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响堂的片子有点儿多,掂量半天也舍不得舍,那就分两部分发吧。
先自曝一张,我知道许多大虾是不屑在这个位置拍的,但咱不是大虾,所以就很俗气地“到此一游”了,哈哈。

在北朝石窟造像里,论时间北响堂不是最早的,论雕刻北响堂也不算最好的,但若论及地势来,北响堂可能是最高的,上面那张片子和下面这张片子都能隐约看见大佛洞,是不是觉得有点儿高?
我觉得挺高,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感觉,即便云冈龙门敦煌麦积哥几个来了,估计也须仰视吧!

“国保碑”有好几块,就位置不太显著的这块汉白玉的最小,当然也最早,本身也应该有了点儿文物价值。

上山的路很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有枝有叶的,不乏味,但有些累人,台阶路么,每登高一步都要做功,真的是一步一叩两步一喘啊。或许这是当初老高家专门设计的,让你不得不低头,不得不叩首,一路顶礼膜拜。
豆豆儿不怕山路,它知道累了会有人背。


北响堂石窟分三个洞组,自北向南一字排开,间隔均匀,皆坐东朝西。每个洞组均有若干洞窟,其中主窟规模最大。
三个主窟开凿时间最早,其中北洞、中洞始于东魏,南洞北齐始凿,但三个主窟皆成型于北齐。其它洞窟多为后世续凿,主窟内也有后世续凿造像,最晚的凿于民国初年,跨度之大亦属罕见。

一番跋涉,首先抵达中洞。

中洞为“释迦洞”,主尊供释迦牟尼佛,左右为二弟子二菩萨。
至痛至惜的是,这些精美的北朝造像均已损毁,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头像,是后来补塑的。




忽略头部,但看其它,真的是很北齐很北齐,还有那“美丽的大脚”。


美丽的色彩。


俏皮的帽子和时髦的靴子。

面部虽被削掉,但颌下的胡须依然清晰可见。
胡须的样式,可以说很“胡”很“胡”。

注意下面两尊菩萨头部侧旁的破洞:

两龛之间的石壁居然可以凿得如此之薄,如此光洁,看上去,就像捅破了的锅底。
这是出自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匠人之手呵,由不得人不赞叹!

侧壁的佛像系明代补凿,因为年代晚,故而得以保全。

南洞统称为“刻经洞”,因主窟内外刻有大量经文而得名。








“大业七年……”
2号窟凿于隋大业年间,故称”大业洞”



精美的连珠纹据说从波斯传入,盛行于隋代



(11093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