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鉴赏之三百二十  明清官窑瓷器  (五十六)

(2014-06-13 06:20:01)
标签:

瓷器

官窑

明清

景德镇

杂谈

分类: 鉴赏

鉴赏之三百二十  

 

 

            (五十六)

 

 

541清同治  粉彩博古图蒜头瓶 (一对)

鉴赏之三百二十 <wbr> <wbr>明清官窑瓷器 <wbr> <wbr>(五十六)

款识:“同治年制”,高38.8cm

蒜头瓶仿自汉代铜器,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多见。本瓶为蒜头口,圆唇,细颈溜肩,垂腹,短胫,下承平底矮圈足。整器胎洁白坚实,瓶上施白色釉,色白中偏灰黄,粉彩描绘图纹博古图案,画面构图疏朗有致,色彩淡雅宜人,口沿、近圈足处以粉彩装饰莲瓣纹,色泽鲜艳,和主体图案形成鲜明对比。

RMB 747,500

 

 

542清康熙  青花饮中八仙歌·焦遂酒杯

鉴赏之三百二十 <wbr> <wbr>明清官窑瓷器 <wbr> <wbr>(五十六)

款识:“大清康熙年制”,直径6.4cm

此杯通体施青花纹饰,绘五位文人雅仕于庭院中围桌举杯,对饮甚欢,旁书杜甫《饮中八仙歌》中第2122句形容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末钤「赏」篆书方印。底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配原装旧盒。

焦遂是八仙中的最后一位。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可见他是个平民。据此歌,焦遂酒量最大,喝五斗后方有醉意,醉后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了席间在坐的人。

《饮中八仙歌》杜甫(公元712-770年),人称「诗圣」,中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饮中八仙歌》大约是在天宝五年(746)杜甫初到长安时所作,是一首别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诗」。饮中八仙,这个说法在《新唐书》中关于李白的传记中也提到这种说法。据历史记载李白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八人在嗜酒、豪放、旷达这些方面彼此相似,被称为「酒中八仙人」。他们都曾住长安,但并在同一时段里,杜甫从「饮酒」这个角度把他们联系在一起。八人中,贺知章资格最老,所以放在第一位。其它按官爵,从王公宰相一直说到布衣。写八人醉态各有特点,纯用漫画素描的手法,写他们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现了他们嗜酒如命、放浪不羁的性格,生动地再现了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诗人以洗炼的语言,人物速写的笔法,将他们写进一首诗里,瓷器匠再把他们从诗中展现在这些酒杯之上,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图。

张渥元代画家至正癸卯(1363年)所作《饮中八仙图》水墨纸本手卷中将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和其描绘的酒中八仙人跃然于画卷之上,以此可对饮中八仙的性情推敲而略知一二。 其传世作品有《九歌图》、《雪夜访戴图》等。

清康熙饮中八仙酒杯除青花外还有五彩和斗彩品种。Edward T. ChowT.Y Chao先后于1980年和1986年(香港苏富比19801125日,编号149和香港苏富比19861118日,编号119)收藏了一对清康熙五彩《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酒杯,此对酒杯在近年再次出现在香港苏富比的拍场上(201161日,编号3586)并终以人民币6043140元成交;另外在Bernat先生也于1988年(香港苏富比19881115日,编号25)收藏过一对清康熙斗彩《饮中八仙贺知章》酒杯,可见《饮中八仙杯》这种名贵品种深受国内外重要藏家的喜爱。

备注:欧洲重要私人藏家旧藏, 香港苏富比1986522日,编号227

RMB 2,760,000

 

 

543清乾隆  青花矾红云龙纹温酒壶

鉴赏之三百二十 <wbr> <wbr>明清官窑瓷器 <wbr> <wbr>(五十六)

