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时间:2006年10月2日
无门票 无停车费 无食宿

在“国6”名单里,湘峪村是以“湘峪古城”的名义跻身其间的,足见业界从文物角度对其明代城垣存世状态的认可。
湘峪辖属郑村乡,是沁水县最濒西南界的一个村子,翻过南面一道山梁即是阳城地儿。
起初,曾百思不解这样一个北方山村如何会取名“湘”。后来才知道,村子早先叫“相谷”,因村庄倚山面水,有儒雅之士便给“相谷”两字分别加上了山、水的偏旁,于是村名就变成了“湘峪”,顿时显得灵秀起来。
村名改于何时无考,但村子草鸡变凤凰发生在明朝末期。其时,村里孙家出了孙居相、孙可相、孙鼎相三位同时在朝为官,且皆贵为三品以上大员的亲兄弟。时逢明末乱世,看惯风云大势的他们已经预感到大明王朝的朝不保夕,为家族及乡邻安全计,三兄弟联手规划操持,自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至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毕十年之力,终于筑成顶宽4米、最高处25米、周长2300余米,险峻巍峨蔚成大观的湘峪城。

看得出,湘峪古城如今已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整饬,城楼显然是复建的,城墙也进行了找平补齐,从砖石的颜色上一眼就能分辨出新旧,那些新灰勾缝的青砖部分,明显是新补砌的。
旅游开发的迹象亦显而易见,河道这边平整出了一大片空地,估计将用作停车场。但一切设施尚未完善,距正式开放标准显然还有一段距离。



古城不大,也就一里方圆,城内主要街巷设计为“三横九纵”,在其之间则多以“丁”字小巷勾连,既方便邻里来往,也有利于防御。
古宅大多建于明末清初,以楼房居多,多为开放式的,也有少量四合院穿插其中。总的看,古宅整体风貌保存不错,尤其插建现象极为少见。
略感意外的是,当时这个地方已经比较有名气了,但国庆假期依然难觅外人身影。






人少有人少的好处,一来清静,二来天上掉馅饼也没旁人争。这不,在街巷里穿行的我们幸运地与村里的郝会计撞了个满怀。郝先生见到一副外乡客打扮的我们,非常高兴,热情地把我们让到家里休息,并打发人去拿钥匙,一会儿要亲自带我们去参观。
等钥匙的工夫,郝先生拿出村里收集的历史资料,给我们讲述古城的种种历史掌故。尤其知道我们自山东而来后,说话就更为投缘。
原来,孙氏三兄弟中的长兄孙居相,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及第后,初授山东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知县,任职期间卓有政绩,官声甚佳,离任时百姓跪哭相留,道路为之拥塞,其情甚为感人。
谈到这里,彼此之间犹如认了亲戚,异常亲热。老公恰好有朋友在平原工作,便把搜集孙居相为官恩县相关史料的任务揽了下来。其后,果然从县志中查阅到相关记载,复印后寄了过来,此乃后话。






众多古宅中保存最好者,当属孙氏三兄弟中老三孙鼎相的“都堂府”。
孙鼎相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曾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故“都堂府”亦称“三都堂”,又因其主楼高大恢弘,是湘峪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所以湘峪古城也被称作“三都古城”。

“三都堂”位于一条并不起眼的窄巷里,宅门东开,并不居于中轴线上,给人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门楼额题“文武衡鉴”,进门后是前庭,坐落有官厅与裙楼。




因孙鼎相先后出任过工部营缮司主事、兵部武选司主事、礼部主客司主事和吏部稽勋司郎中,故二门额题“四部首司”。


进得门去,一座高20余米的三开间五层楼房拔地而起,在不大的院落里,须仰头才望得见顶层。因孙鼎相有工部任职的阅历,有机会接触到西洋建筑,所以这座明末楼房的拱窗外饰,已经融入了西方建筑元素。又因其五层系不设窗户的开敞式设计,故俗称“了望楼”、“看家楼”。可以想见,按当初的设计,这座全城最高的大楼,一旦发生战事时,将是全城防御作战的总指挥部。




郝先生告诉我们,其实当初最为气派的还属孙居相的府第。
孙居相官至户部尚书,此前曾长期担任御史职务,其改陋除弊、惩腐倡廉之坚决果敢,威振朝野,人称“天下第一清官”。最终,他也是因敢于直言触犯龙颜而获罪崇祯,落得谪贬客死他乡的结局,一如他化作一片废墟的府第,令人不胜唏嘘。

从郝会计口中我们还得知,湘峪村里有煤矿,这些年来经营煤矿所赚得的钱,全部都用在了古城的维护建设上。闻听此言,不由得让我们对湘峪村的这些憨厚朴实的农民兄弟刮目相看。







在郝会计的带领下,我们还兴致勃勃地从南城墙上顺台阶深入城墙腹内,参观设计精巧暗藏机关充满神奇的藏兵洞。


藏兵洞集防御、屯兵、仓储等功能于一身,墙高壁厚,易守难攻,称得上冷兵器时代确保城池安全的钢铁屏障。


穿过藏兵洞,我们来到了古城最高处的西城楼上,俯瞰古城全貌。



湘峪古城,这座已有370多年历史的民间城堡,在一代代湘峪人的珍爱呵护下,以历久弥坚而又青春勃发的英姿展示在世人面前。在谈到今后的打算时,郝会计说,村里投入巨资维修古城,改善环境,就是想把四面八方的客人引进来,把湘峪古城这座代表湘峪历史的文化推出去,一切为发扬光大湘峪的传统文化而考虑,并不打算通过卖门票来赚取回报。
在写这篇博文时,专门询问了最近刚去过湘峪的博友,回话说现在依然不要门票。
想不到,七年时间过去了,湘峪人果然说到做到,他们岂止是令人刮目相看,简直是令人仰视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