一圈,夜听木心讲课之情景;静静心想民国大先生三尺讲台之各各神彩;亦遥遥追想夫子门生们垂手肃立,静听谨记之样子。木心叹“群公有师我无师”,吾生也晚,失师久矣,追师不迟!
小区里,春天诞生的小野猫们,在人们的爱心关怀下,已长成大猫。个个体态雍容,见人不避。何止不避,主动近人。吃食亦是光明正大,大摇大摆。因着食源充足,众猫并无抢粮或储粮之举。素日里臃懒晒日,不见摩拳擦掌,翻墙上树,练兵备战。
记得小时乡间之猫,即使是自家主人,亦是难以捉之。柜下床后,百般呼之不得。喂食之后,人即避退三尺,稍近,猫即咆哮,六亲不认,乃护食之本能。
我今见猫,既喜且忧,万一不期来了捕猎者,猫们岂不无端遭殃?可见,困厄、窘迫、危机、灾难,俱是天赐良师!
后记:
两天重度雾霾,免了晨走。夜接送儿之上下课,晚九时,坊间犹见人群几簇,乃下棋纳凉者。顿觉啼笑皆非。立冬已过,江南犹春犹夏犹秋。惟望周末朔风起,雾霾尽,还我一番天清气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