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培训之教学讲座--谈谈对幼儿园环境创设的新思考

分类: 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
一、环境创设存在的几个问题
1缺乏正确评价导向,评价只注重过程中的艺术创造。而忽视了环境布置的教育功能的评价。导致了环境的创设向着观赏型、艺术型的方向发展。
3缺乏系统的创设计划,往往是想创设什么样就做什么,看到什么就模仿什么,这样的环境布置发挥不了教育的功能,影响力也是有限的,浪费了老师的精力和幼儿园的财力物力。
4往往以视觉创设环境、静态设计、平面的创设为主。这样的环境就造成了形式单一,呆板,对幼儿吸引力不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5以教师制作布置为主忽略幼儿主人翁意识。在创设时,从构思到制作都由老师一个人完成,没有让幼儿参与到其中。
二、环境创设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基于以上的种种问题,使得环境创设的作用被大大的削减了,没有起到应有的有效作用。因此在创设环境时要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
1.环境与教育目标一致的原则
大家都知道,“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幼儿的影响虽是隐性的,却是巨大的”。。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是,要考虑它的教育性,应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一致。比如我们开展的是什么主题,那就创设与该主题相对应的环境,比如主题墙啊,区角材料的提供啊等等,这在我们的教参里都有体现,老师们平时也都是这样做的,我就不多说了,又比如在室内外的墙面画上各种图形、谜宫,贴上数学题,幼儿去想一想、做一做,增大幼儿接受信息刺激的机会和供幼儿游戏使用,并通过游戏巩固学过的知识或获得某方面的煅炼。
幼儿园的环境是幼儿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因此必须反映幼儿身心的水平和特点,适宜于幼儿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都有可能在其中获益,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发展。而且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即使同一年龄阶段幼儿,在兴趣、能力、学习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还会随着其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因此环境创设应适应幼儿的这种差异,环境创设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个设计→实施→修正→再实施→再修正的螺旋式发展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你就能看到班级的主题墙总是从标题→框架→大标题→小标题→完成,这是一个积累、丰富的过程,也是体验成功的过程。比如小班娃娃家,大班
3.幼儿参与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不仅要考虑幼儿园内环境要素,同时也要重视园外环境的各要素,两者相结合,协同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幼儿园环境创设要根据各个幼儿园具体的场地情况来进行,不能盲目照搬照抄,正像有句广告语一样:“不选贵的,只选对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蕴藏的丰富的教育资源,要考虑整体效果,像前天陈碧霄老师说的一样,要考虑外环境与班级环境的和谐,色调的一致性等等,环境创设首先应给人以美的感受,在构图、色彩、造型上要符合审美情趣。如室内、室外墙饰画面的人物或动植物要形象逼真,色彩搭配协调,布局合理,富有儿童情趣,以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还要体现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在环境创设中具在非常重要作用。如楼梯间有两根塑料管,自下而上,如果老师巧妙布置会别有一番风味,用绿色约纹纸缠住做树干,太阳花自下而上环绕上去。孩子们开展主题活动“飞向太空”,每人画了一幅图,若随便贴显得杂乱,若把幼儿作品摆成火箭形状,再添其它东西,一定令人耳目一新。
幼儿园环境创设要坚持“低费用、高效益”的经济性原则,勤俭节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周围资源,就地取材。教师在环境过程中,可以请幼儿一起收集废旧物品,并引导幼儿参与制作过程,为幼儿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既满足幼儿活动需要,又塑造了幼儿的“创性”、“主动性”、“积极性”。
每所幼儿园都应有自己的办园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在竞争激烈的年代中占有一席之地,因而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服从于本园的教学特色。例如,体育教学活动是某园的一大办园特色,在室外的环境创设中一定要与教学特色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为教学特色起烘托渲染作用。在幼儿园门口大厅悬挂体育明星吊饰,吊饰结合各项体育运动,形成一组具有体育氛围的“我与体育明星对话”的组合吊饰。在教师带领幼儿散步、观察的环节中,围绕这一情景,随机教育,能激发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空间布置是通过在空中吊挂各种具有教育性和装饰性的物品来实现,而且更换方便。如一年当中有许多节日,我们用空间布置去配合节日教育,在中秋节挂上灯笼,国庆节挂上国旗和彩旗、端午节挂上粽子等。灯笼可以是小朋友家里用过的,粽子可以由老师和幼儿用各种广告纸、包装纸来折,再配上彩线做的吊穗,既环保又美观还调动了幼儿参与布置的积极性。吊饰使我们的环境创设拓展到空间中,校园和活动室就变得立体而生动。
3.注重幼儿参与环境创设过程的体验。
现在幼儿园每班都有主题墙,每一个主题墙都离不开幼儿的参与。所以,我们注重为幼儿提供获取新知识经验、锻炼双手技能的绝好机会,使幼儿对自己亲自动手、动脑布置的环境产生一种亲切感和满足感。教师不是把精力放在“我想怎么布置,我想怎样创设”上,而是将精力放在“我怎样启发、引导、支持幼儿参与?幼儿怎样参与?我能提供怎样的条件?”上。这种参与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遵循幼儿年龄特点,组织幼儿参与设计,参与收集和准备材料,参与布置,参与操作,参与管理的过程。
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在亲手参与环境布置的教育过程中,获取了新的知识经验,也得到了能力上的培养。并且幼儿对自己布置的环境也有一种特殊的钟爱和亲切感,这样会激发幼儿更充分地与环境相互作用。
幼儿园环境,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整体而系统的,只有这样,才能带来美感,才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或者在同一个楼层的班级的走廊布置风格迥异,显然是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已。为此我觉得在环境创设中应该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合作与分工相呼应,以创建“美丽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基调,努力创设温馨、舒适、优美、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
结束语:
http://s5/bmiddle/764de18egx6CAP5G31af4&690
http://s8/bmiddle/764de18egx6CAR2XbLN6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