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博[山东名人馆] 王献唐(下)

(2013-01-25 18:02:44)
标签:

金石

善本

鲁博

名人馆

王献唐

分类: 文博拾萃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之所以要把原本两篇即可完稿的博文再抻长一篇,是想单独说一说在“护宝南迁”中居功至伟的一位普通人,尽管这有些跑题儿。

    1937年12月27日辞别曲阜后,王献唐、屈万里、李义贵携带5箱凝聚齐鲁文脉精髓的珍品文物,一路颠沛流离,途经开封、郑州、汉口、宜昌、万县,历时近一年,远涉七千里,吃尽千辛万苦,几度险遭灭顶,最终在国民党元老丁惟汾和黄炎培的鼎力相助下,于1938年11月24日抵达战时大后方四川乐山,将5箱文物存放于大佛寺的天后宫。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这5箱文物包括2659册古籍珍善本,182件历代名贵书画,734件金石器物,是源远流长的齐鲁文化赖以代代传承的实物所系。

    战时环境下,早无建制可言,经费渠道也已中断。为图基本生存及保护文物所需考虑,在安顿好5箱文物后,王献唐、屈万里二人四处奔走于大学与学术研究团体之间,靠讲课费和稿费收入维持。

    而李义贵,则日夜守护着5箱文物,形影不离地陪伴了它们十三年。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在纪念追忆王献唐先生的时候,我们不应忘了这个普通而又伟大的勤杂工,尽管他目不识丁,没有留下只纸片语,但他同样功高盖世,同样是一位“护宝”英雄。

    简单地讲一讲他的故事吧,为免过于单调,讲述过程中我会不时插几幅图片作为调剂。当然,照片里的都是王献唐先生捐献给山东博物馆的文物,与李义贵并无关系。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护宝英雄李义贵  

     李义贵,1906年出生于济南历城县一个小山村里,家境贫寒,父母早亡,起初靠给人打工度日,后到济南城里拉洋车谋生。

    老李为人实诚,没话儿,就靠着他的敦厚拉主顾。王献唐常坐他的车,车资都是听凭王献唐给,多也好少也好,老李从来不计。也就是念他这般厚道,王献唐将其招入省图书馆做勤杂工。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书经直解》(清)张尔岐 撰  清抄本  1930年王献唐捐献给国家,次年《山东省立图书馆季刊》第一期《各界捐献古物图书一览表》中有记载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北宋哲宗绍圣三年(816)刻本,系益都李慎五于1934年前后从山西收得,后书归王献唐。1951年,王献唐将此珍贵的宋版书捐献给山东省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   

    “护宝南迁”时,王献唐想到了李义贵,老李二话没说,毅然告别妻子和刚满一岁的儿子,跟着王先生一路到了乐山。

    李义贵虽不识字,但也知道这5箱文物的金贵,于是恪尽职守,从来不敢有半点儿疏忽。

    开始时,老李还能正常收到王献唐汇来的津贴,后因王献唐身体不好,加之战乱加剧,终至失去联系。

    没了经济来源,李义贵便靠去江边码头搬运货物,担沙扛石,给人干零活,以及摆烟摊等,勉强糊口度日。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西京杂记》晋  葛洪 撰  明刻本  1932年王献唐赴扬州购得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旭斋零稿》清  宋书升撰  手稿本  宋书升,字晋之,号旭斋,山东潍县人,清代学者。此稿系王献唐三个月内两次购得,机缘巧合,始得全璧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全唐诗话》宋     孙源续辑  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清芬堂刻本  
    

     留在济南的妻子因生活所迫,不得已携子改嫁。数次打听始终未能获悉下落后,老李也在四川娶妻生育,一家人靠老李的那点儿微薄收入生活,日子过得极为艰难。

    即便在这种困境中,李义贵也没忘记自己的职责,守护国宝片刻不敢掉以轻心。

    四川天气潮湿,许多善本书籍和字画要时常拿出来晾晒,还怕被不良之徒发现了惦记上,老李只能起早贪黑,想尽办法掩人耳目,其中的种种不易可想而知。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汉竹邑侯相张寿碑》拓本    《张寿碑》,东汉建宁元年(168)立,1933年王献唐在拓本上题写多篇跋文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汉豫州从事尹宙碑》拓本   《尹宙碑》,东汉熹平六年(177)立,1932年王献唐在拓本上题写多篇跋文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拓本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153)立,汉隶成熟时期的典型作品。此拓系李文藻旧收藏,1920年王献唐题写跋文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汉庐江太守范式碑》拓本      《范式碑》,三国魏青龙三年(235)立,1931年王献唐在拓本上题写跋文并考释   

