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音乐《快快起床》
(2011-12-18 23:29: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
中班音乐活动《快快起床》
【教学设计】
活动名称:中班音乐活动《快快起床》
活动类型:教研课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感知行走三拍后会出现闹铃的规律
2.能比较清楚地用相应乐器表现音乐中闹钟行走的声音和闹铃铃声
3.在呼唤小弟弟起床的游戏中感受音乐歌曲带来的积极情绪
活动准备:
1.音乐:《快快起床伴奏》、《节奏旋律》、《奥尔夫音乐》、《快快起床》
2.道具:手偶(小弟弟)、大黑板、卡纸、记号笔
打击乐器:棒铃、响板
活动过程:
一.
二.
三.
5. 看图谱,节奏练习(拍三下,举手一次)
6.听音乐,节奏练习
四.
1.
2.
五.
1.
2.
3.
4.
5.
6.
延伸活动:我们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还有一些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在睡懒觉呢,我们去叫醒他们吧!(随音乐出活动室)
【课后反思】
1.乐器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其他更形象的器材。
2.开头进场的教师幼儿互动动作时间再延长,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节奏旋律。
3.在请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闹钟走动的环节,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展示。
4.图谱的记号表达上设计再形象点。
5.音乐的选材需要有深入
6.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
7.游戏环节,活动可以进行多变模式,将课堂充实起来
【评课稿】
让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并即时纠正,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通过平日里的观察,发现班级里总是有几个小朋友经常会来园比较晚,在日常的谈话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很多都是因为晚上睡的太晚,早上起不来造成的。其他小朋友中也有晚上很晚也不肯睡的现象。目的在于通过多种形式的演唱歌曲,体验歌曲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从而使小朋友养成早睡早起,不拖拉的好习惯。为上小学做好准备。
同一份教案,同一个老师,不同的孩子,实践出来的活动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针对本次活动,和前一次相比,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经验,所以导致了该活动对于这一部分的孩子来说挑战点不够,幼儿比较轻松的完成了老师的预设。这是本次活动中最大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回顾整个活动过程。
一、亮点:
1、环节紧凑,思路清晰,教师提问目的明确。
2、活动设计能够考虑情景性、趣味性。
3、结合主题背景及幼儿年龄特点,活动有价值、有挑战。
二、不足:
1、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有待加强。
(1)教师对幼儿经验把握不足,随机指导能力不强,当幼儿轻松的完成预设后,没有当场做出有效的调整。
(2)教师语言引导未能多留一点空间给孩子探索。
(3)教师的回应语言需要进一步生动、亲切、精练、积极、规范。
2、活动中教师缺乏对音乐本身的处理及指导
具体体现在教师考虑到以变换不同形式吸引幼儿学唱的兴趣,而没有考虑到对音乐本身快慢、强弱的处理同样也会引发幼儿学唱兴趣,同时也会提升幼儿对歌曲的表现能力。
三、调整:
1、若幼儿无二声部轮唱经验,本次活动环节设计不需调整。若幼儿二声部轮唱经验丰富,需要提升活动挑战点,可以幼儿自主探索三声部或多声部轮唱。
2、在变换形式的练习学唱过程中,解决对音乐由弱渐强的处理及指导。
3、不断学习调整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争取做到生动、亲切、精练、积极、规范。
评课人:陈秀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