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在无锡·惠山寺(一)

标签:
惠山寺大同殿昭忠祠惠山古镇 |
分类: 无锡景 |

惠山寺在惠山东麓,始建于南北朝,它的前身是南朝刘宋司徒右长史湛挺创立的历山草堂。刘宋景平元年(423年),把历山草堂改作僧舍,称“华山精舍”。梁朝大同三年(537年),又把华山精舍改为“慧山寺”,又名法云禅院,并建成大同殿。

唐朝会昌(841年——846年)间,寺毁,唐朝大中(847年——859年)期间重建。北宋至道(995年——997年)间,赐额“普利院”。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赐给名相李纲作 “功德院”。宋绍兴元年(1131年),把该院赐给信安郡王孟忠厚,祀昭慈圣宪孟太后,改额“旌忠荐福寺”。

元朝末年寺被毁,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僧普真重修。永乐五年(1407年)僧怀祖又修建。正统十年(1445年)被火烧毁。巡抚周忱,知县项伾重建。万历二十三年(1959年),有个唐裕挟妓游春,竞放火炮,炮火飞上殿脊,殿被焚毁,次年吴申锡捐千金重建,他的儿子澄时又造了禅堂和不二法门。

康熙于二十三年(1684年)南巡时,至惠山寺,在漪澜堂品泉。第二年,无锡人周宏词力加修治,题额为“圣敬式临”。后来,乾隆六次到惠山,在秦园和竹炉山房休息,写了不少诗词,题了不少匾联,还特地为“惠山寺”题额。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李鸿章的淮湘军曾与太平军在江南一带激战,惠山寺院毁于战火,仅存寺门匾额。后来,李鸿章在惠山寺的废墟上建立了“昭忠祠”,辛亥革命后改为“忠烈祠”。

由于惠山寺坐落在名胜之地,声誉早已随着天下第二泉的美名而满天下。惠山寺是禅宗道场,历史上香火旺盛,高僧众多,唐宋鼎盛期僧舍达数千间。惠山寺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而列无锡十大丛林之首。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以至帝王将相,在经过京杭大运河时,都要在惠山寺逗留。

2008年1月,千年古刹惠山寺隆重举行重建落成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成为惠山古镇保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山寺的恢复落成,不仅进一步满足了信教群众宗教活动的需要,也将为无锡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惠山直街的西端是古华山门,古华山门原为惠山寺的山门,又称头山门,在修复惠山古镇时,移建至绣嶂街(惠山直街)一侧,成为扼守绣嶂街通往秦园街(惠山横街)和惠山寺的一道屏障,同时又是惠山寺开启绣嶂街乃至“五里香塍”的重要门户。

在古镇直街和横街交汇口有一座绣嶂阁,绣嶂阁为典型的阁式建筑,上层设隔扇和栏杆回廊,两重飞檐翼然。下方是一个古戏台,戏台额悬吴昌硕所题“天然神均”匾,这里是供群众文化活动的场所,经常会有一些票友或演出人员进行表演。
2021年7月22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