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它们是判断句吗?——浅析文言中的判断句

(2014-09-10 20:54:01)

教材中有这么几个句子:
a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c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d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119页《常见文言句式》
这几个句子,按教材解释是用“未”“ 弗”“ 无”“ 莫”等表示判断的句子,因此它们都是判断句。
试问:如果这几个句子都是判断句,那么下面四个句子是不是判断句。
e我们班没有爱迟到的同学
f我不接受你对我的爱
g我们人类没有翅膀
h大家千万不要用假冒伪劣2b铅笔
这几个句子从语法角度看和abcd这几个句子是同一类型,应该也算判断句。
再问:如果这几个句子也算判断句,那么下面这几个句子呢?
i我们班有60名同学
j我接受了他的馈赠
k我们都有远大的理想
l我们要使用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当然也是判断句了,否定形式的是判断句肯定形式就不是判断句了吗?如果上述句子都是判断句,那么下面句子呢?
m我很有钱
n我有三个铁哥们儿
o大家别迟到
p我失恋了(迟到了、出事了……)
……
是不是判断句?当然是了。那么还有什么样的句子不是判断句。不好找了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荒唐的结果?我们往回看就会发现,根源在于“有司,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这几个句子是判断句。那么它们到底是不是判断句呢?
我们来看判断句的定义。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判断一种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句子是判断句。我们看下面几个文言句子:
1)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
2) 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百花中的君子)
3)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4)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5)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我这样做的原因是因为把国家的危急放在前面而把个人恩怨放在后面)
6)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她偏爱我)
7) 此世所以不传也(这是世上不流传的原因)
8)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9) 秦,虎狼之国(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10) 子瑜者,亮兄瑾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
11) 余本非文人画士(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
12)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灭亡的原因不是兵器不锋利战术不好)
以上例子都是判断一个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的句子,都可以化为“a是b”或“a不是b”的标准判断句形式。对这些句子归纳之后就会发现。“a是b”型判断句中的“a”和“b”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 所属关系
“a”是“b”中之一,如“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枭雄之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之一。否定形式如“余本非文人画士”。
二、同位关系
“a”是“b”, “b”也是“a”。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子瑜者,亮兄瑾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因果关系
例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后私仇也”,“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否定形式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因果关系的句子都是判断句,例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就不是判断句。一般情况下,句中要有“者”“也”“之所以”“所以”这样的词并且表原因结果的句子才是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之所以”“是因为”已经成了关联词语,它们连接句子是复句,不是判断句。)
一般情况下,我们遵循上面三个原则就基本可以去认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了。但是光靠这些还很不够,因为语言是灵活的,任何对语言现象的归纳总结都会失之片面,碰上具体问题还得具体分析,切不可生搬硬套。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觉得教材中把“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等句子看为判断句是不妥当的。

判断句是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特殊句式,它对事物的性质、情况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即指明了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变化多端,摇曳生姿,常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韩愈《师说》) 
  2、“……者也。”式。有些判断句,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者,……”式。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是多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也”式。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贾谊《过秦论》) 
  5、借助动词“为”或“是”判断。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再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6、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此外,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并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另,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要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例:“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于国也》) 
  更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如:“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寡人于国也》)也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不表示判断,如:“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在古文中,判断句还有着其它句式所不可替代的表义功能,如下: 
  1、用判断句表示比喻的修辞。 
  如:“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曹操是人,并不是豺虎这样的猛兽。这里用豺虎的贪婪、凶狠来比喻曹操,就构成了一个判断句。 
  2、用判断句表达复杂的意思。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该句如果死译为“那战争是勇气”,这在现代汉语中是不通的,即主谓搭配不当。但是,在古代汉语里,这是一种常见的判断句形式,它表达了一种比较复杂的内容,也就是说:作战这类事情,是需要勇气的。 
  3、用判断句表达因果关系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这是一组由三个判断句构成的排比句,每个判断句都是先说原因,后说结果。 
  同学们,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你一定对判断句较为熟悉了。下面就来做几道练习吧。 
  【牛刀小试】 
  1、 请你按要求列举自己学过的判断句。 
  (1)“……者……也”式: 
  (2)用动词“为”表判断: 
  (3)用“非”“未”“弗”“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   ) 
  A、吾令人望其气,皆为五虎,成五采,此天子之气也。 
  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3、下列句中的“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水则资舟。 
  B、唯求则非邦与? 
  C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 
  4、下列句中的“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A 、是进亦忧,退亦忧。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C 是可忍,孰不可忍?D、不知木兰是女郎。 
  参考答案: 
  1、(1)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谏太宗十思疏》)(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2、D 3、C4、D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