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电影 |
沃尔特·默奇与电影剪辑艺术
一、沃尔特·默奇(Walter Murch)其人
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导演恐怕能举出一打,但最伟大的电影剪辑师只有一个,那就是沃尔特·默奇。
默奇的名字不为大众所知,这是由其工作的性质决定的:剪辑。一部上佳影片能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人物情感和命运之中,而完全看不见剪辑的痕迹,这是剪辑师的至上功夫,而剪辑,正是电影区别于摄影、戏剧、表演、文学,最终宣告自己作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的标志。作为剪辑大师,沃尔特·默奇在黑暗的剪辑室内创造了一个个奇迹,在好莱坞被尊为“教父”,当然不光因为他为科波拉缔造了《教父》三部曲的传奇,更因为他为电影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剪辑师作为“看不见的艺术家”普遍不为外人知的情况下,沃尔特·默奇是全世界唯一频频出现在人们文化视野中的剪辑大师。
默奇是美国七〇年代崛起的“学院一代”电影人之一,这群人都是各大学电影学院毕业生,包括弗兰西斯·科波拉、乔治·卢卡斯、史蒂芬·斯皮尔伯格、马丁·斯克西斯等一班复兴好莱坞、创造了一大批现代电影经典的大师们,而沃尔特·默奇正是他们背后那双“看不见的大手”,赢得了英国电影学院和美国电影学院的多项嘉奖。他于1960年代末与科波拉和卢卡斯在旧金山共同创造了北加州的电影工业从而为洛杉矶的好莱坞带去新的风气。从1969年为科波拉的《造雨人》(The Rain People)作音效剪辑开始,默奇先后创造了《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和《教父》(II、III)的音效和《教父 I》的画面剪辑, 1974年为科波拉的个人最爱之作《窃听大阴谋》(The Conversation)做音效设计赢得奥斯卡提名并获得英国电影学院奖和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并因在科波拉1979年版《现代启示录》中杰出的音效设计而获得奥斯卡奖。1996年,因为沃尔特·默奇为《英国病人》的画面和声音的诗一般的剪辑塑造,而史无前例地一人独得两项奥斯卡奖。四十年来,经沃尔特·默奇之手而呈现银幕的著名电影,除了《教父》三部曲和新、旧版《现代启示录》,还有《五百年后》(THX 1138),《朱丽亚》(Julia, 1977), 《人鬼情未了》(Ghost, 1990),《布拉格之恋》(又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1988),《天才的雷普里》(The Talented Ripley,1999)以及最近的《冷山》(Cold Mountain, 2005),《锅盖头》(Jarhead, 2006)。经他编剧导演的《回到奥兹国》(《绿野仙踪》续集,1985)虽票房不佳但业内人士相当推崇。1998年,他按照奥森·威尔斯遗留的笔记而主持重构/复原威尔斯1958年的经典之作《历劫佳人》(Touch of Evil,又译《狂野生死恋》)被称为权威的“导演版”,2002年更被美国国会图书馆委托修复爱迪生1894年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迪克森的小提琴》,这是对他作为电影技术-艺术大师地位的首肯,无疑是一种特殊荣誉。在《现代启示录》的剪辑过程中,沃尔特·默奇创造了sound design(音效设计)这一概念,将电影音响从一种从属的、配合性的地位提升到了独具艺术表现力量的高度。
默奇学识渊博,被称为好莱坞稀有的文艺复兴式全才。他学艺术史出身,熟悉音乐,建筑,甚至物理学,在电影剪辑的间隙,默奇喜欢翻译意大利诗歌,并对人的知觉系统、宇宙学、以及科学史的研究深感兴趣,1995年以来他根据“旅行者号”空间探测器和哈勃望远镜发回的数据重新阐释古代的行星定律和恒星图。默奇现居旧金山乡下,面对一片湖泊,没有电视,自酿蜂蜜。
二、沃尔特·默奇的书
《眨眼之间:透视电影剪辑》由默奇1988年在澳大利亚国家电影委员会的演讲记录稿修订而成,部分内容也曾包括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戏剧影视学院1990年2月的高级剪辑课程内。它不是一本关于如何剪辑的技术手册,而是关于剪辑的思考和对电影与人性关系的独特洞见,其中最容易为人所记住的,莫过于作者将剪辑跟人眨眼的内在心理-情感机制进行观察比较所得出的“一个剪切就是一次眨眼”的结论。该书自1995年出版以来,立即成为英美各大学电影专业学生的必读教科书,更成为一般人文学生从电影内部来认识和了解电影的难得的入门参考。默契以生动而浅易的文字,将电影剪辑的多层面的问题写得极富启发性,从最最基本的为什么剪辑是有效的谈起,默奇带领读者一口气把电影剪辑的美学与实际问题都一一检讨,并就连续、非连续、梦与现实的关系,好的剪辑的标准,眨眼的情感意义及其与剪切点的关系,数码剪辑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更重要的是,默奇在书中与读者分享了他在剪辑那些著名的电影时的思考与体会,他用不同的比喻来解说电影剪辑的深意,把古典音乐,梦的解析,摄影,甚至遗传学、天文学、邮政服务等都跟电影关联起来无所不谈,非常具有启发性。默奇从《冷山》开始使用苹果公司被视为低成本、“业余”的电影剪辑软件Final Cut Pro,不但将该软件介绍进好莱坞,更直接影响、推动了全世界低成本独立电影的制作。有趣的是,默奇至今保持使用旧式剪辑机那样的站立工作姿势,因为他认为电影剪辑是一种全身的舞蹈,坐着是无法跳舞的。他说。
本书1995年由Silman-James Press 出版,2001年8月1日发行第二版,ISBN: 1879505622,开本8.4 x 5.7 x 0.5 inches。 2001年修改和增补了《后记》中关于数码电影的思考与展望,148页,附插图,科波拉作序,除去前言一共16小节,目录暂译如下:
1.剪切点和影子剪切点。
2.为什么剪断了却不乱?
