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鉴赏之四百八十五  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晋唐五代  (二)

(2015-04-02 06:03:18)
标签:

中国绘画

长卷

华夏文明

晋唐五代

分类: 鉴赏

鉴赏之四百八十五 

 

 

中国历代绘画长卷 晋唐五代  (二)

请点击欣赏大图

 

 

11北齐 杨子华(传) 勘书图卷

鉴赏之四百八十五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晋唐五代 <wbr> <wbr>(二)

绢本,设色, 29.3cm,横122.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齐文宣帝在位之时,虽四处征伐扩展领土,对文化也是关心。天保七年(556—),命樊逊与诸州郡十一位秀才、孝廉校定群书,借邢子才、魏收诸家收藏,共同勘定御府藏书纰缪。勘书就是校书校雠,古来书籍流传,时间长久,难免遭受兵火天灾或其它灾难的损毁,造成散失或残毁。因此,后世学者常搜求前人遗留之书籍,继续传抄,或者再据以刻版印书,但是传写或刊刻,也会引起错误,甚至加以窜改删补,因此,整里古书,必须重新慎重校对。

自秦始皇焚书后,汉代许多帝王都派人整理古籍,其中以成帝时命刘向等人校理秘阁书籍,成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古籍校对事件。此后,历代的公私校勘古籍的活动不断。北齐的勘书事件并不特别著名,却因为唐宋以来流传着北齐勘书图受到重视。

画中前段四人坐胡床上,或展卷阅读或持笔书写,另两人一以手推拒,一以手相招。床上有果有酒有笔砚,男女仆人,有持懒几有拥隐囊提酒壶端酒杯;后一段,两床相对,有人稍事休息,有人托腮沉思。这一件作品,从画风上判断,当然不是六世纪的作品,应该是十七世纪时的仿本。历代对于勘书图出现许都大同小异的本子,如本院有传五代丘文播文会图,其主题也就是本卷的前一段,因此本卷的后一段,再参见波士顿美术馆宋人勘书图,就可以使原貌更加完整。

 

 

12 展子虔 游春图卷

鉴赏之四百八十五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晋唐五代 <wbr> <wbr>(二)

绢本,青绿设色,高43cm,宽80.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描绘了人们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季节,到山间水旁“踏青”游玩的情景。全画以自然景色为主,人物点缀其间。湖边一条曲折的小径,蜿蜒伸入幽静的山谷。人们或骑马,或步行,沿途观赏着青山绿水、花团锦簇的胜境。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一艘游艇缓缓荡漾,船上坐着的几个女子似被四周景色所陶醉,流连忘返。山腰和山坳间建有几处佛寺,十分幽静,令人神往。

画家运用细而有力的线条勾画出物象的轮廓,人物虽然小如豆粒,但一丝不苟,形态毕现。山石树木只用线条画出,可以看到行笔的轻重、粗细、顿挫、转折的变化,但尚未见到唐代以后绘画中出现的皴擦技法。  

作品的色彩浓丽厚重,山石树木均以矿物制成的石青、石绿颜料赋色,以青绿的色彩为主调,建筑物和人物、马匹间以红、白诸色,既统一和谐,又富有变化。亮丽的色彩亦更好地衬托出大好河山盎然勃发的春天气息。

相传这幅画为展子虔所作的唯一真迹,从画上题记钤印可知,该画在北宋时收入宫内府,画上有宋徽宗(公元11011125年)题写的“展子虔游春图”六个字。元代为鲁国大长公主所有,明代由严嵩收藏,清代再度入宫,此画在《钤山堂书画记》中有著录,可以说是一幅流传有序的中国早期山水画艺术珍品。

 

展子虔(约550-604),隋代杰出画家。渤海(今河北河间县)人。他是现在唯一有画迹可考的隋代著名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

展子虔约活动于6世纪后半叶,历经北齐、北周,至隋为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展子虔工于绘画,创作范围较广,善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实,尤长于山水。他曾辗转于大江南北,在洛阳、西安、扬州及浙江等地的寺观中创作了许多壁画。所绘物象,生动而富情趣,颇受时人重视,与当时另一画家董伯仁齐名,人称“董展”。展子虔在山水画上所达到的成就及其绘画方法,直接开启了唐代画家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山水的先河,因而被后世誉为唐画之祖。《宣和画谱》称赞他:“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他的山水画比起六朝前山水画那种“水不溶泛,人大于山”的稚拙画法要成熟得多。据记载,他的《仙山楼阁图》以青绿勾勒为主,笔调甚为细密,后人称他为“唐画之祖”。美学史家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为唐以前杰出的四大画家。

 

 

13 展子虔(款) 群仙礼佛图

鉴赏之四百八十五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晋唐五代 <wbr> <wbr>(二)

绢本,白描,纵34cm,横215.9cm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这幅佛画长卷据传是明清时期画家所摹,可能不是展子虔的真作,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画中描绘有各派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圣者菩萨,人物众多,笔用精细,是一幅白描巨作。

