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二连城

(2011-02-23 13:49:14)
标签:

杂谈

十二连城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区东北双洎河南岸1公里处,是东周时期古城址自长兴办事处的盛庄村,经官亭乡的丑楼村,增福庙乡的曹庄村,至老城镇的辘轳湾村。城墙现存5段、总长1500米,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城垣的制做法为夯筑法,夯层厚15—20厘米,平夯窝直径6—10厘米,现城址上部散落有汉代砖瓦,下部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红陶和瓦陶残片,纹饰以绳纹为主。2009年3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城址东南部进行了小面积发掘,揭露多处灰坑、水井等遗迹,出土大量战国时期各类实用器物残片,主要有筒瓦、陶拍、陶量、陶钵、陶罐等,经考古调查、发掘得知,十二连城是一处面积大且内涵丰富的具有重要历史研究价值的战国城址,为研究该地区的历史沿革与发展以及同新郑郑韩故城的关系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实物资料。2000年9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ttp://www.changge.gov.cn/cgcms/html/1468/2010/20101125145839617256151/20101125_150056.071.jpg十二连城的传说:为什么叫“十二连城”呢?按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的说法是:“十二连城在县(老城)西北五里,形势弯环,连绵不绝,故曰连城。”这弯环连绵的十二连城,是怎样形成的呢?民间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春秋时代的郑国执政子产,为官清正,作风民主,他积极鼓励群众提建议,想办法,发展生产,富国强兵。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境地。他还十分关心人民疾苦,把自己的轿子拿出来,让老弱妇孺过河用。他生不占民利,死不占民地,死后让儿子把他葬在陉山顶上的石头堆里。老百姓对于子产的死非常悲恸,于是在今高庙郭村东,男女老少含泪捧土为子产建台立祠,要让他四时享祭,常留人间。老百姓的这种虔诚精神,感动了天神黎山老母,老母用黄布袋,背了一袋子土,送到子产台上,然后沿着金鱼河慢慢离去,她边走边抖她的袋子,把残留的土撒在她走过的路上。谁知次日天一亮子产台竟长成了一座巍峨的土山,撒落的残土便成了逶迤十余里的“十二连城”。这样的传说,自然是不可信的。

十二连城的形成:那么“十二连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是什么时代出现的呢?经考古学家实地勘察鉴定:现存在的城墙上,仍可清晰地看到厚约18~20厘米的夯层,说明完全是由人工夯筑而成的。同时在夯层中,还发现直径10厘米左右的棒夯或捆扎棒夯的夯窝。在城墙的表层和墙体附近,曾出土过青铜戈、剑、箭簇等兵器文物,墙体深层内涵,没有发现秦汉及其以后的遗存物。因此可以断定十二连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人工修建的。以“十二连城”蜿蜒曲折的走向,连绵10余里的长度判断,它不像是一座城邑的城墙,而可能是用于防御的边墙——即长城。从历史记载和地理位置去考察,十二连城可能是战国时代的魏国长城。但后人们见到是断断续续的十二段墙体,所以当地群众便把它叫作“十二连城”了。是河南长葛市重要文物古迹之一。1981年长葛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十二连城城址作为隋至唐时期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其它地区的十二连城

山西省临县正觉寺十二连城

  位于临县曲峪镇正觉寺山梁上。指的是的12株古柏。据介绍,这12株侧柏为唐代种植,距今已有约1300多年历史。12株古柏株距均匀呈“一”字排列,犹如一座绿色长城,故称“十二连城”。1993年,省政府将“十二连城”列为全省首批重点保护古稀珍贵树木。这些古树最高的近20米,低的也有8米;胸径最粗者1.53米,需两人才能抱拢。近年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古柏的树根盘裸露在地面上,有的成为悬根,两侧的侧根无处伸展,再加上当地农民土地耕种、公路施工等原因,“十二连城”的立地环境形成一个距地面数米高、孤立的土台,土台含水量极低,蒸发很大,使得古柏长势衰退,有3株已奄奄一息,处于濒危状态。

