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暑假数学小论文《圆周率——派》

(2015-10-13 16:32:58)
标签:

数学小论文

圆周率

分类: 淘淘之成长(五年级)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文/周彦希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盖房子需要数学,买衣服买生活用品需要数学,做家具需要数学· · · · · ·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

        当我看到圆这一单元时,咦?这个奇怪的符号π是什么?接着看了看下文,”早就有人研究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pài)表示。”

        古希腊作为古代几何王国对圆周率的贡献尤为突出。第一个用科学方法寻求圆周率数值的人是古希腊大数学家阿基米德,他在《圆的度量》(公元前3世纪)中用圆内接和外切正多边形的周长确定圆周长的上下界,从正六边形开始,逐次加倍计算到正96边形,得到(3+(10/71))<π<(3+(1/7)) ,开创了圆周率计算的几何方法(亦称古典方法,或阿基米德方法),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π值。开创了人类历史上通过理论计算圆周率近似值的先河。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0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

     

        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圆周率好比这个“理”。有了圆周率仅解决了困惑众多数学家的三大著名几何问题之一的化圆为方的不可能性更为后续的数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因此,圆周率的理论和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数学水平,所以才有这么多的数学家孜孜不倦的研究。1761年约翰·海因里希·兰伯特证明了π是无理数。1775年欧拉指出π可能是超越数。1882年林德曼证明了圆周率是超越数,圆周率的神秘面纱就被揭开了。2011年10月16日,日本长野县饭田市公司职员近藤茂利用家中电脑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10万亿位,刷新了2010年8月他自己创下的5万亿位吉尼斯世界纪录。

        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π =3.14159265358979323······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指取它的近似值,即π≈3.14。如果用C表示圆的周长的话就有C=πd或C=2πr这两道周长的计算公式。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²。

        这时我在书中看到了一个令我有些小疑惑的题目:S=πr²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它能浇灌的面积是多少?通过对π、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了解,我对圆还是稍稍理解了些,想了一会儿,头脑里渐渐理出了一条比较清晰的思路:S=πr²,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而这10m就是圆的半径,再用半径乘以3.14(π pài)列式是——

                                                           10×3.14

                                                        =31.4m²

                                              答:它能浇灌的面积是31.4m²。 

         想来想去又觉得有些问题,仔细多读了几遍这道题目,乍一想,自己做的题目问题可大了。S=πr²的意思是—圆的面积=π乘以半径的平方,既然公园草地上一个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0m,那么从题目中可以看出半径是10m,代入计算公式,就可以知道,半径的平方应当等于10×10,半径的平方再乘以π也就是3.14,最后得出的结果是——

                                                        =10×10×3.14

                                                        =100×3.14

                                                        =314m²

                                              答:它能浇灌的面积是314m² 。

        数学是很奥妙的,也是很灵活的,数学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通过这次预习,我明白了怎么求圆的周长以及圆的面积,更让我知道了有关于圆周率的一些重要知识,为我在数学成长路上,增添了一份又一份的好知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