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伴——苏州东吴博物馆藏紫砂特展 (下)

标签:
紫砂壶茶具东吴博物馆无锡博物院 |
分类: 展览 |
君子之伴——苏州东吴博物馆藏紫砂特展
2015年4月28日摄于无锡博物院
P41清
该壶为紫砂红泥,莲子盖钮,宽沿虚片,束颈,鼓腹,短流嘴,正耳把,平底,底部印“荆溪邵禄余制”。
邵禄余,清乾隆(1736——1795)年间宜兴制壶名家。
P42清早期
该壶为紫砂紫泥,莲子盖钮,单弦压盖,溜肩,鼓腹,三弯流嘴,端把,高足镂空圈底,底部印“春茗二杯,瑶琴三弄”。
P43近现代
该壶为紫砂紫泥,竹节盖钮,宽沿虚片,装饰竹叶纹,短竹节流嘴,竹节端把,鼓腹,圈底,底部印“北京博览会
高海庚(1839——1895),宜兴制壶名家,师从顾景舟,善制竹节壶,自然生动,浑然天成。
P44清
该壶为紫砂紫泥,圆珠盖钮,宽沿虚片,束颈,鼓腹,短流嘴,正耳把,平底,光面,盖内印“大亨”楷体阳文。
P45近代
该壶以底槽清制作,桥形钮,圆形嵌盖,弯流,环把,泥质古朴雅致,造型端庄,制作精美。
王寅春(1897——1977),中国紫砂工艺大师,与任淦庭、吴云根、裴石民、朱可心、顾景舟、蒋蓉并称中国“紫砂七老”。其作品深受追捧,收藏价值也非常高,人们将出自王寅春之手的紫砂壶成为“寅春”壶。
P46清中期
该壶为紫砂红泥,独眼,圆珠盖钮,宽沿虚片,短流嘴,正耳把,鼓腹,平底,底部印“嘉庆庚申”。嘉庆庚申年为公元1800年,此壶提供了具体的制作年份。
P47明
该壶为紫砂紫泥,桥形钮,平盖面,四弦盖板线,壶身呈正方形,溜肩,二弯方形流嘴,独眼,方形耳把,底部整体做四方印章样式,上印“石林中人”阳文篆体印。
蒋之翘,字楚稚, 号石林, 又号雪樵, 别署石户农,秀水(今嘉兴)人,好藏古籍和紫砂壶艺,著有《天启宫词》卷,辑《槜李诗乘》、编纂《晋书校注》、《昌黎河东集》、《七十二家评楚辞》等,对紫砂壶亦有研究。清乾隆张廷济有“石林壶”一把,为《阳羡名陶录》编者吴骞题名。
P48清
该壶为紫砂紫泥,碗底独眼盖钮,平盖,溜肩,鼓腹,圈底,三弯流嘴,倒耳把,光面。
P49清
该壶为紫泥质,平口独眼盖,束颈,折肩,软提梁,三弯流嘴,光面,圈底,盖内印有“大亨”楷体阳文。
P50清
该壶为紫砂紫泥,缺盖,直颈,溜肩,收腹,短直流嘴,正耳把,平底,底部印“荆溪 杨年余制”。
杨年余,清乾隆(1736——1795)年间宜兴制壶名家。
P51清
该笔洗为紫砂红泥,笔洗内部呈太极八卦图样,内壁分别施以蓝釉和白釉,外壁刻字,内容为“观海胜波”。圈底,底部印“曼生”篆体阳文方印。
P52民国
该壶为紫砂老段泥,东坡提梁式,提梁作梅花枝干状,壶身刻“珠圆”,为铁画轩主人刻字,底部印“星辰制造”篆体阳文。
东坡提梁式,相传为宋代苏东坡创制,以其圆钝端重的造型,简巧虚空的提梁设计,历来为壶界所珍。
P53冯桂林桃形壶
该壶为紫砂紫泥,桃形盖钮,桃心壶身,壶身刻字“阳羡陶壶,唐贡山茶,玉女潭水,雅人清赏,毛顺兴出品”。三弯流嘴,桃木形端把,圈底,盖内印“桂林”篆体阳文。
“唐贡山茶”是因在唐代生产贡茶而名之曰唐贡村出产的阳羡茶;而“玉女潭水”,则相传潭水甘甜清冽,是终年不竭的山泉水。壶、茶、水,三者构成了宜兴的茗壶文化。
P54现代
该壶为原矿紫泥,以老树瘿为形,树皮斑驳满身。以瓜蒂形为盖,泥色呈紫棕色,朴质古拙。
吕尧臣,宜兴人,生于1941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随紫砂名家吴云根学艺。四十余年的陶艺生涯,新品层出,风格韵秀而古朴。尤独创之“吕氏绞泥”出神入化,堪称一绝,海外有“壶艺魔术师”之称,作品与“黄金争价”,屡为“故宫博物院”、国务院、“紫光阁”等单位收藏。
P55明末
该茶叶罐为降坡泥质,圆形盖,溜肩,直筒身,光面,平底,盖面印“许
P56明
该罐为紫砂红泥,盖板线均匀,圈足弧线感强烈,光面,整体圆润,底部印“大彬”阴文印。
P57清
该茶叶罐为紫砂紫泥,通身印花,鼓形盖钮,钮腰用祥云纹装饰。溜肩,肩部用云雷纹装点。罐身六面,每面有雕花,造型优美,底部有四足。
P58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