款识:“养和堂制”,高19cm

本品为清宫瓷质酒壶当中最别具心裁者,整体造型呈葫芦形,由两部分组成,上部盛酒,下部注入热水温酒,用以长酌。通体上下皆装饰青花矾红双龙戏珠纹,以青花绘祥云,以矾红饰瑞龙。柄、流及温器皆见矾红彩绘就的蝙蝠翱翔于祥云之间。温器敦实可爱,饰以矾红兽首,别致精巧,近足处绘青花莲瓣纹。其青花发色清雅明快,矾红妍丽夺目,与莹润如玉的胎釉相互辉映。其设计奇妙,工艺精绝,上下浑然一体,既得实用之效,又获观赏之美,诚为佳器。

底落“养和堂制”墨彩楷书款,端庄规矩,一如雍乾珐琅彩瓷之写款。养和堂,是清宫雍乾御瓷当中一个著名堂名款,其上限为雍正时期,现存两例确信的实物分别为上海博物馆典藏和著录于香港苏富比1994年春拍第225号拍品“清雍正 养和堂铭珐琅彩万花锦直腹小碟”,底款为“养和堂制”蓝料楷书款。除此之外,养和堂款器皿主要为青花釉里红和青花矾红两类,前者为青花底款,纹饰是青花釉里红八仙贺寿纹,后者则是墨彩底款,纹饰为青花矾红云龙纹。色调风格方面特别钟情蓝红二色搭配,无论是釉里红还是矾红,都是为了追求与青花相当的一个暖色调。

本品为创新之作,存世稀少,相同者寥寥无几,与之造型一致而纹饰不同的养和堂款实物,仅见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藏品“雍正 青花釉里红八仙纹瓢形温酒器”。此式温壶烧造沿袭至嘉道时期,在嘉道官窑瓷器当中存在与之构图、式样几无差别的作品,唯见底款书写嘉道年号款,但青花发色、胎釉特征均有别于前,可证本品为嘉庆以前之物。

清人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一书曾言:“瓷款之堂名、斋名者,大抵皆用楷书,制品之人有四类,一为帝王,一为亲贵,一为名士而达官者,一为雅匠良工也。”养和堂的身份归属一直是瓷史之思考话题,曾有一说言,养和堂为圆明园内一处宫殿,建于雍正四年。然而检视目前最权威的圆明园史料于“园内匾额汇编”之中未曾寻见养和堂之名,不知此说所依何据。但从现存十余例养和堂款实物来考察,其当为内府之御物无疑,有如雍正之朗吟阁,乾隆之乐善堂,道光之慎德堂。首先,其写款之精良,尤其墨彩者与当时珐琅彩瓷写款非常相似,由此可见其级别之不凡。第二,嘉道官窑多为守成之作,甚少创新,前述提及在嘉道官窑之中亦见此式温壶,彼此纹饰、造型一致,如果养和堂款器物不是内府御物,后世嘉道官窑绝不会沿袭生产如此相同之器皿。第三,从字义寓意来看,养和堂也体现十八世纪清宫取名一贯的理学观念。养和,解释为保养身心。和,指人体元气。《晋书·贺循传》:“逍遥养和,恬神自足。”此类命名深受朱程理学的影响,是康雍乾三帝对理学推崇的见证。 虽然目前缺乏明确的档案文献记载,无法为世人提供清宫与养和堂之间更为清楚、确凿的关系。但历史上清帝一生往往不止一处书斋、一隅芳园,既然圆明园中不曾存在,那么养和堂存在于故宫或热河行宫之内的可能性就更高,这一切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和发现,相信必在两者之中。

参阅:《静嘉堂藏清朝陶瓷—景德镇官窑之美》页52,图41

RMB 4,140,000

 

 

544明嘉靖  青花双狮戏球大缸

鉴赏之三百二十 <wbr> <wbr>明清官窑瓷器 <wbr> <wbr>(五十六)

款识:“大明嘉靖年制”,直径75cm;高36cm

明嘉靖一朝制瓷工艺中一项难得的成就,就是成功掌握烧制大缸的技术。此件嘉靖青花大缸硕大周正,风格敦厚古朴,是以耗时靡费、制作极为复杂而著称的大缸中难得的经典作品。大缸体重圆硕,唇口,深弧腹,下敛,平底无釉。瓷质坚硬,釉质肥厚泛青。青花使用回青料,发色蓝中泛紫,为嘉靖“回青”之最纯正者。外壁主体饰狮子绣球图案。纹饰栩栩如生,画风古拙,气势宏伟。近口沿处落青花楷书六字款式“大明嘉靖年制”亦是古拙遒劲,一如其画面风格,此类官窑风韵实在耐人寻味,为嘉靖御瓷之中风格别致的一类隽品。

此类大缸应是明代景德镇御窑厂制作的一种专供宫廷使用的大型瓷器,一般器型较大,且结实耐用,不论作为宫廷的粮、油等储存器,还是盛水防火都极为适宜,至今仍有人使用该类器物种荷、养鱼。古代烧造大件瓷器极为不易,由于其胎体厚重,成型工序甚多,成功烧造甚是难得,而瓷缸的烧造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制瓷工匠惊人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嘉庆时期,昌南蓝浦的《景德镇陶录》中记载:“一口大缸,要用整整十九天时间才能烧籹而成。而且御窑厂对缸、花瓶类的瓷器挑选极严,上交宫廷的“百不得五”,其余的全部砸碎。明代御窑厂曾经估价,大样瓷缸,每件估银五十八两八钱,二样瓷缸,每件估银五十两。而当时官窑瓷器的平均成本,只有白银一两。”

此缸是目前所见嘉万大缸中尺寸最大者之一,其形制巨大,气势磅礴,造型饱满端庄,青花发色浓妍夺目,胎质厚重坚致,纹饰刻画生动,清新雅致,完美地表现出明嘉靖特有气质,堪称明嘉靖青花大缸的代表之作。

        RMB 3,680,000

 

 

545清乾隆  青花加彩梅雀报喜如意耳抱月瓶

鉴赏之三百二十 <wbr> <wbr>明清官窑瓷器 <wbr> <wbr>(五十六)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高28.5cm

国文化强调传承之正统,故作为统治者,清代帝王更为注重皇权与威信的树立,并将这种愿望反映到了御瓷上,一方面,大力效仿前朝经典式样;另一方面,在纹样上更突出其震慑力。此式瓶即为清雍正御窑依据明永宣朝同类器皿化裁而成,清宫称之为马挂瓶,是备受乾隆皇帝钟情的尊贵式样。据记载,乾隆皇帝曾多次下旨仿烧马挂瓶,其最早记录在乾隆二年,该年《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之“记事档”载,乾隆二年十月十三日,乾隆皇帝在谕旨江西御窑厂仿烧一大批名窑古瓷时,专门吩咐唐英“再将小些宝月瓶、马挂瓶各样釉水花样烧造”,以后又见乾隆三年五月初六日的“五彩马挂瓶”、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的“宣窑青花放大马挂瓶”等烧造记载,到乾隆七年,再“著照此青云白地釉里红马挂瓶画样,交江西唐英造几件送来”(参见《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江西烧造磁器处》)。乾隆御窑以多种手法反复烧造此类瓶式,惟多见青花或釉里红。本品青花上加釉上彩,斑斓夺目,不见它例,应为孤品。

瓶直口,短颈,肩处饰对称如意耳,扁圆腹,椭圆形圈足。本品完美揉合釉下、釉上彩,营造和谐悦目的画面。肩部、如意耳、底足上以没骨法描绘朵菊及如意纹;腹部描绘“梅雀报喜”图。瓷匠先于素胎上勾画间断釉下青花图案,再经上釉、窑烧,最后施釉上彩完成整个构图。如此繁复的制作,除明代五彩瓷器外,近乎见所未见。底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粉彩纹饰上加入釉下青花者仅存数例,其中包括:一粉彩婴戏图小罐,背景山石以釉下青花勾绘而成,及一粉彩百猴图撇口瓶,部分细节以釉下青花刻绘。两者均带乾隆年制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录于《故宫珍藏康雍乾瓷器图录》,香港,1989年,31页,图版22及页346,图版27。同可比较台北故宫博物院一青花加彩龙凤纹瓶,周边缠枝牡丹以釉下青花绘制,见于《清康雍乾名瓷特展》,国立故宫博物院,台北,1986,编号84

本品效仿之明永宣青花抱瓶之雏形,前后纹饰一致。北京故宫博物院清宫旧藏有一釉里红抱月瓶与本品极为接近,主题一致,但表现手法有别,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上海,2000年卷三,图版177

从目前世面的流通情况看,此式瓶中心纹饰主要分三种:一种如本品,青花加彩花鸟纹,所见极罕,除本品外,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旧藏之云龙纹抱月瓶,以云龙纹为中心纹饰。另见有香港苏富比1994年春季第172号拍品青花抱月瓶,以春耕图为题材。无论哪种纹饰的此式瓶,数量均极为稀少,加之本品采用釉下青花釉上施彩的工艺,烧造非常不易,堪称珍罕。 观此青花加彩梅鹊报喜图如意耳扁瓶,线条优美饱满,釉面亮青平滑,青花亮丽隽美,粉彩亮艳娇嫩,胎釉莹白温润,构图大气疏朗,画工细致认真,堪称乾隆御瓷少见之重器,极为难得。

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下)》图13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0年;《中国历代陶瓷选集》页334,图148,鸿禧美术馆,1990年;《天民楼藏瓷》图54,香港艺术馆,1987年;《机暇清赏:怀海堂藏清代御窑瓷罐》图94,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7年;《清代瓷器鉴定》图版159,中国文物商店总店,1994年;《世界陶磁全集·卷15》图版152,日本小学馆,1983年。

备注:英国私人收藏,得自1970年代。

2012年伦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lot106号,成交价为104.925万英镑。

RMB 23,000,000


 

546 清宣统  醴陵釉下五彩花卉瓶

鉴赏之三百二十 <wbr> <wbr>明清官窑瓷器 <wbr> <wbr>(五十六)

款识:“大清宣统三年湖南瓷业公司”,高31cm

醴陵釉下五彩瓷为晚清陶业一大创举,所制集胎质美、釉色美、工艺美、器形美、彩饰美于一体,堪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支奇葩。此件即为醴陵官窑制器中上佳者,其造型优美,广直口,颈部膨出,折肩后腹部向内斜收,曲线玲珑,极具韵律美感。外壁以釉下五彩装饰,口沿、颈部分饰璎珞及锦纹,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腹部主题纹饰绘牡丹、牵牛花等各色花卉茂盛开放,娇嫩的粉红、静谧的蓝、优雅的紫色在浅绿、深绿的叶片映衬下显得分外柔美,犹如一幅中国传统水墨画,同时兼用西洋画的透视法,兼写实于写意于一体,极具立体感。底落青花“大清宣统三年湖南瓷业公司”楷书款。

据民国31年(1942年)12月出版的《醴陵瓷业调查》(湖南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编)一书介绍,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熊希龄等人创办湖南瓷业学堂和湖南瓷业公司,开创醴陵瓷业细瓷生产以来,“其所发明之釉下器及釉下颜料制造方法,当时且为景德镇所不及。” 公司采用当时日本的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聘请日本技师和景德镇工人,发明了醴陵釉下五彩这一特殊品种,1909年到1911年,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连续获得金牌奖,令世人瞩目。然而之后时局动乱,至1918年,湖南瓷业公司即毁于战火,故本品所署“大清宣统三年”明确纪年款可谓极为难得,实为末代官窑之罕见存世实物,极为珍贵。

RMB 1,725,000

 

 

547清乾隆  青花胭脂红料双凤戏珠纹龙耳扁壶

鉴赏之三百二十 <wbr> <wbr>明清官窑瓷器 <wbr> <wbr>(五十六)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高48.9cm

此壶唇口,短颈,颈、肩处饰对称夔龙耳,扁圆腹,椭圆形圈足。通体青花绘牡丹、莲花和芙蓉,再缀以胭脂红料花朵;口沿下绘如意云头纹一周;腹两侧胭脂红料绘双凤戏珠纹;足墙饰缠枝莲纹,底青花书“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此器色彩丰富艳丽,画工细腻,为皇家陈设品中之精品。胭脂料为釉上彩,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成功,督窑官唐英在《陶成纪事碑》中称之为“新制西洋紫色”。东京松冈美术馆藏一件相同的扁壶,与此器本为一对。

备注:19871124-25日于香港苏富比拍卖,拍品189号。

RMB 106,519,600

 

 

548清乾隆  豆青釉浮雕瑞蝠双鱼“百寿”图如意耳瓶

鉴赏之三百二十 <wbr> <wbr>明清官窑瓷器 <wbr> <wbr>(五十六)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高42.7cm

此“百寿”瓶,由著名督陶官唐英监烧,其青釉朗润,形制珍罕,浮雕细腻,满寓庆寿美意,非凡超绝,展现景德镇御窑厂之精卓制瓷技艺。另仅一例,可资比对,见于日内瓦鲍氏收藏,载于 John Ayers,《Chinese Ceramics in the Baur Collection》,卷2,日内瓦,1999年,图版295(图一)。

唐英立志臻善制瓷工艺,可经此类体量硕大瓷品之烧造,窥觑一斑。本品所见青釉,通常用于浮雕纹样瓶式,呈明快海绿色调,谓之“豆青”。此种釉质可使色地与浮雕图案间形成强烈反差,异于乾隆早期常见的蓝绿色“粉青”釉种,“粉青”者,因其乳浊失透,无法清晰呈现纹饰,遂多见于素面无纹之器。此瓶满罩青釉,深海绿色,薄釉巧施,图案显明。清代早期单色釉登峰造极,当居魁位,透过本品,可见陶工对于色、釉技艺凝练革新之卓著成就,同时配以曼妙纹样,使得此类优雅杰作得以呈现于世。

此瓶造型独特,意仿古代铜器样式,乾隆瓷器形制喜追古溯源,清初艺匠更擅将造型与样式相合,以求无穷变化,藉以创思出新,本器亦不例外,其形或仿汉代祭祖所用青铜礼器“壶”。身为鉴赏大家的乾隆,藏古、好古,而此鉴古思变之风,无疑更深得高宗皇帝赞赏推崇。

瓶颈饰对称“如意”形耳,映衬出皇帝对于“意必福瑞”之热衷,其朝所制如意,数量颇丰,取材多样。“如意”原为佛教符号,宛如此瓶颈部所饰双鱼图案,于乾隆时期普具吉祥寓意,甚至可见其与道家纹样相搭配。如意耳器,可比诸例,一件青釉葫芦瓶,清宫旧藏,现存北京,载《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颜色釉》,香港,1999年,图版156;一件清乾隆孔雀绿地粉彩缠枝花卉“八吉祥”图如意耳瓶,传曾属 Loch 勋爵雅蓄,为 Alfred MorrisonMargadale 勋爵及戴润斋递藏,售于香港苏富比2010107日,编号2132;以及一件胭脂红地如意耳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录于《中国陶瓷全集》,卷15,上海,2000年,图版50

此瓶身环绕凸棱四道,间以寿字纹三周,谓之“百寿”图,堪称景德镇书匠绝技,其所涵字体百变,构思精妙,一些字形更近传统篆文,此图案常见于寿礼之上。著名的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花万“寿”大尊,为御窑厂敬献康熙皇帝,以贺万寿佳节之礼。录于《盛世华章》,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伦敦,2006年,编号302

此尊或为此类纹饰之灵感来源,其通体以青花工书“寿”字,总计一万个,寓意“万寿无疆”。“百寿”题材流行于有清一代,其中见有雍正作例,如一件霁蓝地描金“百寿”纹高足盌,藏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载于 Teresa Tse Bartholomew,《中国吉祥图案》,旧金山,2006年,页223;另有一件乾隆仿漆雕瓶例,器身文字高浮雕,录于《故宫清瓷图录─乾隆窑.嘉庆窑.道光窑》,卷2,东京,1981年,图版92

