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八章解读

标签: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教育 |
分类: 育人篇 |
http://s5/bmiddle/764d8a4cna20b42204174&690今天,在网上偶然翻阅到了老子的《道德经》,我就突发奇想:当今,道德滑坡,能否读读《道德经》,所以,就翻开,一口气把八十一章全部读完了,(只是浅读,要体会其含义,恐怕。。。),我从《道德经》中节选了下列最爱的八章,供朋友们一起欣赏: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 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最高的善人)居住要(象水那样)选择(低下的)地方,心胸要保持深沉宁静,交友要真心相爱,说话要诚信可靠,从政要有条有理,干事要利用特长,行动要抓住时机。正因为他(象水那样)与世无争,才没有过失。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译文】
大凡盈则溢,满则损。就像碗已盛满水一样,不易保持,很易流出来。再比如任何锋利的器物,越是经常使用,就会越用而不锐利。还有像金玉满堂,没有一个能守得长久的。富贵而易骄,则自己招灾而毁。功成业就时,就应懂得急流而退,所有这些都是符合于自然规律的。这也是道可道,非常道的核心内涵。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文】
最好的政治,人民根本意识不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的政治,人民亲近君王、赞扬君王;再次一等的,人民害怕统治者;更次一等的,人民轻侮统治者。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对他不信任。(最好的统治者)是悠闲自如的呵,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该是这样的。”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
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译文】
委曲反而能保全,弯曲反而能伸直,低洼反而能充盈,破旧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贪多反而会迷惑。所以,“圣人”用“道”作为观察天下命运的工具。不自我显示,反而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而能显著;不自我夸耀,所以能有功劳;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长久。正因为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谁能争得赢他。古人所说的“委曲反能保全”等话,哪里能是假话呢?它实实在在是能够做到的。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没有错话;善于计算的,不用筹策;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却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不能解除。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这就叫做内藏着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恶人的老师,恶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他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糊涂。这就叫做精要深奥的道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认识别人的叫做机智,了解自己的才算聪明。战胜别人的是有力,战胜自己的才算做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根基的才能持久。身死而精神长存的才是真正的长寿。
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上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赶忙去实施;中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有时想起,有时忘记;下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大加嘲笑 — 不被嘲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了。所以古来通常有这样的说法:明显的“道”,好象很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象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广大的“德”,好象不足;刚健的“德”,好象怠惰的样子;充实的“德”,好象空虚一样;最洁白的好象污黑,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最重的器物总是最后才完成;最大的乐声听起来反而少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体;“道”隐微而没有名称。只有“道”,善于施予万物而且成就万物。
朋友们,如果喜欢,可以在此阅读全文: