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方面呈现出几个新的趋向:
1、重视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纲要》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认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它强调语言教育过程中重视语言交际的功能,重视学前儿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2、重视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发展。早期阅读指的是年幼的孩子,凭借变化丰富的色彩,生动形象的图画,相应的语言文字以及成年人的语言讲述,来理解读物的活动过程。《纲要》第一次明确地把幼儿的早期阅读方面的要求纳入语言教育的目标体系,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在近年的研究中,国际儿童语言界开始重视学前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将儿童语言的发展与儿童语音、语法、语义的发展并列,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四个重要范畴。有关的研究甚至将儿童语言的发展称之为“儿童语言发展的源泉”,因为儿童在早期与成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的语言倾向,给他们创造了语言学习的机会。
在现代社会中,人的阅读能力被看作是当今社会人们获得成功的基础,有关研究表明,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儿童需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形成自主阅读能力,儿童的语言会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因此提出进行《开展适合的早期阅读指导,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研究》。
二、研究依据
1、维果斯基理论:幼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过符号来帮助他们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因而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符号包括语言、图像、身体动作、音乐等各种不同形式的符号,语言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符号。
2、《英国基础阶段教育(3—5岁)课程指南》指出:儿童的“交流和语言的运用与发展是早期学习的核心”。要求教师“为幼儿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以及交流的可能”。
要“根据幼儿在阅读、写作和书写等方面的学习特点及表现,对幼儿的阅读、写作和书写进行专门指导”,“应帮助幼儿掌握理解阅读内容的方法”。
3、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要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三、研究目标:
1、能听懂普通话,会说普通话。
2、幼儿学会自主阅读,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
①增强对语音、语法的敏感性。
②提高语义理解能力。
③增加对母语文字的敏感性。
3、为幼儿提供宽松的、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
4、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者为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来拟订和实施行动计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在此用于研究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和学前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2、文献法: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在此用于研究和比较中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趋向,使中国幼教更好地和国际幼教接轨。
3、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在此适用于文字与非文字记录类型的材料(讲座、活动过程等),对材料(教材、反思)进行分析,同时专门收集有关材料,再进行评判分析。
五、研究时间和对象
研究时间:一年半
研究对象:幼儿园中二班——大二班幼儿
六、研究措施
幼儿的语言运用是指幼儿在学习和获得语言的过程中不断操作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现象。因此,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宽松的、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尽可能多地给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1、引导孩子学习自主阅读,大胆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幼儿自主阅读能力是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因为阅读是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历程,幼儿需要在阅读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途径,积累阅读经验,从而建立起自主阅读的能力。因此,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自己看图理解、讲述、归纳,不懂的地方自己提出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孩子。
如故事《泥巴怪物》的第一幅图中,就出现了“贺喜”这个词,这个词,中班孩子能理解吗?试一试吧,于是教师提问:“什么叫‘贺喜’?”开始孩子不理解也不敢说,这时,教师没有直接解释,而是鼓励孩子大胆地猜一猜,孩子放下了怕说错的顾虑,纷纷大胆地讲述自己对“贺喜”一词的理解:喜欢别人、高兴、人家结婚的时候大家一起去祝贺,这说明孩子对这个词义有一点点理解(猜测是对的),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故事进一步讲解,使孩子真正地理解了“贺喜”一词的语义。
《哈比猪童话》系列故事中的画面非常幽默、风趣,孩子们看了十分开心,教师便请他们讲述自己最喜欢的画面,并说出为什么喜欢?让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也为幼儿提供语言运用的机会。孩子们都能准确地说出图画的顺序数及其内容和原因,清楚地进行表述,语言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自然博物馆》阅读活动中,教师采取让孩子提出问题,大家帮助解决的自主学习方式来了解各种动物的外行特征和生活习性,孩子们学得很起劲,看得非常认真、仔细,能大胆地把自己不懂的或想认识的问题提出来,而同伴们也能主动解决问题,孩子的自主学习意识非常强。如在《灰喜鹊》活动中,一幼儿刚提出
“为什么饲养员不吹口哨,灰喜鹊就知道松树林有好吃的松毛虫?”这一有深度的问题,其他的孩子马上讨论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灰喜鹊是远视眼,能看见很远松树林上的松毛虫。
2、以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孩子把相关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的故事阅读联系起来。
孩子先前的知识经验,会影响他们目前的阅读理解。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与主题有关的生活经验、概念、知识和言语经验等)和当前的阅读联系起来。教师要时刻注意有意识地利用孩子已有的经验,促进当前的学习和理解,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在向家长开放的早期阅读活动《泥巴怪物》中,教师请孩子们发挥思维和想象: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小宝宝变得漂亮一些?孩子们说:给小宝宝洗脸、化妆。教师进一步提示: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化妆的?孩子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教师调动起来:贴黄瓜、做面膜、搽粉、画眉毛、涂口红、搽胭脂……他们谈得眉飞色舞,止都止不住,稚嫩的话语引来家长们的阵阵笑声。这样便将孩子们的化妆经验和阅读联系起来了,而孩子们对阅读活动也更加感兴趣,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以开放性问题引导孩子参与讨论;对儿童的回答,给予灵活的应对。
所谓开放性问题,指的是不能用简单的“是”或“不是”回答,也没有固定标准答案的问题。它更能促进孩子的观察和思考,有利于发现有趣的问题,得到多样的回答。如在《哈比拔牙》阅读活动中,教师就通过“皮皮的嘴里为什么会有黑洞洞?”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思考,孩子们一下便议论开来:皮皮晚上吃饼干、不刷牙、虫子蛀的……各种各样的答案也就随之产生。
当问题具有很多个可能的答案时,对孩子们的回答做出适当的反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很多时候,孩子口中得到的答案,并不是教师所希望的那个。“皮皮的嘴里为什么会有黑洞洞?”便是一个例子,孩子们通过思考做出的回答都是可能造成“黑洞洞”的原因,但却没有一个猜对,这时教师对他们的回答并没有迅速做出判断,简单地说“是”或者“不是”,而是把孩子的回答看成是一种信息加以考虑,利用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阅读指导:鼓励他们多思考,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孩子们却很想知道自己的预测和故事中实际发生的原因是否一致,这种带有不确定性的轻度紧张感,促使孩子们更加投入地学习阅读。教师请孩子们继续看第三幅图,让幼儿继续观察思考,通过皮皮的话:“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少一颗牙吗?因为我快长大了!”孩子们一下子便猜出皮皮换牙了。
总之,对于早期阅读来说,教师回答的弹性和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尽量鼓励孩子进行思考,给他们充分的运用语言的机会,而不是对他们的回答做出迅速判断。教师过于果断和权威的判断,会破坏孩子们进行思考的动机,或者阻碍他们说出那些还处于试探阶段的答案。这样,孩子可能会把时间用于考虑这个回答是不是教师所希望的正确答案,而不是去思考所有可能的答案。
七、幼儿发展状况
通过一年半的教育研究,幼儿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通过调查发现:100%的幼儿会听指令、看页码翻阅图书;90%的幼儿学会了看单页多幅图的连环画,讲述图画书、故事书的内容;
75%的幼儿能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98%的幼儿喜欢看书,开始对文字感兴趣,知道画面、文字、与口语有对应关系;实验班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明显高于平行班。
1、幼儿对语音、语法的敏感性增强。
通过早期阅读活动,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能力得到提高。无论是日常交往、回答问题,还是朗诵儿歌、讲述故事都能注意使用普通话,并注意语音、语法的正确性。如在学习了儿歌《吹泡泡》的基础上,教师请幼儿按照儿歌格式仿编儿歌,幼儿仿编出许多精彩的儿歌语句:音符是钢琴吹出的泡泡,花朵是泥土吹出的泡泡……而教师们通过和孩子们交谈、借班上课,更是感到实验班孩子的语言运用能力明显高于平行班。
2、幼儿的语义理解、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早期阅读活动,幼儿的语义理解、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引导孩子阅读图画的同时,教师十分注意丰富孩子的语言,如在阅读《哈比拔牙》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皮皮和哈比在拔牙时“跑”的样子,丰富了形容词“满头大汗”;而皮皮给哈比气得头上直冒火,图画书更是形象、生动,教师丰富了形容词“火冒三丈”。在日常教育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孩子们也能将阅读活动中学到的“满头大汗”、“火冒三丈”这些词汇灵活运用。这说明图画书的形象性、生动性,能帮助幼儿深刻理解词义,也促使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做到活学活用。
3、幼儿开始对文字感兴趣,建立了将画面、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能力。
通过早期阅读活动,幼儿建立了将画面、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能力,能做到眼、口一致。而对文字,幼儿也是越来越感兴趣,图画书中反复出现的人名、物体名称及各种词汇,幼儿都逐步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幼儿的书面语言视觉感知辨别能力得到提高,识字量大增。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