   抗战胜利后,王献唐积极请示将在川文物尽快运回山东。但由于内战爆发,存放于曲阜孔府的26箱文物,直至 19491211日才归建济南。而李义贵守护的乐山5箱精品文物回到济南时,已是1950年的1225日。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护宝南迁“三人组”中的原山东省立图书馆编藏室主任屈万里先生,后来去了台湾,曾专门著书讲述了护宝南迁的艰辛经历。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左为提供车辆搭载5箱精品文物南迁的省立医专兼附院院长尹莘农先生,右为曲万里先生  

     李义贵随守护十三年的5箱珍贵文物一同返回济南后,重新回到省图书馆工作。但这是改天换地后的省图,它虽然接纳了李义贵,但给其定的工龄是从1950年算起。

    无须拷问具体因由,这也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我想,大概由于李义贵十三年的含辛茹苦艰难护宝算不得“革命工作”吧!

    ……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工龄从1950年算起,工资待遇可想而知。李义贵要凭此养活一家六口,谈何容易。为贴补家用,没有工作的妻子只好去给建筑工地砸石子,李义贵常在下了班后去给妻子帮把手,直到妻子1971年去世。

    李义贵临终前,儿女们守护在他的榻前,问他还有什么话,老李什么都没说。但孩子们知道,南迁护宝十三年居然不给计算为工龄,是父亲心中一辈子抹不去的痛!

    忠心赤胆,义薄云天,让我们记住“李义贵”这个名字吧,鲁博能有今天之大观,同样离不开他的贡献。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捐其毕生,不留半点  

    书归正传,继续介绍王献唐先生吧。

    王献唐一生酷爱文物典藏,但他的爱是出于对华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大爱,所以他毕生倡导“变私藏为公藏”,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物典藏在陶冶人们情操方面的教化作用。为此,他身先力行,在1930年就发动并带头捐献古物。

    建国后,他也一直积极捐献文物。1960年去世后,其子王国华根据其遗愿,于1961年和1963年,分三批将先生遗存的古籍善本、名人字画、碑帖拓本、著作手稿等文物资料共计1690种、6245,全部捐献给山东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鲁博的馆藏。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王献唐之子王国华捐赠文物清单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刘墉行书轴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钱大昕隶书轴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潘思牧临文征明山水轴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吴大澄篆书七言联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丁启喆摹张士保画佛像轴  民国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傅增湘楷书七言联   民国  
    傅增湘(1872-1950),字沅叔,四川江安县人,别署双鉴楼主人等,现代著名藏书家。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191712月至“五四”运动前,曾入内阁任教育总长。在藏书、校书、目录学、版本学方面,都堪称一代宗主。此对联为傅增湘赠王献唐先生之作,“藏身百宋千元内,抗论先秦两汉间”是对王献唐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砖砚  东汉  一侧有“章和元年”(公元87年)铭文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汉司徒袁安碑》拓轴   民国  《袁安碑》,`东汉永元四年(92)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三国魏上军大将军曹真残碑》拓片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曹真碑》,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陕西长安出土。此碑隶书上承东汉遗韵,下启晋代书风,是研究隶书嬗变的珍贵资料。”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三国魏上军大将军曹真残碑》拓片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汉孙大安瓦量》拓轴   清  

     汉代孙大安瓦量原为孙观亭旧藏,1935年王献唐在拓轴上作题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提起这幅拓轴,还有一段感人的佳话。

    当年,孙观亭酷爱收藏,同时也是一位文物商,王献唐常去其处收集文物,两人既是交易伙伴也是朋友。当初王献唐先生看上了这幅拓轴,但孙观亭先生也不舍割爱。

    来,孙观亭先生临终前交待儿子,说家里的东西若要出的话,首先要尽着王献唐,王献唐不要的,方可卖给他人。嘱咐儿子,但凡王献唐要的东西,咱家多少钱收的,就多少钱给他,不准加价!

    在商居然不言利, 于人于事, 无不令人感慨系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王献唐先生捐献所用印章   

 

鲁博[山东名人馆] <wbr>王献唐(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