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在无锡·福慧寺(一)

标签:
福慧寺积庆寺东青河村东湖塘 |
分类: 无锡景 |

福慧寺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四百余年历史。开始只是个观音殿,当时汤村、东前头、洋河头、梅家巷、张家巷、诸家巷等村庄,人口少有增长,单传、无子家庭很多。人们为了延续香火,在汤村一大户人家的牵头下,共同筹资,建起了观音殿,供奉送子观音。

不久在殿的天井里种下两棵银杏树,银杏树到得今天,四百余年,长成了参天大树,主杆四个大人才能合抱上。树冠遮天蔽日,风吹过,像滚过的雷声,隆隆作响。树头上的鸟,成天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现在两棵古树挺立在福慧寺的广场上,成了历史的见证。

积庆庵建起不久,声誉不断名扬,民间开始传颂菩萨显灵、护佑凡人、福报人间的故事。兴盛时,积庆庵总建庙房三十来间,砖木结构,粉墙黛瓦,飞檐翘角,四合围廊,一派大清风格。金碧辉煌大佛像二三十尊,小佛像三四百个,规模空前,颇有盛况。

民国中期,全社会响应政府号召,大兴创办新学。民国19年前后,积庆寺部分庙房改为了私塾用房,请来老师,就近招生,办起了初级教育,牵头人还是张家巷的顾地主。困难家庭可以免交学杂费,大户人家捐赠的庙田,成了教育资金的有力支撑,各个村巷上,很多学龄儿童接受了教育。

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如火如荼,胜利大队改名为了汤村村委会。东前头老年人活动中心的西边,老庙开始死灰复燃。东前头、诸更巷、汤村、洋河头等村庄的老太们,自筹资金,在老年人活动中心西边搭建起简易房屋,供上神像,开始自发开展宗教活动。

信众们找到世代生活在积庆寺、管理积庆寺的最后一代传人朱老先生出来牵头恢复寺庙。经过多年碾转反复,锡山市委统战部宗教事务局终于批准在汤村原址重建寺庙,一期工程以老庙基为基础,重建大雄宝殿。无锡市佛教协会会长无相老和尚建议,寺院更名为“福慧寺”,寓意“福慧双修”,以更符合当下信教群众的心愿。
2021年10月9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