 

 

14  阎立本 历代帝王图

鉴赏之四百八十五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晋唐五代 <wbr> <wbr>(二)

绢本,设色,纵51.3cm,横 531cm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历代帝王图》为阎立本人物画代表作,又称《古帝王图》。现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历代帝王图》为后人的摹本,又名《列帝图》、《十三帝图》、《古列帝图卷》。

《历代帝王图》画的是十三个帝王像,有西汉昭帝刘弗陵、东汉光武刘秀,有博闻强识才艺兼备的魏文帝曹丕,蜀主刘备,吴主孙权,有深沉而有度量,完成了统一天下的晋武帝司马炎,有粗野强梁、缺乏文化,但又很有策略,很有能力的北周武帝字文邕,有表面平和而内心有计谋、多猜忌的隋文帝杨坚,有容貌漂亮,很聪明,但是浮夸、空想、好享乐的隋炀帝,有美才兼备而精干的陈文帝陈茜,有软弱而平庸无能的陈宣帝陈项等。画开国帝王,表现他们的庄严气概,威武英明;画亡国之君,则表现他们的浮夸平庸、黯然无力的精神面貌。作者力图通过他们不同的精神状貌,来揭示他们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和整治作为,带有明显的褒贬含义,体现了画家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评价。企图以他们的成功与失败,使唐太宗明白“前代帝王得失,以为鉴戒”,懂得“可以知兴替”的经验。

画家既注意刻画封建帝王的共性,又注意显现其不同个性,侍从人物亦比例略小,形象趋于类型化。在技巧上,画家抓住用力或放松的嘴部表情及胡须的软硬、疏密,以及尖、圆、大、小的眼睛,描写上视、平视、低视的目光,以分别显示其咄咄逼人的精悍神气或庸懦软弱的无神状态。另外,还用了不同服饰器物及不同的坐立动作来衬托人物的性格。用笔设色略同于《步辇图》及初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客使图》,但布色更为概括,仅用朱、黑、白三色对比搭配。《历代帝王图》的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绘画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阎立本,生年不详,卒于673 年,唐代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父毗、兄立德俱擅绘画、工艺和建筑。高宗显庆初,阎立本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668 年)升右相,咸亨元年(670 年)任中书令。擅长书画,最精形似。作画所取题材相当广泛,如宗教人物、车马、山水,尤其擅画人物肖像,有“丹青神化”、“冠绝古今”之誉。传世作品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锁谏图》等。

 

 

15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辽宁本)

鉴赏之四百八十五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晋唐五代 <wbr> <wbr>(二)

绢本,纵28cm,横65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图为阎立本根据唐何延之《兰亭记》故事所作。描绘唐太宗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僧智永的弟子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画的是萧翼和袁辩才索画,萧翼洋洋得意,老和尚辩才张口结舌,失神落魄;旁有二仆在茶炉上备茶,各色人物表情刻画入微。萧翼赚兰亭之事,唐初即风扬。画家阎立本尝作此画,今佚,此为宋人临本。

 

 

16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北京本)

鉴赏之四百八十五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晋唐五代 <wbr> <wbr>(二)

绢本,设色, 26.6cm,横44.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何延之《兰亭记》详细地记载了监察御史萧翼从辩才处智取《兰亭序》真迹的故事,明代李日华、近人余绍宋皆认为不可信,但是据此画成的《萧翼赚兰亭图》在宋及以后多被反复临仿。  

现存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计有三本,除北京故宫藏卷外,另两卷分别藏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辽博和台北故宫藏本较为完整,北京故宫藏本相对较简略。  

该图绘四人,左为一僧端正地坐于一竹篾坐垫、靠背的椅上,面部的笑容、捋起的衣袖及右手前伸的动态,表明他正在兴致高昂的谈论某事,较为端正的身姿似又暗示了他一贯的谨慎和克制。图右绘一中年书生和僧人相对坐于鼓形凳上,面容清瘦,专注的表情和身体前倾的动态,表明了他对僧人谈话的极力迎合。中年僧人、书生身后各有一童子相随。在人物动态和艺术风格上,该本和辽博本较为接近,但省略了僧人身后仆从烹茶的情形,另在僧人坐姿、仆从及器物等上与辽博本也有不同之处。  

徐邦达先生认为辽博、台北故宫藏本大致全是宋人临本,北京故宫藏本衣纹带方折而多顿挫,为南宋人作无疑。北京故宫藏本前后旧绢隔水钤“南师中印”、“伯谦精鉴”、“龙有鉴赏”等收藏印五方,尾纸附旧拓《兰亭序》帖,帖后有南宋王厚之,元王蒙、张翥题跋,三人题跋中均未谈及图画,该帖钤有收藏印二十九方。

 

 

17 阎立本 萧翼赚兰亭图(台北本)

鉴赏之四百八十五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晋唐五代 <wbr> <wbr>(二)