高浮雕青釉作例,见一壶形器,饰仿古纹带,属赵从衍家族基金会旧藏,最近一次售于香港苏富比2006410日,编号23;另见一相若壶例,鲍氏收藏,载 John Ayers,前述出处,图版290。亦比一例,通体饰多对浮雕正面拟古龙纹,售于香港苏富比200552日,编号224;另有一例,饰高浮雕缠枝莲与蝠纹,属 A.E. Hippisley 收藏,售于纽约苏富比1925130日,编号249,同器或后再次售于香港苏富比1987520日,编号488,及纽约佳士得198863日,编号282;著名的放山居罐,精雕单龙,售于香港苏富比1988517日,编号75;亦有一青釉瓶例,龙形执耳,饰八吉祥图案,售于伦敦苏富比2007516日,编号7210

备注:原藏日本京都府京都市

RMB 88,600,000



549清乾隆  粉彩仿法花莲池水禽纹盖罐(一对)

鉴赏之三百二十 <wbr> <wbr>明清官窑瓷器 <wbr> <wbr>(五十六)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高21.6cm

这对盖罐制作精致,设计独特,是清代景德镇法花技术登峰造极之作。景德镇御厂以法花装饰瓷器,应该始自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此技法似乎是山西地区烧造瓷砖的窑场于元代或明初所创,在器身上以泥条推出图案的轮廓,用来分隔各种色泽料,此装饰技法称为“法花”,多以与钴蓝彩或孔雀绿作地色,但御厂遗址至今年代最早的出土法花器是一件来自宣德堆积层的黄地绿彩五爪龙纹盘(《景德镇出土明宣德官窑瓷器》,鸿禧美术馆,台北,1998年,第78页,图73)。成化(1465-1487)中期堆积层亦有类似的例子出土(《成窑遗珍》,徐氏艺术馆,香港,1993年,第148-9页,图B30)。至十五世纪末,景德镇御厂烧造了不少精美的法花罐及瓶,多以钴蓝或孔雀绿为地,常以花鸟作主题纹饰,例子有大阪安宅藏品一件著名的法花罐(《世界陶磁全集14·明》,小学馆,东京,1976年,第134页,图135,[fig.1])。

类似的装饰技法首见于元代的金属器物,明初广为流行,名为“掐丝珐琅”,是将铜丝依图案形状焊于金属器(以青铜占多)表面,形成一个个小框框,然后内外填上各色珐琅,经烘烧后还要把表面磨平,并将铜丝流金,这类掐丝珐琅器多以孔雀绿作地色,也有用钴蓝或白色,甚至偶尔用黄色作地。效果极佳,日本松冈美术馆有一件钴蓝地法花罐即以此作主题纹样,塘中并有细小的白鹭(《世界陶磁全集14·明》,第135页,图136[fig.2])。

大英博物馆亦有两件法花莲塘纹瓶(j.harrison-hall,ming ceramics,british museum press,2001,p.411,nos.13:4&13:5,其中一件形如供瓶,有龙形把手,另一为梅瓶[fig.3]。

明代金属胎掐丝珐琅器亦有用莲塘作纹饰,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有一件十六世纪金属胎掐丝珐琅梅瓶(见该馆出版之《明清珐琅器展览图录》,1999年,第78页,图10),瑞士uldry collection亦有一件十六世纪同类执壶(h.brinker&a.lutz,chinese cloisonne-the pierre uldry collection,asia society galleries,new york,1989,no.97)。

uldry藏品中另有一件十六世纪梅瓶,瓶身的祥瑞花草纹中有莲花。莲叶各茨菰(前书no.41)。清代乾隆帝对明代的瓷胎和金属胎掐丝珐琅器均非常珍赏,命人分别仿造,作为御器。

台北故宫有一件乾隆时期的莲塘纹金属胎掐丝珐琅罐(《明清珐琅器展览图录》,第158页,图71),器身两面分别饰有鸭子和白鹭,乾隆御瓷中有一件盖罐与明代法花瓷器最为相似[fig.4]。同是台北故宫藏品(见该馆出版之《清康雍乾特展》,1986年,第111页,图81),深色的钴蓝地隐见半透明的斑纹,带有明代法花的特色,图案所用珐琅彩亦只限于明代法花所用的半透明的绿、黄、白彩。唯器身和盖子上都饰有白鹭,与此拍卖品相同。

