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野娃
野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62
  • 关注人气:1,27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陕西石窟]  玉华宫

(2014-09-09 20:53:43)
标签:

石窟

陕西

铜川

玉华宫

游记

分类: 石窟造像

        玉华山、玉华宫、玉华寺、肃成院,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一个地方——唐太宗的避暑离宫乃至玄奘法师的译经、圆寂地。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这还是2010年秋的行程,自富县石泓寺折返后第二天的寻访。

       玉华山位于今耀州市印台区即古同官县西北40余公里玉华镇境内,西、北两面分别与黄陵、宜君县接壤。

       不用说,这又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当然,更大程度上不是冲着李世民,而是因了玄奘。

       头晚投宿宜君。为了节省时间,没入城里,就在城边找了家小旅馆住下,次日一早,沿山路往西南斜插而去。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途中先寻访了秦家河摩崖造像,结果令人十分沮丧。

      秦家河摩崖造像开凿于北魏、隋唐,共四龛一窟,2003年公布为陕西第四批“省保”,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四龛”早被采石场分崩离析,“一窟”虽存,但造像几被盗凿一空,窟内更为珍贵的“再现当年玉华寺迎接玄奘西天取经归来盛大场面的礼佛图”精美线刻,也已难觅踪影。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玉华宫始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赐名“仁智宫”。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大事扩建,并改称“玉华宫”。崇信佛教的唐高宗李治继位后,于永徽二年(公元651 年)改“玉华宫”为“玉华寺”,这片山林始成佛教胜境,直至安史之乱荡为平地。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作为景区,旅游开发总少不了添足之作,但偌大的山林,自然的气息依旧遮掩不住,尤其被称为“东宫”的郭玉沟,处处挥洒着秋天的清朗。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峡谷深处,一段圆弧形的绝壁上方,开凿有一排洞洞相通的石窟,一挂瀑布从山顶倾泄而下,使这座石窟顿时有了些“水帘洞”的意味。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石窟内并无造像,窟壁与窟顶被早年的饮烟熏得乌黑,窟内面积硕大,可以存贮足够的粮草,而窟口高悬的瀑布又提供了用之不竭的天然水源,所有这些,都具备了“生活窟”的典型特征。同时,石窟高悬于绝壁上方,无台阶通达,仅能凭借吊索出入,想来当初凿造时,亦充分考虑了防卫功能。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肃成院原称肃成殿,坐落在兰芝谷,是昔日玉华宫“五门十殿”庞大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唐高宗李治改宫为寺后,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玄奘法师奏请并获恩准,奉敕携四大弟子及众大德高僧来此潜心译经,经四度寒暑,于龙朔三年(公元663年)译成600卷20万颂《大般若波罗密多经》。与此同时,玄奘还与弟子窥基一起,在此创立了佛教法相宗,盛极一时,影响深远。

       玄奘大师一生译经1335卷,其中682卷是在玉华寺完成的。因此,玄奘亦被佛教界称为“玉华法师”。如此说来,玉华山与玄奘法师可说是相互成就,同辉共荣。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玄奘纪念馆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大唐三藏圣教序(绢本手卷)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善业泥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唐广明元年(公元880年)经幢1998年出土于下高埝文家寺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经幢,黄堡镇圪罗寺原物1957年第二批“省保”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在玉华宫的日子里,玄奘法师就居住在肃成院内,他在这里率众弟子开凿石窟,潜心礼佛,翻译经卷,教徒授众。

      坐落在玉华宫“正宫”肃成院山崖下的石窟,就是当年玄奘法师礼佛、讲法、译经之地。石窟群由敞廊相连,窟内风化剥蚀严重,当年模样已无可揣摸,但门楣上的娑罗树、执戟力士等浮雕纹饰,虽经一千三百多年风侵雨蚀,仍能依稀看出大致轮廓。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玄奘法师在石窟内敬造释迦佛像供养,现仅存莲花宝座。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为翻译《大般若经》这部佛经巨著,玄奘法师几近耗尽气血,再译《大德经》时,已然力不能支。更为不幸的是,麟德元年(公元664年)正月初九傍晚,玄奘法师前往院后石窟礼佛,经过窟前排水渠时不慎跌倒,伤及胫骨,静养数日不见好转,终于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夜半溘然长逝。唐道宣《续高僧传·玄奘传》载:至五日中夜,弟子光问曰:“和尚定生弥勒前否?”答曰:“决定得生。”言讫气绝。卒年六十五,僧腊五十二。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考古发掘出的排水渠,出土唐代文物若干  

[陕西石窟] <wbr> <wbr>玉华宫

(10100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