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之四百一十二 古雅致臻——奉文堂藏中国古代陶瓷 (七)

标签:
奉文堂古代陶瓷陈淑贞收藏家 |
分类: 鉴赏 |
鉴赏之四百一十二
古雅致臻——奉文堂藏中国古代陶瓷
121南宋 青白釉莲藤三连盖盒
盖盒由三个小盒组成,小盒子母口相合,盖面上方瓷塑莲藤弯曲,缠绕于三个小盒之间,自然而然的将三件小盒彼此相连的关系加以交代。整器造型巧妙,釉色青白,是难得之雅物。
122南宋 青白釉瓜棱形盖盒 (一对)
器呈瓜棱式,盖面似一只南瓜,并有瓜纽,雅趣可爱,造型极具巧思。釉色晶莹透亮。盖盒成对而出,保存完好。一件类似的青白釉盖盒现藏于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见戴维德基金会编,《QingbaiWare:ChinesePorcelainoftheSon
123南宋 青白釉双鸟盖盒
盖盒的盖面仿鸟,双鸟首相对,鸟尾对持,彷佛而与攀谈。器盖与器身子母口相合,两盖盒彼此相连。整器施青白釉,造型别具一格。
一对非常相似的青白釉鸳鸯盖盒,著录于香港东方陶瓷协会编,《江西景德镇:元瓷的演变》,香港,1984年,页144,图67。
124南宋 青白釉双鸟形盖盒
盖盒为两圆形器身相连,盒盖作双鸡相互对望,头尾方向一致。鸡蛋头冠、尾羽点染褐彩。整器造型小巧,满施青白釉,南宋风格明显,与海上所打捞发掘的南宋沉船遗物风格相近。
125宋 素胎褐彩花叶纹瓜棱盖盒
盖盒子母口相合,外壁瓜棱造型,盖面上双线菱形开光内褐彩剔地描绘花卉纹样进行装饰,盖盒口沿外壁均绘褐彩弦纹各一周。整器精当,造型集多种技法于一身,足见构思之用心与巧妙。
126南宋 青白刻花斗笠盌
盌呈斗笠状,口镶铜扣。内壁浅线刻划花卉纹样,纹饰线条简洁流畅,在青白釉的衬托下,纹饰若隐若现。该盌采用覆烧方法,这种方式可以增加窑炉的装烧数量,但采用这种装烧工艺会造成器物口沿一周无釉,形成所谓的「芒口」。此器物即反映此种装烧工艺。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宋代青白釉刻花盌,其形制及纹饰都极为相似,见李辉柄编,《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两宋瓷器(下)》,香港,2001年,页204,图版186。
127南宋 青白釉刻花盖盌
盌器盖与盌体子母口相合,器盖中部高高隆起圆弧,顶部作一小钮,盌外壁弧腹下收为圈足,口沿部位光素一周,而通体施青白釉。盌盖及盌身皆刻划花卉纹样,在幽幽青白釉的光泽中若隐若现。
128南宋 青白釉印花双鱼海棠洗
盘海棠式,四瓣形,敞口,平底。通体施白釉,盘外光素,盘内模印双鱼纹。
129南宋 青白釉小盖罐
罐器盖较平,中间作一带孔钮,便于系挂。子母口相合,鼓弧腹下收于小圈足。整器满施白釉,釉色润泽,均匀细腻。造型小巧,卓尔不群。
130南宋 青白釉香炉
香炉筒状,子母口盖合,盖面模印缠枝花卉,花团锦簇之间留有小孔,中间为镂空万字纹,便于烟气蕴散而出。香炉炉盖及炉身外壁光素无瑕,底部为均匀分布的三个如意足。整体胎体致密,通体施青白釉,纯净雅致。
参看1973年安徽省合肥市大兴集北宋包绶墓出土一件青白釉香熏,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著录于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9:浙江》,北京,2008年,图109。其盖虽然为博山炉式,但香炉底部如意三足与本香炉类似。
131南宋 青白釉印缠枝莲花笔插
笔插呈圆柱形,器面有大小有别的四孔,可置物插笔。器身外壁模印莲花缠枝纹一周,下底作三足。整器造型规整,胎质紧密,通体内外施青白釉,纹样更为突出。在宋代的《槐阴消夏图》等绘画中,都出现了此类笔插的形象。
132元 青白釉褐彩胡人小枕
瓷枕模仿人形而作,人俯卧,一头斜倚在双臂上,双腿弯曲,通体青白釉,并以褐釉描绘人物头发,衣纹等处。人物面部表情刻划细腻,而衣纹处又寥寥数笔交代,粗细兼顾,塑性巧妙。
