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留痕:你从哪里来,我的压力?

标签:
教育北京教育压力 |
分类: 麻雀的小粮仓——媒体留痕 |
你从哪里来,我的压力?
发表于《北京教育》普教版
安全,时刻高悬头顶的刀
要说现在学校里什么最重要,不是校园建设,也不是教学工作,而是安全。近年来几起针对学校的伤害事故,无疑给这根已经很敏感的神经,又紧了紧发条。作为直接和学生打交道的老师,这根弦绷得更紧。课上课间,上学放学,校内校外,时时处处都提着心,吊着胆。说不定哪个环节没注意,哪个学生就会给你捅个窟窿,让你不得安生。安全责任,就像一把利刃,时刻悬在老师的头上,横在老师的心里。
材料,永远填补不满的洞
听一位老师感慨:“什么时候才能静下心来教会儿学啊!”是啊,现在附加在老师身上的额外事务太多,许多学校里的骨干老师更是应接不暇,不必说是学校里的各种表格、材料需要整理上报,单就是自己的哪一堆东西,就让人头疼不已了。且看某校一位老师的资料清单——读书笔记每学期不少于10000字,政治学习笔记每学期不少于5000字,理论学习笔记每学期不少于5000字,听课记录每学期不少于20次,课下辅导记录每学期不少于20次,家访记录每学期不少于10次,教学反思每学期不少于10篇不少于10000字,教研活动记录每学期不少于20次……除了这些之外,各种有用没用的计划、总结一个接一个。这些名目繁多的任务,就像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淹没了老师们大部分时间。静下心来备备课,上上课,批改批改作业,甚至都成了一种奢望。
家长,众口难调的要求
“不怕家长提要求,就怕家长有‘文化’”。有老师这样感叹。事实上,仔细想一想倒也不是没有道理。以前,学生的家长没有文化,把孩子送到学校对老师说:“孩子交给您了,不学习您就打,就像打自己的孩子一样。”学生的一切全凭老师做主。现在的家长就不一样了,因为有“文化”,懂得多,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也就多了许多。布置的作业少了,说你不负责任;布置的作业多了,又说你加重了学生负担。一会儿怕孩子的位置偏,成了斜眼;一会儿又怕孩子的位置靠后,听不清课。整天到学校里横挑鼻子竖挑眼,大到老师应该讲什么,小到班级怎么排座位,说得头头是道,俨然一个“教育专家”。稍不如意,就要上告校长,甚至去教育部门投诉,弄得老师们理也不是,不理也不行。
培训,情非得已的被学习
随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修订,教师的终身学习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各种各样的培训更是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寒暑假是培训提高的“黄金期”,老师们的假期基本上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这些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动不动便要以“考核不合格”或者“不能评先晋级”相要挟。大多数培训都是请几个所谓专家走走过场,收效甚微。这样的培训,完成了所谓的“继续教育”分数之外,带给老师们的恐怕只有“累“了。
学生,不敢招惹的“小祖宗”
现在的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从小就娇生惯养,来到学校,这种小少爷、小公主的作派“涛声依旧”。老师们在教育这些孩子的时候,通常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时候,许多家长还护着自己的孩子,为孩子撑腰,不分青红皂白就数落别人的孩子,埋怨老师的不是。更有甚者,为了孩子一点小矛盾,对老师恶语相加,拳脚相向。这些有家长撑腰的孩子,在家长的庇护下,更是有恃无恐,让老师们进退两难。
原稿参见下面的相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