绢本,设色, 27.4cm,横64.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考古发现,唐朝名画家阎立本是唐朝品茶图绘画创作的第一人,他一生的茶画创作共十三幅,其中以《萧翼赚兰亭图》最为传神,在茶、画界占有极高地位。

此画绘有五人,居中盘坐在靠背树根椅子的是辩才,他的对面就是萧翼,左下有二人在煎茶。画中老僧辩才长眉圆颊,嘴巴微启,面露微笑,手持拂尘,盘坐在禅榻木椅上,似正侃侃而谈。而儒生装扮的萧翼,一双凤眼,眉毛上扬,面带机心,双手笼在袖子里,恭敬躬身坐在长凳上,屏气凝神倾听。二人之畅谈透过无声的肢体语言,跃然纸上。

画中左下有一满脸胡须的长者蹲坐在风炉前,炉上置放一锅,锅中水似已煮沸,刚放下茶末,长者左手执锅柄,右手持茶夹搅动茶汤。一旁,一童子弯身,双手捧着茶托、茶碗准备分茶,以便向宾主奉茶。长者专注的备茶,童子小心翼翼的等待,表情传神,刻画入微。另外,在炉边的茶几上置有茶托茶碗、一枚碾磨茶叶的茶碾、一盛茶末的茶罐等用具。由画中可看出,唐朝饮茶文化之盛,遍及民间,饮茶已成为日常生活所需,甚至寺院中不仅是僧众饮茶,还以茶待客。此画布景简单,人物神态生动,传神记载了唐朝寺院的茶事礼仪,并重现唐朝烹茶、饮茶所用的器具,及饮茶的方法与过程。

 

 

18  阎立本 职贡图

鉴赏之四百八十五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晋唐五代 <wbr> <wbr>(二)

绢本,设色,纵61.5cm,横191.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朝时期,中国为世上强大的国家,连接东西双方的通商大道行旅不绝。首都长安在当时已经是一个拥有百万人口的国际性都市,并且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活动中心。在长安的街道上,各类种族、肤色的人群熙来攘往,呈现著嘉年华般的热闹与多样。

阎立本《职贡图》所描绘的便是唐太宗时,南洋的婆利、罗刹与林邑国等前来中国朝贡及进奉各式珍奇物品的景象。 从前端牵羊者已在画外的形式判断,有学者认为现存的《职贡图》乃是经过裁切之后的作品。目前全幅共绘有二十七人,如同游行的队伍一般,自右向左行进。行列的中央及左方,有僕人持伞盖随行,暗示出伞盖下人物的使者身份,而伞盖的存在,同时突显了他们尊贵的地位。画中的贡品包括鹦鹉、怪石、象牙等等,其样式之多,除了令人目不暇接外,也充满了异国的情调,让人得以窥探在不同文化下的多元性。

 

 

19 阎立本 步辇图卷

鉴赏之四百八十五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晋唐五代 <wbr> <wbr>(二)

绢本,设色,,纵38.5cm,横12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步辇图》为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线条流利纯熟,富有表现力,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作品。

《步辇图》是以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图卷右半是在宫女簇拥下坐在步辇中的唐太宗,左侧三人前为典礼官,中 唐•阎立本《步辇图》为禄东赞,后为通译者。在唐太宗的形象是全图焦点。作者煞费苦心地加以生动细致的刻画,画中的唐太宗面目俊朗, 目光深邃,神情庄重,充分展露出盛唐一代明君的风范与威仪。作者为了更好地突现出太宗的至尊风度,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衬托表现。一是以宫女们的娇小、稚嫩,以她们或执扇或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体态来映衬唐太宗的壮硕、深沉与凝定,是为反衬;二是以禄东赞的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来衬托唐太宗的端肃平和、蔼然可亲之态,是为正衬。该图不设背景,结构上自右向左,由紧密而渐趋疏朗、重点突出,节奏鲜明。

从绘画艺术角度看,作者的表现技巧已相当纯熟。衣纹器物的勾勒墨线圆转流畅中时带坚韧,畅而不滑,顿而不滞;主要人物的神情举止栩栩如生,写照之间更能曲传神韵;图像局部配以晕染,如人物所著靴筒的折皱等处,显得极具立体感;全卷设色浓重淳净,大面积红绿色块交错安排,富于韵律感和鲜明的视觉效果。此图一说为宋摹本,但摹绘较精,仍不失原作之真。幅上有宋初章友直小篆书有关故事,还录有唐李道志、李德裕“重装背”时题记两行。

 

 

20 阎立本 孔子弟子像

鉴赏之四百八十五 <wbr> <wbr>中国历代绘画长卷•晋唐五代 <wbr> <wbr>(二)

绢本,设色,纵32.3cm,横870cm  北京首都历史博物馆藏

 

画卷绘孔子弟子五十九人,其画法工整细腻,设色典雅,线条流畅。所绘人物神貌,笔法圆劲,气韵生动,形象逼真传神,是当时名作,时人誉之为“丹青神化”。阎立本的作品传世的共有六件,以此件最大、最佳,曾收录于清代《石渠宝笈续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