3.“剪掉坏的部分”吗?
4.以少胜多
5.六条法则
6.误导
7.看到画面的边缘以外
8.好梦成双
9.团队协作
10.决定的瞬间。
11.雕,或者塑?
12.试片室:实战演习与“反射性疼痛”。
13.别担心,这只是电影.
14.一网打尽
15.观众眨动的眼睛是满天闪耀的群星
16.数码非线剪辑:不可承受之轻(后记)
三、与沃尔特·默奇有关的另一本大师的书
《对话:沃尔特·默奇与电影剪辑的艺术》著者是电影《英国病人》的小说原作者、加拿大著名诗人作家迈克尔·昂达吉,该书是昂达吉与默奇的对话,可以看作是《眨眼之间》的姊妹篇,是对后者许多方面的展开和补充。
昂达吉因为电影《英国病人》的拍摄而与默奇相识成为朋友,彼此被对方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阅历所吸引,成为朋友。几年后,二人重逢,酝酿了此书,一个有诗人小说家的独特视野,一个是经典电影的幕后传奇人物,文字和影像的交流,就这样成就了一部关于电影艺术的新经典,一部睿智的谈艺录,从那门看不见的剪辑艺术,而谈到所有艺术。
首先此书是对默奇出神入化的剪辑艺术的归纳。默奇认为,一部电影要经历五次写作:第一次是编剧;第二次是导演和演员,第三次是摄影师,第四次是剪接,第五次是声音合成,每一次写作都将一种独特艺术的独特思考特质灌注进影片。默奇本人,正是为电影最后决定命运却不为圈外所知的大师。这本书将大师和大师操持的手艺第一次展示在大众眼前,令人读来欲罢不能。
《对话:沃尔特·默奇与电影剪辑的艺术》出版:Vintage Canada, 2002,ISBN: 0-676-97682-4, 大16开本,339页,含黑白照片200余张。文字部分分为《引言》,《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第三次对话》,《第四次对话》和《最后的对话》,以及《其他》等,并包括了电影界大人物科波拉,卢卡斯,明格拉等人的文字。此书本质上是两种不同方式的写作人(作家与剪辑师)彼此手艺的交流,展示了默奇在无数剪辑决定后面的思考、创意和许多具体技巧,涉及的内容不能说不专业,却对其他门类的创作人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两位大师思考的碰撞,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丰富的方式得到呈现。默奇有很多独特见解和精到比喻,比如他宣称作曲家贝多芬,小说家福娄拜,和发明家爱迪生是电影的三大祖师。他还拿剪辑曾是女人的工作作比喻,将剪辑比作是做饭炒菜:导演从外面弄回家来一大堆东西,却不知如何下手,经剪辑妙手烹煮,方才有满桌佳肴。他对电影的独特视角和丰富经验,特别是对声音的独特巨大作用的剖析,在本书里均有具体的展示,使此书具有走近电影,了解电影的特点,也使此书具有了雅俗共赏,内行外行读者兼顾的特色。读者从书中还可以了解到,默奇如何从少年时代对实验音响的兴趣,到发明“音效设计”的概念,发展到如何为《现代启示录》,《教父》,《布拉格之恋》等大片执掌剪刀、和著名导演成功合作,并数次获得电影大奖。
在谁都可以拿起数码机拍摄一通的时代,这本书简直就是为催生新一代电影艺术家而作,更为一般大众深入了解影像媒体提供了一个个鲜活的切入点。该书一出,纷纷被影视专业教授列为必读参考书,跟《眨眼之间》一样广为人文科系学生喜爱,是电影、多媒体入门必读。
有人说,在这数码摄像机普及的时代,不一定诞生更多更伟大的导演,但一定会催生一代伟大的剪辑大师,理由很简单,当谁都可以动辄拍摄上百小时素材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加一双快刀斩乱麻的果断的大手,任何潜在的经典都可能变成过眼云烟、视觉垃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沃尔特·默奇的名字更有必要让中国热爱电影的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