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玉为妇”与“宾至如归”

(2011-03-20 14:15:24)
标签:

书法

草书

汉字

文化

宾至如归

宝玉

分类: 汉语拾趣

“宝玉为妇”与“宾至如归”

文/海汀

 

“宝玉为妇”——这个短语是不是让您感觉莫名其妙了? “宝玉为妇”与“宾至如归”是不是更让您觉得风马牛不相及呢?且听我讲个故事。

一天,我和几位同事一起去北京郊区游玩。其中有两位人民大学分来不久的女学生,小梅和小明。她们不但文章写的好,知识也渊博,而且好奇心重,对沿途的人文景观及山山水水总能博古通今的进行评点。

中午时我们在景点附近找了家不大的饭馆用餐。大家在餐桌旁坐定,刚泡上茶,只听小梅和小明一字一顿地齐声读道:“宝-玉-为-妇。”

“什么?”我有些不解:“你们在念什么呢?”

小明指着墙上的毛笔写的横幅:“你看,这写着‘宝玉为妇’,是什么意思呢?”

我一看,惊得我把含在嘴里一口茶水全喷了出来:“哈哈哈,好你们两个人民大学高才生,你们仔细看看,这写得是什么?怎么会是‘宝玉为妇’呢?”

原来,这条幅写的是“宾至如归”,而小梅和小明把“宾”字看成了“宝”字,把“至”字看成了“玉”字,把“如”字看成了“为”字,把“归”字看成了“妇”字,四个字一个也没有读对。

仔细看看这个条幅,如果不懂点书法,确实容易读错。我没有把当时的那个横幅照下来,但根据记忆,当时“宾至如归”四个字是这样写的:http://s12/middle/765653b9t9ee401c2b2fb&690,你看像不像?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再加上特有的书法艺术,使汉字散发出其他文字无法企及的独一无二的魅力。但书法字体,特别是草书,有些字普通人难以辨认,这就限制了部分人对书法作品的欣赏。包括我们的这两位人民大学毕业的才子,尽管她们是学语言的,但却并未接触书法,面对草书时读错字也就在所难免的了。而碰巧“宾至如归”与“宝玉为妇”相互对应的字都比较相像,难怪她们闹出如此笑话。

许多汉字都有直观的相似性,我在《汉字的魅力》一文中,描述过这样相似性给想学汉语的外国人带来的困难,如“己”、“已”、“巳”三字,只有细微的差别。而中国书法的行书、草书,把汉字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演绎到了极致。看起来是龙飞凤舞,写得很随意,但差异只在毫厘之间,真正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往往是写法相似,但形体稍有差异便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字,就像上面的http://s11/middle/765653b9t9ee43e79b7da&690(为)。还有像“知”和“去”字,在草书中就有“长短分知去”之说。你看 http://s12/middle/765653b9t9ee447afe13b&690(去)是不是只有那下横的长短有差异?在草书口诀中,前四句“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毫厘虽欲辨,体势更须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际上,中国书法对汉字的演变、简化有非常大的影响,许多字都是依照草书的写法进行演化而成的。如“为”字、“学”字、“门”字等。

我虽然没练就一手好字,但对我国书法非常痴迷,喜欢欣赏。在这里以此文表达我对书法的喜爱,也供大家一娱。顺便提一下,这个“宝玉为妇”的故事是发生于几年前的真实故事。小梅和小明虽不懂书法,但她们是非常有才华的,而且已成大器。现在小梅已是旅居美国的研究“比较文学”的学者,小明则是某新闻单位编辑部主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