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伍剑与《西大街》的秘密和揭秘

(2018-08-09 12:32:31)
标签:

儿童文学

教育

文化

武汉

伍剑

http://s13/mw690/002alTFRzy7lQ9UzYYI6c&690

伍剑与《西大街》的秘密和揭秘

1、主持人:伍剑老师听说你最近出版了一本新书——《西大街》,你能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内容吗?

伍剑:好的。《西大街》这本书讲述了一段我童年温暖感人的故事。我童年时生活在武汉老城的西大街上,主要讲述我和小伙伴启善、建国的亲密无间的故事。那时候虽然生活清贫,苦难和不幸时而席卷而来,但老街上的人们,依然真诚而善良的生活着。我们三个少年,虽然境遇各异,但大家谨守着心中那份真与善,倔强地成长着,为老街抹上了亮丽的生命风景。

《西大街》以儿童的视角,再现了老武汉一段让人难忘的城市记忆。

2、主持人:您为什么会想到写这条老街上的故事呢?

伍剑:儿时生活过的地方,不论跨过多少山,越过多少海,只要一回首,总能燃起心里那缕袅袅的炊烟。我生在西大街上,长在西大街上,而且我的祖辈们也生长在西大街上,在我心头挥之不去的就是这条老街,有时候在梦中,我也会梦见我儿时的情景,现在这条老街已经被拆迁,每当我路过西大街口,我都会回首,都会驻脚,看看那已经不在的大街,看看那些被拆得七零八落的废墟。

3、主持人:是的,现在武汉城市建筑很快,我也听说过西大街,他不仅是汉阳最老的街道也是武汉市的老街……当年汉阳人买一颗扣子都必须上西大街上来,所以,在老辈人眼里逛过西大街,才算到过汉阳城。

伍剑:是的,西大街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建却月城,隋朝起大名,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在沔州下置汉津县。公元605年,隋炀帝把汉津县改为汉阳。自从又了汉阳府,就又了西大街,算起来又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我的印象中,西大街的建筑是古色古香——全是黑瓦白墙的微派建筑。西大街上路是麻石铺成的,夏天的早上,人们穿着木制的拖鞋走在石板路上“格达、格达”的响。商铺更是次节比鳞,店铺门也是一扇一扇的木门,招牌都是用木头匾做的,烫着金,西大街上的老字号很多,比如老锦春、刘家鞭铺、张家裁缝店,自然还有让人馋涎水的牛杂碎店,那满碗红色的辣椒油,小时候就爱这一口,不过现在也爱,只有怀念了……

4、主持人:我读了恁的《西大街》感到特别的真实,您讲到全国的著名评述艺术家何祚欢老师,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人物,他原来也是汉阳工作过?

伍剑:是的,何祚欢老师当年就是市业中教书,市业中的全称应该叫“武汉市汉阳区业余中学”,也叫夜校,是一所成人业余学习文化的学校,何祚欢老师在“市业中”教书的时候,大概也是20多岁,我也有十岁左右,那时候,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天天到“市业中”去听何祚欢老师讲故事,那段时光真的很美好。

5、主持人:除了何祚欢老师,你还提到几个成年人,比如萧海师傅和李希仁老师。萧海师傅我们知道,是著名的武术实战家,民国时期在上海滩打败了洋人,就一下扬名天下,据说,当时洋人要找萧海师傅报仇,是杜月笙派人把萧海师傅护送会武汉,那么李希仁老师呢?

伍剑:是的,萧海师傅回到武汉就一直在归元寺门前的树林教武授徒,记得我小时候每天早上太阳还没有升起来,我就会起床就到归元寺门前去看萧海师傅,也不会学着比划一番。遗憾的是那时候我太调皮,外婆怕我学会武术打伤了别人,所以一直不让我学习武术,不过,我还是漂学了一些,后来当老师我带了一个武术队,曾经拿到武汉市青少年武术比赛的冠军。

      说道李希仁老师大概熟悉的人不多,他是清末民初四大书画家之一的李瑞清的孙子。李瑞清如果大概还不熟悉的话,我说一个人大家一定熟悉,他是著名的书画家张大千,还有著名作家、书画家丰子恺都是李瑞清的学生,张大千先生是李瑞清入室弟子,丰子恺等人是李瑞清先生在学校的学生,当时还有一个人,就是著名的弘一法师,他是李瑞清先生创办的艺术学校的员工,李瑞清先生是校长,弘一法师是当时的老师,后来做主任,所以说李瑞清也是中国大学艺术教育的开创者。李希仁先生是李瑞清的孙子,也是著名的书画家,我学习书法就是跟着李希仁先生学习的。

6、主持人:这篇小说中的外婆和外婆是一个人吗?

伍剑:是的。在《外婆》这本书里写到父亲失踪了,其实是溺水身亡了,当确定父亲去世后,外婆就来到武汉和我住在一起了。《外婆》是小说,小说就有虚构的地方,为了有光明的一面,在《外婆》中我开始说父亲失踪了,结尾的时候说父亲回来了。父亲回来是我的愿望。

7、主持人:.您作品中的主角——三个少年,“我”、启善、建国,是真实的人物吗?是您儿时的伙伴吗?