传世的少数乾隆法花瓷罐中,有的用上了粉彩色系。其中两件较大型的罐子,孔雀绿器底有描金珐琅彩乾隆御款。其一无盖,属北京故宫,(见该馆出版之《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珐琅彩·粉彩》,1999年,第167页,图148,[fig.5]),另一有盖,属台北鸿禧美术馆(见该馆出版之〈中国历代陶瓷选集〉,1990年,第370-1页,图166,[fig.6])。瑞士baur collection 有一件类似而较小的无盖罐子,器底压有年款,无描金(j.Ayers,the baur collection geneva-chinese,Ceramics,vol.4,geneve,1974,no.a634)。

前述罐子与这对盖罐相比,其共通点是用上同样的装饰技法,同是以莲塘为主题纹饰,同样的粉彩色系,罐子口沿和图案的凸边都有珐琅彩描金,无疑灵感是来自金属胎掐丝珐琅器。这对拍卖的罐子异常珍罕,不但是因为二者连盖子皆保存完好,而且还有值得注目之处。其他传世品的地色多为鲜蓝而不透明,但这对拍卖品的地色是半透明的蓝彩,非常悦目,蓝彩中还隐见柔和的斑纹,大抵是以小管将蓝彩吹于器面所生的效果,此地色与台北故宫乾隆仿明法花罐的地色很相似。

其他清代法花器肩部都有较大颗的缨珞纹,但这对罐子肩部绘有精细而面积较小的如意云肩,使器身有更广阔的空间让主题纹饰发挥,不但可以加入或伫立或飞翔的白鹭,还加入了一丛丛造型写实、花叶俱备的茨菰,使整体构图更丰富紧凑。罐子足部那一圈莲瓣纹,明显来自明代的法花器,如Baur藏品的一例(The Baur Collection,vol.2,no.A151)。

经发表的法花罐子中,足部有此纹样的,仅此一对,这些莲瓣纹与明代风格相比,明显形式化,那鲜黄地色则与明代宣德时期首次烧制的法花御瓷所用的黄地相似。莲瓣纹中还缀有红彩及孔雀绿彩,并以金彩描画轮廓线。盖纽顶端亦有花瓣作红色、花蕊作孔雀绿的菊花,与足部装饰互相呼应。盖子边沿、 罐子口沿与足沿等,亦描上金彩,闪烁生辉。这对精美绝伦的盖罐,明显是清宫特别订制之物。

RMB 25,652,000

 

 

550明永乐  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

鉴赏之三百二十 <wbr> <wbr>明清官窑瓷器 <wbr> <wbr>(五十六)

无款,高29.8cm

此烛台通体呈八方式,上部为烛插,中部为支柱,下部为烛底座。烛插呈八棱柱状,收腰,支柱呈锥筒形,底座台面下凹以承烛泪,腰收成弧形,平底中空。通体青花装饰,烛插绘蕉叶、回纹和莲瓣纹,支柱绘锦纹和缠枝菊花纹,烛座八面开光内绘缠枝四季花卉纹,座底边绘回纹。

造型模仿西亚地区的铜制烛台,铜制烛台在古代埃及和叙利亚十分流行。永乐八方烛台有青花、白釉品种。1983年江西景德镇珠山御窑厂永乐地层出土有白釉制品,1982年也曾出土宣德铭款的青花器。

此器造型别致新颖,端庄规整,白釉泛青,青花色泽浓艳,纹饰繁缛,线条流畅,笔意酣畅,保存完好, 在近年拍卖市场上曾有过两件同类作品,而相比之下此件的状态、质量都高於前者,为永乐青花瓷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参阅:耿宝昌《故宫博物院藏·明初青花瓷》图版3031 炎黄艺术馆编《景德镇出土元明官窑瓷器》图版98、图版116 《中国陶瓷全集明》(上)图版40 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49页第47号。 上海敬华首拍2001623日第105号。

RMB 20,350,00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