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班音乐《快快起床》

(2011-12-18 23:29:12)
标签:

杂谈

分类: 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中班音乐活动《快快起床》

 

【教学设计】

活动名称:中班音乐活动《快快起床》     执教:张译文

活动类型:研课                        时间: 2011-12-12

活动目标:

1.倾听音乐,感知行走三拍后会出现闹铃的规律

2.能比较清楚地用相应乐器表现音乐中闹钟行走的声音和闹铃铃声

3.在呼唤小弟弟起床的游戏中感受音乐歌曲带来的积极情绪

活动准备:

1.音乐:《快快起床伴奏》、《节奏旋律》、《奥尔夫音乐》、《快快起床》

2.道具:手偶(小弟弟)、大黑板、卡纸、记号笔

打击乐器:棒铃响板

活动过程:

一.    随音乐进入活动室,幼儿找个位置坐下来

二.   教师出示小闹钟,引出活动内容

      1.它是谁?它走路的时候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2.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小闹钟钟摆的走动,孩子们自由表现

      3.随音乐孩子们用身体动作表现小闹钟行走

三.  进行节奏练习

      1.小闹钟有什么用处?它响起来的时候发出的声音是什么样的?

      2.听音乐第一遍,熟悉音乐节奏规律,并能听出闹铃声音

      3. 听音乐第二遍,请幼儿在听到闹铃响起的时候快速举手   (闹铃结束放下),初步感受闹钟走三下闹铃响一下的规律。

    4.听音乐第三遍,教师画图谱

       提问:你们在图谱上看见了什么?

       提问:哪个符号表示小闹钟响了?小闹钟走了几下闹铃才响起?

5. 看图谱,节奏练习(拍三下,举手一次)

6.听音乐,节奏练习

四.        出示乐器,节奏练习

1.             认识乐器:棒铃响板

2.             随音乐,用乐器敲击节奏两遍,第二遍幼儿交换乐器

五.        音乐游戏:叫小弟弟起床

1.             教师出示手偶,引出游戏内容

2.             教师清唱一遍歌曲《快快起床》

3.             放音乐,教师画图谱,幼儿熟悉歌曲

4.             放音乐,教师与幼儿表演(学习叫小弟弟起床的秘密旋律)

5.             孩子们拿起乐器,为歌曲伴奏,表演两遍(叫小弟弟起床)

6.             师:这个办法真管用,我们再把小闹钟的声音请进来一起练习,把它记在脑袋瓜里吧!~(坐着伴奏,站着歌表演两遍)

延伸活动:我们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还有一些小朋友和爸爸妈妈在睡懒觉呢,我们去叫醒他们吧!(随音乐出活动室)

 

【课后反思】

1.乐器的选择上可以采用其他更形象的器材。

2.开头进场的教师幼儿互动动作时间再延长,让幼儿更好地感受节奏旋律。

3.在请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闹钟走动的环节,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展示。

4.图谱的记号表达上设计再形象点。

5.音乐的选材需要有深入

6.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

7.游戏环节,活动可以进行多变模式,将课堂充实起来

 

【评课稿】

让幼儿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并即时纠正,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本班实际情况,通过平日里的观察,发现班级里总是有几个小朋友经常会来园比较晚,在日常的谈话过程中了解到他们很多都是因为晚上睡的太晚,早上起不来造成的。其他小朋友中也有晚上很晚也不肯睡的现象。目的在于通过多种形式的演唱歌曲,体验歌曲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从而使小朋友养成早睡早起,不拖拉的好习惯。为上小学做好准备。

同一份教案,同一个老师,不同的孩子,实践出来的活动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针对本次活动,和前一次相比,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经验,所以导致了该活动对于这一部分的孩子来说挑战点不够,幼儿比较轻松的完成了老师的预设。这是本次活动中最大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回顾整个活动过程。

一、亮点:

1、环节紧凑,思路清晰,教师提问目的明确。
  2、活动设计能够考虑情景性、趣味性。
  3、结合主题背景及幼儿年龄特点,活动有价值、有挑战。
  二、不足:
  1、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有待加强。
  (1)教师对幼儿经验把握不足,随机指导能力不强,当幼儿轻松的完成预设后,没有当场做出有效的调整。
  (2)教师语言引导未能多留一点空间给孩子探索。
  (3)教师的回应语言需要进一步生动、亲切、精练、积极、规范。
  2、活动中教师缺乏对音乐本身的处理及指导
  具体体现在教师考虑到以变换不同形式吸引幼儿学唱的兴趣,而没有考虑到对音乐本身快慢、强弱的处理同样也会引发幼儿学唱兴趣,同时也会提升幼儿对歌曲的表现能力。
  三、调整:
  1、若幼儿无二声部轮唱经验,本次活动环节设计不需调整。若幼儿二声部轮唱经验丰富,需要提升活动挑战点,可以幼儿自主探索三声部或多声部轮唱。
  2、在变换形式的练习学唱过程中,解决对音乐由弱渐强的处理及指导。
  3、不断学习调整师幼互动中教师的回应策略,争取做到生动、亲切、精练、积极、规范。

评课人:陈秀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