对比一件极为类似的青白釉褐彩胡人小枕头,著录于香港东方陶瓷协会,《江西景德镇:元瓷的演变》,香港,1984年,页115,图63。书中作者认为此类型人形小枕因体积较小,且形制与墓葬有关,因此可能为冥器而非实用器。
133元 青白釉褐彩胡人牵马像
瓷塑一胡人牵马造型,通体施青白釉,以褐彩点缀马匹的鬃毛,人物的发髻和服装。人物与动物比例与现实有别,较为随意,尽显创作的个性。且釉层较厚,刻划粗旷。
134北宋 青白釉褐彩胡人吹笙壶及暖杯
瓷壶的口沿、留、及上腹部作塑形处理,形如胡人吹箫,以褐彩描绘胡人五官,衣纹,胡人脖颈后部至壶上腹部作一流线型耳。腹部下方刻划数道线条。暖杯葵口外撇,腹部平直下首,圈足,外壁刻划层层叶片。二器造型古朴,拉胚痕迹明显。
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藏JohnL.Severance旧藏一件八至十世纪的仕女吹笙壶,曾于1957年展出于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TheArtsoftheT'angDynasty》展览中,见HenryTrubner编,《AmericanExhibitionsofChi
135南宋 青白釉胎瓷塑人物坐像
此器人物造型憨态可掬,席地而坐。圆脸,笑逐颜开,头戴小帽,身着长袖长衫,穿靴着长裤。脖颈上戴串珠。双手掌心相对。整器造型可人,通体罩一层薄透明釉,瓷塑细致,功力深厚。
此类人物瓷塑应该为江西景德镇窑烧造。北京市鼓楼后街豆腐池胡同14号墓曾出土一件元代青白釉童子瓷塑,现藏于首都博物馆,见张柏主编,《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北京》,北京,2008年,图82。
136南宋 素胎瓷塑人物坐像
该瓷塑人物保持素光,面容圆润,笑意盈盈,头顶部留特色发髻,着长袍,胸前佩戴串珠式璎珞项链,双手执于胸前,脚踩短靴。人物塑造生动活泼,富有动势,显示了宋代瓷塑的高超技艺。
137南宋 青白釉观音像
观音慈眉善目,面形长圆。头戴宝冠,身着长衣,胸前珠佩。一腿弯曲,足半露,手臂垂落。骑于其坐骑之上。至于背龛之内。观音衣纹自然,体态匀称。像通体施白釉,恬静安详。
坐龛观音像盛行于南宋时期,后来元代时期的龙泉窑例子也大概受到其影响,对比一件尺寸较大的元代坐龛观音像,见《中国陶瓷全集10》,上海,2000年,图版94。另一件相关例子可见纽约佳士得,2013年9月1920日,拍品编号1285。
138唐 绞釉三兽足小盖罐
罐口外卷,圆腹,下承以三兽足,配圆尖钮盖。盖及罐身均以两种色釉绞出如羽毛状花纹,可爱别致。
绞胎初于唐代,是借鉴于漆器犀毗工艺而成。其他绞胎例子,可参考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绞胎三足罐,见故宫博物院编,《故宫陶瓷馆.上编》,北京,2008年,页160,图版98,以及AnthonyduBoulay着,《ChinesePorcelain》,伦敦,1973年,页14,图12。该件比本拍品略大,但没有盖。据文章提及,三足罐是河南巩义窑常见之器形,相信故宫藏品仍巩义窑制品。
139唐 鲁山窑花釉罐
罐口微撇,短颈,丰肩,肩上有对称两系,圆身,腹部渐收,圈足。通身施黑褐色釉,釉不到底,罐身饰不规则蓝色斑块。类似的另一件鲁山窑花釉罐,见R.Mowry著《Hare'sFur,Tortoiseshell,andPartridgeFeathers》,剑桥,1996年,页95,图8。
140唐 鲁山窑花釉注子
壶撇口,短颈,椭圆形腹,平底,肩部一面为流,相对一面为曲柄,另两面各有一系。通体施黑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口、肩等部位施灰蓝色斑纹为饰。此壶造型为唐代典型器,其丰硕的壶体显示出大唐盛世的风韵。釉面色调黑白分明,以大块色斑点缀器物,质朴而凝重。此件花釉壶应为唐代河南鲁山窑的产品,因为相同类型的瓷器残片标本在鲁山窑窑址中有发现。
参看另一件故宫博物院藏的相关例子,见故宫博物院编,《故宫陶瓷馆.上编》,北京,2011年,页132133,图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