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利机长》:在生命面前,去尼玛的“高科技”!

标签:
萨利机长汤姆汉克斯飞机 |
分类: 电影周记 |
http://dingyue.nosdn.127.net/zGzF5oHdiibaMAd9Ua7H8=lL0IkYKqTBUHo5nLnLBh10l1481294296881.jpg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一开篇就是危机之后,萨利机长的一场恶梦,只一个场景,就点明了这场事故的危险之处以及它给萨利机长心理上带来的重创。
天灾还不够,接下来“人祸”继续折磨着这位老机长。
调查组的层层盘问、步步紧逼,将影片引入更为紧张的节奏。
于是围绕着这场紧急迫降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故事缓缓铺陈,导演以极其克制的镜头语言,真实的还原了这场“最著名的成功迫降案例——哈德逊河奇迹”,155条鲜活的生命,在萨利机长208秒的冷静判断、准确抉择下得以生还。
于是危机解除的第一时间,萨利机长被捧为英雄,但接踵而来的除了民众的崇拜,还有调查方以及媒体的各种数据、各种分析、各种调查。
一个人,明明做了一件可歌可泣的壮举,却要被质疑?!
这种压抑的气氛直至听审会上才得以疏解,萨利机长的精彩发言将影片推向高潮。
尤其欣赏萨利那句精准的反击:你们想找人为的错误,就应该把人的因素也考虑进去!
口口声声说什么数据参数?言之凿凿说什么模拟飞行?
那只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不是危机本身!
模拟飞机驾驶员在进行测试前明确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故,被告知了安全的飞行路线,且反复训练多达17次;而萨利机长却毫不知情,事前没人告诉他会发生什么、该怎么做,也没经过训练,如此极端的突发情况下,能快速做出最有利于乘客的选择就已经相当不易了!
所以所谓的高科技,不过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完全没有考到人!
而萨利机长在做出决定时以及飞机迫降于水面后最关注的就是那155名乘客!
在生命面前,萨利机长丰富的经验、职业的操守、精准的判断、果断的选择都远胜这些数据!
事实证明,调查组加上“面对危难时人的反应为35秒”之后,一切的模拟结果全变了,飞机根本不可能飞回几场,萨利选择迫降于水面是正确的!
而随后调查组公布的萨利机长在面临危机时的现场录音更是印证了这一事实——萨利以及副机长在紧急关头,恪尽职守,保住了所有人的性命!正像萨利所说:我为我们感到自豪!
整部电影一波三折,从最初对于调查结果的担忧,到事故重现时的紧张,再到萨利被捧为英雄,而后又被质疑,最终萨利机长以其专业的素养、强大的内心赢得尊重与信任……导演没有刻意强调视觉效果,没有将重点放在大场面的渲染上,而是紧紧抓住“萨利机长”这个核心,将视角牢牢的锁定在“人性”这个点,通过真实事件本身的张力和反转,让观众最终感受到来自于“心灵的震撼”,而不是感官的刺激。
尤其是结尾处,现实中的萨利机长与155名幸存者重聚在飞机旁,那场面特别感人,也意味深长!
原本是飞行史一次重大事件,落脚点却在人的身上,这一点特别高明!
电影、文学乃至一切文艺作品,故事很重要,但最终要表现的还是故事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