伍剑:是的,也不是。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书中的武启善,真名叫吴启善,建国叫赵建国,所以,他们应该是真实的人物,赵建国后来到深圳去了,一直没有见到,吴启善在七八年前见过,在家栽花养草,后来西大街搬迁,也就没有见到了。但发生的事情是不是都是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真实?应该说不是,但事情应该是真实的,都是发生在西大街上的事情。有几位作家读了我的作品《外婆》、《西大街》还有《焗瓷》,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说:取材现实的书写,不一定就是现实主义,这里有复杂的文学重构问题需要解决。他把现实当作一块丰满的肌肉,向现实的肌肉里注射了大剂量的主体意识,塑造了他理想中的人格和形象,可以叫作主观现实主义。他们还说,你的作品是主观现实主义。我认为这个评价是正确,也不正确。“我”、启善、建国,这些人物是真实的,刚才我已经讲过,事情也是真实的,但不见得发生在他们身上,刚才我也讲过,毕竟《西大街》是一部文学作品,他需要有一个文学的重新构建问题,比如一支凌霄花,借助现实的筋骨(墙壁或支架)向上向外,伺机开出艳丽的花朵。《西大街》也是这样一部作品,他借助现实中的人物和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也就是把现实当作一块丰满的肌肉,向现实的肌肉里注射了大剂量的主体意识,塑造了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和形象,比如善良的形象和君子的人格。

8、主持人:那你是.想用这本小说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伍剑:一个人的情感来至于童年。很多作家羡慕我有一条西大街。有一个童年。一个儿童文学作家,如果没有童年,他的书写是艰难的,也不可能写好儿童文学。这么说,不是说每个儿童文学作家都应成为一个以童年生活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写作童年也不等于儿童文学的写作,现在很多成人文学作家也写童年,他们的视角不同,写出来的就不是儿童文学作品。一位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如果他的童年是丰富的,多彩的,他就有了生活的参照,有了情感,有动机,思考的对象,一句话,容易产生表达冲动,也有想象层次。《外婆》是怀旧,《西大街》也是怀旧,从我写作怀旧作品的开始,我自己也感到惊讶,的的确确,这种怀旧似的写作打开我写作的另一座宝山。自然笔下会呈现出人物和风貌都如此般的有情致,开始我担心的过度怀旧和过分抒情与我无关,但似乎我保持了清醒和准确,包括对外婆和儿提时的朋友的书写。这大概也是大家误解为我是主观现实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个清醒的作家往往被误认为他是现实的,而不是浪漫的,或现代的。我觉得,《西大街》应该是一部现代现实主义的,浪漫作品。

.9、主持人:为什么要构思一部这样的小说?起因是什么?

伍剑:说到《西大街》这部小说的起因,应该从西大街的拆迁开始,虽然我结婚后搬离了西大街,但我每天都会路过,虽然脚下已经不是麻石板的路了,两旁的房子也不是黑瓦白墙了,但我还是感到亲切,说实话,工作忙,家庭忙,也无暇估计儿时的同伴,后来西大街被拆迁,成为了一片废墟,这时不仅我会常常站在废墟去思念,还有很多的人也站在废墟前去回忆。前不久我到江西的婺源去旅游,当我脚踏在那麻石板的小路上,看到黑瓦白墙的房子,一下勾起我无限的回忆,这一切都好似那般的熟悉,自自然然想起童年的往事。于是,我觉得我应该记录下那段时光,更要记录下当年的西大街,于是,就有了这本《西大街》的书。

      童年是人的味觉和记忆,童年最突出的功能,可以使人深入持久地去怀念,哪怕使人悲伤。早年的鲁迅、沈从文和汪曾祺都是从怀旧写作起步的。

10、主持人:.在小说中,是如何表现武汉特色的?

伍剑:城市名字冠以“大”字的除了上海,就是武汉。刚到武汉的人都会为武汉的大气感到惊讶,“武汉真大呀!”?“我怎么觉得武汉比北京、上海还要大呀”,武汉究竟有多大?比较一下几个城市外环公路的长度你就应该有个大致印象——外环———杭州外环:123公里;苏州外环:120公里;上海外环:99公里;北京外环:95公里。武汉外环:188公里!正好是上海的两倍长!就是这么一个大武汉,武汉的地大自然人多,其实武汉是一座包容的移民城市,那些自称是武汉人的人,查查自家的家谱,有几个是真正祖祖辈辈是武汉人?来至五湖四海的武汉人,构成了武汉这座市民城市,更构成了武汉这人情城市,也形成了武汉这座和谐城市。就说建筑,比如当时西大街上全是微派建筑的黑瓦白墙的房子,突然有一座西式建筑的教堂也并不显得突兀,武汉人的也是,来至天南海北的人,到了武汉嗓门就大起来,说话也是一口的汉腔,“么事撒!”“您那嘎吃了冒?”“有话搭白。”“搭白算数!”这是武汉人的热情,应该说这种武汉的人豪情是其他城市人没有的。在《西大街》中,我尽量去表现,比如启善的父亲,他是一名区干部下雨的时候,他不顾自家房子漏雨,却到大街上去掏沟,还有平时板着脸的赵大爷,不管谁家有事,他都去帮忙,这些都是武汉人的特色。我在《西大街》里是这样描写的:“大街很长,但大街上的街坊彼此都很熟悉,就像一家人似的,哪家有什么事情,街坊邻里肚子里都有一本账,不要你开口,其他人也会想到。 那年,那月,那日,就这样。”

      有人说武汉是南方城市,有人又说武汉是北方城市,因为,武汉在全国的中部,他的气候也很有特点的,即有北方的冷,又有南方的热。前几天我才从黑龙江的富拉尔基回来,哪儿真的凉爽,就是最热的时候,你身体上不会是黏糊糊的,武汉的热,是湿热,我在书中用了一句话“待在城市中的人如同挣扎在锅底的鱼,让你有种想逃离而又无可奈何的感觉。”我想在武汉的人都又这样的感受。这种融合南北方的气候特征是武汉的特色。

      在建筑方面,我记得当年西大街上主要是微派建筑为主,再然后是西洋建筑,也有南方的骑楼,这些在当年的西大街上都有表现,在白鹤村也有北方的四合院。应该说武汉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