山东德州明代的十二连城

  位于山东德州,是明太祖朱元璋之燕王朱棣进行的3年“靖难之战”中修建在德州城北的防御城营。明建文元年(1399年),刚刚做了皇帝的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允炆决定削藩,而燕王朱棣是其提防与整治的重点。于是派都督韩观屯兵德州驻防演练。同年8月,燕王北平起兵,“靖难”开始。惠帝朱允炆命大将耿炳文率兵 30 万御敌,未果。10月又命李景隆为大将,于德州合兵 50万攻燕,过营河间。12月,李景隆战败,退回德州休整。其间,都督韩观即在德州卫城以北(在今德州德城区天衢办事处及二屯镇境内)修筑了“十二连城”。明初开始,运河漕运日益兴旺发达,因河而兴的德州便成为朝廷重要的仓储基地,大批的军粮和官方物资被储藏在运河东岸一带的仓库里。“靖难之战”发生后,为了保护这些重要的粮食和物资,需要众多军队把守,“十二连城”就是这些护仓军队和准备抗击燕军的“南军”将士屯兵驻防的地方。因为这些城实际上都是兵营,所以当地百姓也把“十二连城”叫做“十二连营”。 1400年5月,李景隆又奉命率军攻燕,大战于白沟河,再遭败绩撤回德州;而燕将陈亨、张信则乘胜追击攻占德州,缴获军粮百万余石,再攻济南未果,撤回德州。9月,都督盛庸、山东参政铁铉等率军与燕军交战,收复德州。惠帝遂命盛庸为平燕将军,在德州屯兵备战。明建文三年,盛庸率兵20万攻燕,激战于夹河,惨败后又退至德州。燕王朱棣率部追击,仅在德州一带就先后击败过明廷大军80余万,最终成了明朝的永乐皇帝。由此可见德州及建在德州的“十二连城(营)”在这场征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据史料记载和后来有关部门的考证,明德州“十二连城(营)”遗迹,南起北营、张庄,北至哨马营,西倚运河,东至长庄王家道口,南北长约 10里,东西宽约 5 里。从南至北依次为:鲍家营、夏家营、王家营、大营(何家营)、肖家营、中营(顾家营)、北大营(瞿家营)、薄荷营(白贺营)、连营(钱家营)、陈家营、半边营(边家营)、哨马营。全部城墙都是由夯土筑就,多成正方形,少有长方形,大多为四门,城墙上多有“马面”图案;城墙四周脚下均挖有城防壕沟。其中边家营只有东西两墙,而无南北城墙,城中由南北向一条大道贯通,因此又被称为“半边营”。如今德州明代“十二连城(营)”的城垣或成村庄房基地或成耕地,已经难以追寻。只有在此地先后出土的铜制火铳、火炮、泥弹丸等,能够成为当时那场争夺皇权战争的见证。

陕西渭南潼关十二连城

  十二连城是建在禁沟西沿用于通讯报警的古代军事设施。在古时,它与北

边的潼关故城、南边的秦岭以及眼前的禁沟共同组成了一条“飞鸟不能逾”的坚固防线。十二连城始建于周至秦孝公九年,公元前353年连接为城。至唐宋时期加强修补,日趋完善。

  十二连城南起秦岭蒿岔峪口,北至潼关古城约两公里处的石门关(今王家园附近),每三里打一土墩,共打土墩17个,俗称烟墩,又叫烽火台,烽火台以土筑成,方梯形,底边长10.5米,高7.6米,夯层9—14厘米。上置烟火,下设守兵,每三里为一城,每城设百人,设火器兴驽联络呼应,遇有变乱就焚烟举火以报警。

  十二连城拱卫着禁沟天险,禁沟也因十二连城而更加险要。有禁沟和十二连城的蝉联才使得潼关古城固若金汤。《潼关卫志》载:“右设十二连城于禁沟之西,由南郊以抵山麓计三十里,而十二连城是三里一城也。每城设兵百人,而于中城益其兵,多设火器矢石,联络呼应,疾若风雨,即有百人之众,岂能超越而飞渡耶。故守关而不守禁沟者,守犹弗守也,守禁沟而不建十二连城者,守犹未善也。市尤一室之内,杜门塞窦,以防鸟雀之入,而忘闭其牖也。”说明、十二连城三者相互依存的唇齿关系。

  由于战乱及年久失修等原因,十二座城池已损毁殆尽,现仅存17个烽火台,由北(王家园)至南(秦岭蒿岔峪口)分别为第一至第十七墩。

  1992年4月,十二连城被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

山西省朔州市民居十二连城

  在朔州市市区西南15公里的朔城区寇庄村,有一处风格独特的民居十二连城,这是民国时期朔城区一带有名的绅士李澍洲修建的。

  雁门关外至内蒙古南部一带,有句俗 话叫做 “汉人有钱瞎

修盖,蒙人有钱游五台”。李澍洲是个汉人,也不例外。他有了钱,就在朔城区寇庄村修了一处院落。这院落挺有特色,专门请偏关的匠人修建。在一座四面石窑围成的大院中间修了一座名为十二连城又叫八海窑的一栋石窑。所谓八海窑,就是从四面看,都是一般大的三间石窑,十二间窑互相连通。院内每间石窑前墙和各个大、小院门前的石头都一寸三錾,十分平整。院外窑墙上留有拴马石环。石窑有明室、暗室,都很宽敞,特别是西窑里面能耍开连枷打场。所有窑顶上全铺方砖,又平又光,能晒粮食。十二连城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栋两面开窗的平房,名为过庭,主要是供长工吃饭用。院子的东北方留有大门一座,东南部和南部各留小门一座。院子建好后,李澍洲在大门旁自题“半村半堡,可耕可读”八个字,又在东南边的小门上自题一联:“常耻躬之不逮,欲寡过而未能,”横批是“静远”,又请当时的朔县县长、有名的清官纪泽蒲给大门上题几个字。纪泽蒲说:“我不能给你题,题了怕不符合你的心思哩。”李澍洲说:“不用担心,你怎题也能。”纪泽蒲提笔写了“谁院”二字。李澍洲看了不住地点头。这处院落除了十二连城两侧的平房拆毁以外,其他仍在,上面的对联和题字清晰可见。这样一处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居,没有列为国家保护文物,也没有辟为旅游景点,现濒临破毁,实为一件憾事。http://www.changgeoa.8866.org:7002/cgtk/UpLoadFile/200543061926470.jp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