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在无锡·云庆寺(一)

标签:
云庆寺石塔宛山羊尖 |
分类: 无锡景 |

传说云庆寺的头山门在钓渚渡河畔的关王殿,后山门在宛山脚下,绵亘三千米许。全寺有关王殿、弥勒殿、藏经楼等,几十所殿堂组成了山环水抱、宏伟壮丽的寺院群体。寺内古木参天、花草葱郁、小桥流水、曲径通幽。香火鼎盛时期,钟鼓齐鸣,梵音缭绕,香客摩肩接踵,不绝于途。尤其是清明时节,朝山进香的善男信女,似潮水般涌来,真是人山人海,盛况空前,云庆寺成为名闻遐尔的佛境胜地。

元代,泰定帝微服私访至云庆寺,见寺深院广,僧人众多,且人人会弄抢使刀,个个武艺高强,实是藏龙卧虎之地。他担心久后有变,遂以金锴令箭朱书“火”字射寺屋脊。寺内方丈乃赖封大师,揣知帝用意,为救一寺生灵,只得纵火焚寺。

云庆寺遭劫后,于明代又有里人信徒在宛山南麓重建云庆寺,但是殿舍仅三四进,规模大不如前了。以后,又在宛山上续建了三处殿宇,香火重新复兴,因此民间对云庆寺又分上山寺和下上寺两种称呼。寺内原有唐杏、宋梅、元桂、明黄杨等古树,今已不存。

解放后,云庆寺和尚解散还俗,云庆寺成为宛山小学校舍。1975年寺舍全部被拆除,易地重建为宛山小学校,云庆古寺夷为平地。1997年,信众在宛山东南部建起了云庆寺佛教活动点,但因房舍简陋,场所狭小,不能满足佛事活动的需要。2002年,经原锡山市宗教事务局批准,正式重建云庆寺,千年古刹,重放光彩。

石塔通高12米,塔身上下无一门,亦未凿成假门形式,只在西南面的第三、第五两层及南面的第五层壁上凿有佛像,塔南面的第三层壁上嵌有“大明嘉靖二十六年了未正月吉旦顾与清率男六栋孙男贵寿同建造”的石刻。此塔外形简朴,很像一根大石柱,矗立于宛山之巅,二三十里外都可看到,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云庆寺由山水环抱,寺内僧人受吴文化熏陶,常在诵经劳作之余,操习乐器自娱,久之演化成一支具有浓郁江南水乡情调、清新流畅的曲调。以后每逢庙会、节日由僧人组团演奏。乐曲流入民间,这就是流传当今乐坛的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的《云庆》乐谱。

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门口悬一副由琴川包福荣敬撰、海云陈严所书之联:云庆报亲,福田广种;宛山陆水,自性常明。此联特色性强,把“云庆”寺、“报亲”塔及“宛山”之名都嵌入其中,又富佛理,平仄相谐,很是难得。
2020年8月31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